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虽然只活了40岁,可他有儿子,还不止一个,所以算是后继有人的。可是曹叡活了36岁,却没有儿子,这就比较尴尬了。
一般王朝的没落,都是因为皇族这一脉断子绝孙开始的。曹叡没儿子,只好过继了一个儿子过来继承皇位,这就是8岁的曹芳。
在历史上,关于曹芳的身世,其实并没有定论。大概率说曹芳是曹楷的儿子。那么曹楷是何许人也?其实曹楷就是曹彰的儿子,曹操的孙子。从辈分上来说,选择曹芳做继承人是没错的,曹楷和曹叡是同辈人,而曹芳是他们的下一代。
但是从亲疏关系上来说,其实选择曹楷的儿子,并不合适。毕竟曹丕不止有曹叡这一个儿子,他一共有10个儿子,随便哪个孙子都比曹芳更加亲,为啥不选他们呢?
一、曹楷的儿子专门负责过继,真是让人唏嘘。
曹彰去世以后,任城王的爵位就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曹楷。曹楷一共有3个儿子,分别是曹悌、曹温和曹芳,除了曹芳存疑外,其他两个是铁证如山的。
可怜的是,这三个儿子,一个都没有继承曹楷的爵位。长子曹悌过继给了曹丕的儿子元城哀王曹礼做子嗣,而次子曹温,过继给了曹丕的另一个儿子邯郸怀王曹邕做儿子。
这么一来曹楷家里就没儿子了,因为存疑的曹芳也过继给了曹叡做儿子。难道任城王的爵位就不香吗?自己生的三个儿子,凭什么都过继给别人?留一个都不行吗?
前面这两个儿子,是在曹丕活着的时候,过继出去的,曹楷一句怨言不能有。毕竟曹楷他爹曾经和曹丕抢过皇位,后来被废了兵权。
但是后面这个曹芳,那是曹楷这一脉最后一个独苗了,为啥你曹叡还要抢走啊?曹叡表示,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你儿子不是去做王,而是去做皇帝!
这么一来如果曹楷还活着的话,心里也就舒坦了。只不过曹彰留下来的这一封国,就这么落寞了。
二、曹楷有名无权,斗不过司马家。
从过继儿子的事情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曹楷其实就是个乖宝宝。他习惯了被人欺负,习惯了任人宰割,只要日子过得下去,再苦再累他也没有怨言。
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儿子曹芳在公元239年登基称帝了,曹楷也没有真正掌握过权力。当时权力都在曹爽和司马懿手里。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多个太上皇出来,因此曹楷不仅爵位没有增加,反而在曹芳过继给曹叡的那一年,被削去了2000户的食邑。
等到司马懿掌权以后,曹楷能够保证温饱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别提真刀真枪去跟司马懿斗一斗了。
在司马懿看来,曹楷这种人是那种完全没有威胁的曹魏皇族。所以司马懿在除掉曹爽和老曹家那么多宗族的时候,并没有涉及到曹楷,至少在历史上没有提到曹楷的下场。
作为曹芳的疑似父亲,如果司马懿对他下手了,史书上不可能没有记载。所以说正是因为曹楷的逆来顺受,使得曹楷躲过一劫。
能活下来就算是很不错了,你还想着要跟司马家斗?这不是活腻歪了嘛!曹氏宗族没有任何人可以跟司马懿斗。
三、老曹家防兄弟亲族防成习惯了。
王朝交替之间,总是有不同政策的变化。你比如说汉朝大搞分封制,让诸侯王们都有权力,可到了曹魏的时候,诸侯王都没有实权了。
为什么?因为曹丕当年夺嫡实在是太艰苦了,不仅要防着年幼的弟弟曹冲长大,还要跟足智多谋的弟弟曹植争夺储君之位,此外还要受到战功赫赫的弟弟曹彰的威胁。
等到他坐稳了皇位以后,把这些兄弟们手里的权力全都给剥夺了,从此以后他觉得自己高枕无忧了,至少没有兄弟来烦他了。
曹叡时代继续沿袭了这种做法,他对诸侯王的态度跟他的父亲一样,完全处于不信任状态。相对来说他更加信任不是正宗亲族的曹休、曹真这些人。
为啥?因为曹叡的兄弟子侄,都是有皇位继承权的,因为他们都是曹操的后代。而曹休、曹爽这些人,不是曹操的后代,所以他们相对来说没有威胁。
正是因为老曹家的皇帝,对自己家的人如此防备,所以导致了后来司马懿夺取了皇权以后,老曹家没有一个有实力的诸侯王可以跟司马懿相抗衡。
司马懿能这么轻松地夺取皇权,还真的要感谢一下曹丕和曹叡这些防着自家兄弟的君王。但凡有几个有实力的曹家诸侯王在,也轮不到司马懿屠戮曹家子孙了。
多年以后,司马炎从曹魏王朝身上吸取到了教训,他认为曹魏之所以丢了江山,主要就是没有团结自家人。
因此司马炎开始大肆分封诸侯王。不仅给他们封地,而且还给他们政权、财权和军权,结果到之后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不过打来打去,这天下最有权势的那帮人,依旧还是司马家的人,这就是司马炎的如意算盘。
总结:曹楷是曹彰的儿子,更是曹叡防备的对象。
曹楷的父亲曹彰,是曹操的儿子,也是曹操的儿子里,最能征善战的一个。正是因为曹彰比较能打,所以在曹丕登基的时候,他手里依旧握有兵权。
因此曹彰成为了曹丕最大的威胁,后来曹彰虽然被感化了,但是曹丕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所以曹彰的兵权就被曹丕全部剥夺了。
作为曹彰的儿子,曹楷自然也是重点防范对象,因为一般来说虎父无犬子,况且曹彰被剥夺了军权以后,整日郁郁寡欢,这种情绪是会影响到儿子曹楷的心情的,
如果曹楷争气的话,说不定会成为曹叡的重要威胁。不过我想说,你们真的多虑了,曹楷除了吃喝玩乐,似乎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事情可以说道说道的。让他跟司马懿斗,那不是找死嘛!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