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长期受排挤或被人瞧不起,那么必然会因怨恨而生出二心。
糜芳的悲哀,是因为刘备没带他入蜀而是让其留守荆州,而他的顶头上司,又是眼高于顶、生平最瞧不起士大夫的关羽。
糜芳的职务是南郡太守,驻军于江陵,以论资排辈,实际也算得上荆州二号人物。
但很不幸,荆州的最高长官是关羽!
而关羽这人,对士卒很客气,但就是瞧不起同僚,连战功赫赫,武艺绝伦的黄忠,他也瞧不起,更何况是没有多少显赫军功的糜芳了。
由此,糜芳这个刘备集团中的元勋、二把手,在荆州的日子过得有多憋屈,那也就可想而知了。
糜芳投降东吴的原因分析,主要就是三点。
襄樊战局急转直下,失去了坚守荆州的信心,这是最重要的!
演义中是吕蒙先袭荆州,才使关羽北伐襄阳无功,仓促撤军的。
而真实历史上,全然不是这样的!
善于投机的东吴,虽然秣马厉兵,却一直按兵不动。他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襄樊战局,直到关羽在襄樊兵败消息传来,才立即发动了攻袭荆州的行动。
关羽在樊城被徐晃击败,襄樊之围被破,曹军重兵云集樊城,关羽师老兵疲,大势已去,东吴才趁人之危发动了突袭。
须注意的是:
既然东吴能及时收到襄樊战场上的消息。那么,作为荆州北伐军的大后方,荆州二号长官、南郡太守糜芳,当然也能及时收到前方战事失利的消息。
糜芳眼中,荆州已经面临何种局面?
(1)荆州野战军主力在前方久战生疲,又遭大败,战斗力已减半。魏国大军云集,虎视眈眈;东吴又发倾国精锐前来突袭。
(2)荆州远离蜀境,刘备虽然兵强马壮,却是远水难救近火。
在糜芳看来:这时候的荆州,将以三郡之力,独抗魏吴二国的天下之兵;两面受敌,后援无望,十之八九已经是守不住了。
所以糜芳坚守下去的信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动摇。
这才是促使糜芳叛变投吴的最主要因素!
傅士仁先降,击垮了糜芳仅有的最后一丝战斗意志。
吕蒙白衣渡江,东吴精兵扮作商旅,袭取了沿江烽火台,吴军在荆州守军毫无戒备之下大举登陆,驻守公安的将军傅士仁不战而降。
麋芳的最后一点坚守待援之心,随着傅士仁投降后,烟消云散了,于是举城降吴。
荆州失陷,使得关羽的北伐大军在回师半路上,一夜崩溃,家在荆州的军士们逃亡殆尽,最后导致了关羽之死。
关羽对糜芳与傅士仁的轻慢与蔑视。
关羽北伐襄阳时,糜芳与傅士仁作为留守大将,向前方输送粮草军资,这是理所当然任务。
而以三郡之力,要支撑关羽的大军与占有天下之半的曹军长期大战,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关羽对后方的粮草输送力度,很不满意。曾放话怒言:
“待班师之后,要收拾二人。”
小说中,这事就成了糜芳傅士仁二人的心病,使二人皆恐惶不安。然后促使二人的投敌。
但是客观分析历史,关羽轻慢二人,固然是使糜芳等人离心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决不会是促使二人投敌的主要原因。
关羽在樊城战败,荆州军主力久战疲惫,已经力有不逮,难挡魏、吴二国重兵夹击。这才是糜芳投敌的主要的原因!
反之,如果关羽在樊城大胜,占领了襄樊,恐固住了战局。那会怎么样?
那样的话,任关羽对糜芳等人曾经有多轻慢,糜芳与傅士仁,也是决不会投降东吴的!
因为全克襄樊,这是开疆拓土之功,哪怕二人曾输送粮草不力,事后也不会再受处罚,相反二人以留守巩固后方,会加官进爵,功不可没!
当然,若是关羽攻克樊城,又大破徐晃,歼灭了魏国援军。
那么,荆州守军士气高涨,哪怕东吴大军来偷袭,留守荆州的军民,也会在胜利的激励下,人人死战。
如此,擅长水战却不善攻城与陆上野战的吴军,在偷袭荆州的战斗中,会啃上一个个铁核桃。
又从逻辑上讲,战机已失,东吴也不会来偷袭荆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