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邓艾作为司马家特意提拔的将领,他的死,警示一个什么道理?

邓艾作为司马家特意提拔的将领,他的死,警示一个什么道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郭社栓说史 访问量:3613 更新时间:2024/1/27 6:35:04

邓艾是司马家特意提拔的将领。

他对权力斗争的危险原本是有极其深刻见解的。

然而,最终,他还是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遭冤杀。

他的遭遇,值得所有理想主义者深思。

司马家特意提拔的名将

邓艾,本是屯田民,出身寒微,自小放牛。

不过,邓艾自学成材,开始仕途。

由于出身低微,外加口吃,邓艾作了近20年的基层工作,无法出头。

后来,在一次去洛阳汇报工作时,司马懿发掘了邓艾,并留在太尉府作了掾属。

当时的邓艾,至少已经接近40岁了,长期担任基层工作,说话还口吃。

这样的人,放在今天的人才市场上,估计工作都不好找。

何况,魏晋时期,出身寒族的人,更是没有什么仕途上的机会。

然而,司马懿却能在听取屯田问题的汇报中发掘出这样的人才,足见司马宣王确实有过人之处。

可以说,要不是遇到司马懿,邓艾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

正因如此,邓艾原本应该是很“安全”的。

出身寒微,他没有任何实力基础,荣辱生死,完全靠司马家。

出身寒微,他社会关系有限,很难与其他权贵玩到一起。

所以,邓艾,是司马家绝对的“自己人”。

或许,这恰是他后来敢于“专断”的“底气”所在。

对权力的敏感性有深刻认识

遇到司马懿后,邓艾逐渐开始展示才能,显山露水,步步高升。

然而,邓艾绝不仅仅是一个只会埋头作事的人,熟读史书的他,对权力的危险是有深刻认识的。

吴国诸葛恪嚣张时,邓艾曾向司马师作了这样的汇报。

吴国的世家大族们,都拥有雄厚的实力。诸葛恪虽然掌握大权,但是实力有限。古代类似的情况下,伍子胥吴起商鞅都在信任他的主君去世后而遇害。如今,诸葛恪看不到大隐患,不能安抚上下却要急切对外用兵,必死无疑!

当时,有洞察力的贤臣很多,但唯有邓艾提前预见了这一点。

看来,邓艾不但不是“政治白痴”,其对权力本质的洞察更是远远胜过一般人。

然而,后来的邓艾,却比他所嘲笑的诸葛恪更“作”。

雷厉风行的“作”

邓艾偷渡阴平灭蜀,建不世之功。

随即,邓艾效法东汉初年的邓禹,以天子的名义,擅自任命官吏。他拜后主刘禅为骠骑将军,又给投降的蜀汉各级大臣也封了官。

他志得意满,对蜀地士大夫说:“幸亏遇到我,要是遇到吴汉,你们就死啦”,又说:“姜维也是一时人杰,只是不幸遇到我罢了”!

在受到朝廷褒奖,晋升为太尉后,邓艾更是雷厉风行,上书:留陇右兵2万,巴蜀兵2万,修理船只,整顿兵马,作好战备。同时,厚待刘禅以降低孙休的抵抗意志,暂切留刘禅在蜀,等到灭吴之后,再封他为扶风王,以当年董卓的邬为宫室。把广陵、城阳设为王国,以后安置孙休!如此,等我们顺江而下时,东吴必然土崩瓦解!

这个···这是替司马昭做主了呀!

司马昭当然不高兴,要监军卫瓘提醒:不可不上报!你的这些主张不宜马上实行!

邓艾却直接回怼:我受命征讨,持天子所赐的符策。现在蜀国投降,承制拜官,安抚他们,这些都是合乎时宜的。现在蜀已灭,平吴势在必行。《春秋》之义,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可以专断而行!蜀中到洛阳相距千里,如果事事汇报,必然要贻误大事!“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不应拘泥常法而失机遇!

这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司马昭下令,将邓艾抓起来,带回洛阳!

对邓艾之“作”的看法

邓艾为什么作这些事情呢?

首先,承制拜官,对于顺利安定蜀地是极其必要的。

尽管刘禅开城投降,但当时,蜀汉政权仍然拥有相对完整的武装力量。

姜维大军仍在,南中地区仍有规模不俗的兵力,而东吴的援军也在路上,蜀汉绝大部分地区仍然由蜀汉政权任命的官吏在统治。

相比之下,偷渡阴平而来的邓艾,兵力不多。

如果不能迅速安定人心,蜀中形势仍可能发生“反转”。

因此,承制拜官,迅速安抚蜀中的官民人心,是确保灭蜀成果的必须。

其次,立刻转入平吴准备,是早已经与司马昭确定的政策。

发起灭蜀战争前,司马昭就表示:先灭蜀,灭蜀后造大船,三年后顺江而下灭吴。

要想3年后转入平吴作战,当然是要立刻转入准备。

司马家当然是要篡魏的。那么,先灭了吴再篡不好吗?

