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谋士,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诸葛亮的身影。诸葛亮为刘家天下奉献一生,最终难逃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于公元234年在军中病逝。他的去世,不仅让北伐大军滞留途中,更是导致蜀汉首都内混乱一片,朝政败坏。当然这都是后话,他在临终前将朝政大事托付于蒋琬,董允,费祎等重要大臣,军中大事则是交给了得到自己兵法的姜维。姜维,曾经是曹操的手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和他交手,赵云被称为常胜将军也曾在他手中吃过暗亏,后被曹操怀疑,不得已才投靠了诸葛亮。诸葛亮认为姜维是一个难见的军事奇才,打算重点培养他,就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他,希望自己死后可以独当一面,主持北伐。但姜维掌握北伐大权却是在费祎死后。费祎,也在诸葛亮的托付行列,他主掌政事,并不赞同北伐,认为休养生息才是当下蜀汉的需要。
尽管如此,他还遭到了曹魏刺客的刺杀,一命呜呼。此时姜维已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花甲老人,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姜维并没有忘记师傅的遗愿,用自己的智慧吸收了解诸葛亮的兵法,并在这个基础上创新。但据史书记载,姜维在随后的战役中,并没有表现出能和诸葛亮相当的才华,且一败再败,战死沙场。姜维得到诸葛亮的兵法,却为何仍挽救不了蜀国?我们来看几个姜维主持的战役。公元235年,姜维率领精锐部队和吴太傅合作,包围了安城。姜维本想以快取胜,所以带的粮草并不多,后备基础跟不上,再加上曹军将领陈泰采用消耗战术,蜀汉大军不几日就粮草断绝,姜维只好退军修养。这一战,是姜维判断失误。公元254年,曹操内部发生内乱,姜维乘此机会再次进攻,攻打襄武。
由于他出其不意,斩杀曹军一员大将,并将三城的百姓移到国都,为蜀汉增添人丁。这一役是诸葛亮死后的首次大捷。这次姜维占据了天时人和之利。此后姜维打了几次胜仗,激怒了曹军,一位著名的年轻将领出世。邓艾,被奉为古今64名将之一,在战场上也是有赫赫战绩的。为了扭转局面,决定和陈泰联合发兵,直击姜维,一时间姜维被动不得。公元256年姜维又和邓艾交手,最终大败;公元262年,姜维攻打洮阳,再次在邓艾手中失败,姜维只得由进攻转为防守。据史料记载,廖化一句话揭露真相,原文记载是这样的,“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大意便是说姜维的智商并不比邓艾高,而且兵力又远远少于曹魏,而且最重要的是经常北伐,耗尽了蜀汉国力,又怎能不败呢。大家都知道,姜维北伐的时候,廖化可是一直在旁边,因此他说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后来廖化病逝在前往洛阳的路途中。
笔者认为,坦白来说,打仗不仅仅是一个将军的事,更看对手,看综合国力和朝廷政局是否昏聩,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绝非一个好将军能改变的。如战国时期赵国廉颇,赵牧,楚国项燕都可以算的上是名将,却仍打不赢对秦国的战争。可以这样说,邓艾偷渡,他的对手根本不是姜维,而是成都的军队。姜维能挡住钟会,钟会和邓艾齐名,可以得出姜维还是有勇有谋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