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历史,很多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这本书了解的,但实际上,被称为四大名著的这本书,其实跟真正的历史有着很大的出入。
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诸葛亮是蜀国刘备身边的第一谋士,但事实上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像书中所言那般高的建树。
当时颇受蜀国刘备尊敬,并且有着相当出色的谋略,给刘备带来直接效益的谋士,不是郭嘉,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
曹操曾经对此做出过评价,他一生枭雄,揽尽天下英才,最可惜的事就是,没有能够将法正收入自己麾下。
从曹操如此高的评价之中就能看出,此人谋略当是万中无一,那么当时的法正都给刘备出过哪些策略呢?
刘备在当时式微,若无法正,很多场战役都未必能够顺利赢下来。
作为刘备的谋士,法正也效忠其主,给刘备出了很多的军事谋划,历史上的诸葛亮则更多地在帮助刘备处理政务。
当时关于益州一战,便是法正和诸葛亮同时主战,刘备最后采纳了他们二人的建议。
当时刘璋同样对益州这个地方虎视眈眈,法正分析一通之后,认定了刘璋对益州地区采取的策略,定会是借力打力。
但当时的法正认为,刘璋当时已经将东州人得罪了,想要通过借力打力的方式拿下益州,属实是无稽之谈。
不仅如此,法正还专门给刘璋写了封劝降信,不仅起到了威胁作用,还离间了他和部下。
但当时的刘璋哪里是这么轻易就能够放弃的,最开始的时候,刘璋打算将战役拉长,将后备力量不足的刘备军队一直拖死。
但法正却认为这个法子不会对他们造成威胁,他了解刘璋这个人,此人懦弱胆小,不会为了打仗真的苛待了益州的百姓,所以此法坚持不长。
事实也确如法正所言,后来刘备也顺利入主益州。
入主益州之后,法正向刘备谏言,劝他重用当时刘璋麾下的许靖。
最开始的时候,刘备对他这种背叛原主的人十分看不上,所以并不打算重用他,但法正给刘备分析了一通。
当时的刘备其实手底下并没有多少人可用,虽说此人行径信不过,但只有重用了此人,天下人才能知道,他刘备是个惜才之人,才会有更多有才能的人愿意投靠到刘备麾下。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刘备在法正的帮助下,不声不响地将自己的军队国力壮大,拥有了能跟曹操一决雌雄的能力。
当时法正还对曹操当时的局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曹操一直不出兵的原因无他,一定是因为魏国内部出了问题。
事实也确实如此,刘备按照法正的想法,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向汉中发起了进攻,从而实现了分裂曹操实力的想法。
像法正这样拥有雄才大略的人,应当是香饽饽才对,但事实上他的仕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也遭受到了不待见的情况。
最开始的时候,法正其实是想要投入刘璋的麾下,但万万没想到刘璋这个人偏偏是个极其看重出身的人。
当时的法正虽说出身名门,家中也是书香门第,但在刘璋这种极其看重正统出身的人这里,法正实在不是什么值得重用的人。
也正是因此,当时年轻的法正空有一身抱负,但却完全没有发挥的地方。
刘备这个人又是十分珍惜人才的,不然当初也不会做出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举动,只要人有才华,那么刘备一定是想要将其纳入麾下的。
法正显然也是这样一人,在当时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他看不清自己的出路,刘备却出现了,对他十分礼待,渐渐也让法正看清了此人的用心。
后来法正被刘备真诚打动,考量之后,三年之后才成为了刘备麾下的谋士,为刘备出谋划策,能够顺利拿下益州,法正当居首功。
定军山那次,也是法正的计策,粉碎了曹魏当时的想法,曹操再派黄忠前去援助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最终曹操失掉了自己心爱的大将夏侯渊。
哪怕后来两军对峙,曹军在战力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因为法正就在自己阵营之中,刘备也完全不害怕。
曹操当时在了解了定军山一役到底发生了什么,刘备手下到底是怎样安排的时候。不得不发出发出感叹。
他原先就觉得刘备自己绝对想不出这样的计谋来,果然在他麾下有这样优秀的人才。
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开头曹操的感叹,他觉得自己没能将法正纳入自己麾下,是人生一大憾事。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当然有着夸大的成分,但当时即将拿下汉中前,法正去世,也确实是给当时的蜀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法正而言,自己最想要投靠的主君对自己嗤之以鼻,他在不受重用的环境之中孤愤难鸣。
也是因为有了刘备的赏识,他的一番雄才大略才有了能够施展的舞台。他在历史上留下了相当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备获胜的战役大多有着法正的身影。
但是在《三国演义》之中,却甚少提到法正的作用,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本身就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对于很多只看文学作品的人而言,可能会忽视掉法正这样优秀的人才,忽视掉他曾经在军前做出的出彩谋划。
他做事果敢,当年甚至劝过刘备直接离开孙夫人,干涉了刘备的家事。
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战场上的作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忽视的,法正对于三国而言,是一颗璀璨且不可忽视的明星。
很多优秀的人才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很少被人提及,越是了解与他们有关的史料,便越会惊叹于他们非同一般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