最后,从邓艾的人事安排看,他完全没有要割据蜀中的打算。

邓艾任命师纂为益州刺史,又让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的郡守。

师纂,是司马昭的主簿。伐蜀前,因为邓艾反对伐蜀,司马昭特意派去“喻之”,并监督的。

牵弘,则是名将牵招之子,大族之后,更非邓艾亲信。

从这些人事安排看,邓艾完全没有借机谋取私利的打算,确实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最后,卫瓘到邓艾军中时,邓艾、邓忠父子在自己的军队中,虽然感叹“白起之祸”,但未作任何抵抗,“遣散人众,束收待罪”。

可以说,邓艾虽专断,但行事坦坦荡荡,绝无作乱之心。

只是,坦坦荡荡而又雷厉风行的人,最容易遭受诬陷。

钟会从中改写邓艾的奏章,使邓艾的建言充满悖逆之言,才最终引发了司马昭的愤怒。

其实,此时的邓艾,未必必死。

5年后,另一位出身寒族的名将石苞,也是受诬,也是束手待罪,但能得以善终。

而我个人认为:如果邓艾真的被押回了洛阳,未必必死。

然而,邓艾没有这样的运气。

幻灭

邓艾束手待罪,可押解北去。

不久,钟会之乱发生,钟会、姜维被杀。

既然钟会是叛逆,那么,邓艾就是冤枉的咯?

因此,邓艾部下的将领要去救邓艾。

然而,卫瓘也曾参与诬陷邓艾,为了灭口,卫瓘派田续追上,杀掉了邓艾父子。

奇冤

邓艾、钟会,二人被杀的性质截然不同。

钟会是已经事实上策划,并实施了“作乱”,而邓艾并没有任何实施的“作乱”行为。

然而,事后,由于出身世大大族,钟会只有养子钟邕一同被杀,其余人不但得以保全,连官爵都没有受到影响。

而邓艾家族,除儿子邓忠一同被杀外,留在洛阳的余子也全部被杀,妻子和孙子被发配西域!

此后,屡屡有大臣上书,为邓艾平反。

他们表示:朝野都认为邓艾是冤枉的,应给予平反。

然而,司马炎虽出于仁德,逐渐取消了对邓艾孙子们发配等惩罚,甚至还给了官职,并承认邓艾“束手受罪”,与一般贪生暴虐之人不同,但却从来没有正式为邓艾平反。

理想主义的悲剧

邓艾十二岁时,随母亲到颍川,见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的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邓艾大受震动,自己取名邓范(后来与族人重名,才改名),子士则。

“文为世范,行为士则”,就成了邓艾的人生准则。

熟读史书的邓艾,对商鞅、吴起、伍子胥等人的遭遇如数家珍,能够看出诸葛恪的险境,对自己的险恶环境当然是能够认识的。

见证过高平陵之变,参与过平定淮南三叛,听闻过司马昭弑君,邓艾对司马家的残忍当然是了解的。

邓艾,当然不是“政治白痴”!

然而,驱动人行动的,不完全是个人利益、安危,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价值观往往是更底层的驱动力。

在“行为士则”的指导下,他选择了“进不求名,退不避罪”,雷厉风行。

而年已七旬的他,又深感时不我待,必再追求平吴之功。

他受惠于司马家,一生勤恳效忠司马家,他幻想凭自己与司马家的特殊关系,自己的坦荡举动,能够保障他专断而行。

然而,邓艾到底低估了司马家的猜忌、阴险。

比之过去所见的权臣、君王,司马家的猜忌、阴险,是登峰造极的。

司马家谁也不信,他们不光不信任别的将领,连自己一手提拔的也不信!

此时,司马家正准备推行“兄弟出镇”的方针。

即:各地的都督,全部由司马家的兄弟担任。

至于灭吴之事,可以缓缓!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司马家牢牢把握形势。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军事家的理想,却不是权臣的理想。

权臣要的,不光是打胜仗,更需要“一切尽在掌控”!

为了“一切尽在掌控”,司马昭连君都可以弑,还介意牺牲一个邓艾吗?

邓艾死了。

邓艾之死,留下什么警示呢?

没有什么警示。

邓艾了解商鞅、吴起、伍子胥的遭遇,以此能预测诸葛恪的悲剧,但最终自己仍然难免类似的悲剧。

人只要想干实事,就难免遇到中伤,危险。

而这种中伤,危险,防不胜防,你会不会倒下,三分看自己“作不作”,七分看环境、运气。

邓艾没有束手束脚,虽然没有防住暗箭,但却因为敢想敢作,偷渡阴平,建了不世之功。

所以,与其受到各种模糊警示的束缚,束手束脚,不敢作为,还真不如如邓艾一样,干自己该干的事情,坦坦荡荡,大干一场呢!

标签: 邓艾

更多文章

  • 邓艾作为一代名将,其才能不次于姜维,为什么最终会惨死呢?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邓艾

    邓艾是一代名将,其才能不次于姜维,灭蜀之战,邓艾立下大功,但取得大胜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做出了他不应该做的事。钟会和蜀国大将姜维在剑阁大战,邓艾看准了机会,偷渡阴平,突然出现在江油,蜀国守将马邈见大势不妙,投降了邓艾。接着邓艾继续进兵,和诸葛瞻大战于绵竹,斩杀了诸葛瞻,西蜀皇帝刘禅率众文武投降了邓艾

  • 邓艾比姜维厉害?脱离时代去评价,总是会高估个人的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邓艾

    邓艾的个人作用本来就被高估。因为在评价人的时候,很多人会脱离时代、背景和大势而张口就来。2人所处的三国末年,早已不是汉末“两军阵前,不一合将敌将劈于马下,我军遂胜”的时代。国家实力有了代差,个人发挥也就不算什么了。易言之:猪在风口也会飞。发育初期,“突阵、先登”的吕布,可以把“军政兼优”的曹操逼到绝

  • 蜀汉灭亡后,为何邓艾说姜维不值一提?看看战绩就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鉴赏史标签:邓艾

    蜀汉在魏蜀吴三国中,实力一直是不强大的。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蜀汉的国力强大,到了后来,夷陵之战爆发,此后的蜀汉一蹶不振,在夷陵之战中,蜀汉更是损失惨重。刘备因此在白帝城病逝。之后就开启了后蜀汉时期,由此一来,蜀汉的国力再也没有到达过巅峰。蜀汉后期人才匮乏,通过“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俗话就可以

  • 邓艾率2000精兵偷渡阴平,最终奇袭成都成功,是侥幸还是必然?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邓艾

    困守成都的后主刘禅终于等来了他们宿命中的男人——终结者邓艾。这个来自新野的“乡巴佬”不仅终结了蜀汉帝国,随后还把自己全家老小的命都给终结了,让人感到讽刺的是被他终结的蜀汉帝国末代皇帝阿斗先生却悠哉悠哉的又活了N多年。邓艾的人生巅峰就是偷渡阴平,最终迫降蜀汉。但是大家千万不要以为邓艾人生只此一战,邓艾

  • 邓艾打仗有多厉害?三次击败姜维,让他整年不敢回国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邓艾

    邓艾入选了中国古代武庙“七十四名将”名单。这个榜单是唐朝朝廷评定的,另外还有“六十四将”、“七十二将”等版本。但无一例外,邓艾都入选了。可见古人对邓艾军事才华的认可。三国时代名将如云,能够入选的“七十四名将”的,也只有寥寥数人而已。邓艾怎么就这么厉害呢?邓艾确实是一位超一流名将。即使在名将如云的三国

  • 邓艾灭蜀偷渡的阴平是现在的哪里?地势到底有多险要?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明星标签:邓艾

    魏国发动灭蜀之战,兵分三路。最重要的两组是邓艾和钟会。但两者却截然不同。性格不合,打仗自然不配合。既然不合作,那就各自为战,所以钟会就走传统的攻蜀路线,在剑阁与姜维大军正面交锋。邓艾只能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银平路属甘肃与四川交界地带,古称银平县。起点呼义坝,属今甘肃省陇南文县。经文县、青川县摩天岭

  • 三国末期的三位名将为什么都惨遭身死?其中邓艾最冤!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邓艾

    三国的历史因为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而广为人知,名将,猛将,谋士,仿佛三国时期的人杰要比其他时期多很多一样,其实不然,唯熟知尔。我们今天来谈谈三国末期的三位名将:邓艾、姜维、钟会,他们几乎是死在了同一时间,是为什么呢?我们先看姜维,姜维本是曹魏阵营的,后在诸葛亮北伐时,因遭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国,而

  • 邓艾兵临城下,蜀汉还是十万大军,刘禅为何决定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邓艾

    按照王隐《蜀记》的记载,当蜀汉投降时,蜀汉上下还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这个数字看着不少,但是我们对比一下当时蜀汉面对的敌人,就会发现这点兵力并不多了。司马昭出兵伐蜀时以邓艾率军三万多攻打甘松、沓中,牵制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命诸葛绪率军三万多进攻武街、桥头,以切断姜维退回汉中的归路。而钟会率主力十多万

  • 姜维为什么老是打不过邓艾,是因为没得到诸葛亮真传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邓艾

    诸葛亮死后,蜀国最厉害的就排得上姜维了,可姜维一生中多次北伐,大都败多胜少。其中在邓艾手上更是连连吃亏。其中有个非常有名的战例,这个战例是一直以来被广泛引用的,只是一般对它的解读都是说姜维不懂得使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到底姜维错在哪,没说。《三国志.邓艾传》是这么记载的:“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

  • 三国时期的“马奇诺防线”——曹操、邓艾绕过潼关、剑阁天险

    历史人物编辑:王家伦标签:邓艾

    熟悉二战历史的朋友,看到马奇诺防线肯定就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扬。这条法德边境长达数百公里,耗时12年,造价50亿法郎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堡垒,在1940年被德国人很轻松的绕了过去,让马奇诺防线成为了一个笑话。其实,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国中,也有这样的战例。战例一:曹操绕过潼关,击败关西联军潼关设于东汉末,是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