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被曹操视为心腹,先后将曹仁、司马懿取而代之,却知名度极低

他被曹操视为心腹,先后将曹仁、司马懿取而代之,却知名度极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邓海春 访问量:1108 更新时间:2024/2/5 12:37:39

曹魏正始十年(249),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曹爽陪同少帝曹芳前往洛阳城外的高平陵为魏明帝曹叡扫墓。趁着曹爽外出的天赐良机,此前一直遭受排挤而装病蛰伏的太傅司马懿突然发难控制了京城。随后,司马懿背信弃义,在曹爽投降后不顾洛水之畔的誓言将其诛杀,并夷灭三族,从此彻底掌握曹魏的军政大权,史称“高平陵之变”。

在这场决定了曹魏乃至整个天下走势的重大事件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值得一提,那便是被曹操视为心腹,后来接连得到曹家三代掌权者器重的蒋济。尽管曾在曹仁去世后接管其兵马,又取代司马懿出任太尉,他的知名度却并不高。显然,蒋济算是曹魏政权的重要大臣,但他却在高平陵之变中帮助司马懿劝降曹爽,最终间接导致了曹魏的灭亡。

东汉末年,蒋济生于九江郡平阿县,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怀远县一带,年轻时期他曾历任九江郡计吏、扬州别驾等职。赤壁之战后,遭遇大败的曹操急忙北撤,而孙权则趁机派兵进攻守备空虚的重镇合肥。当时曹操显然无力救援合肥,眼看孙权就要得手,蒋济却挺身而出,他写信表示曹操已经派出四万大军前来支援,并分别让三个使者带着信前往合肥通知城中守将。

随后,如蒋济所料,三个使者中两个都被东吴俘虏,而蒋济所编造的假消息则被孙权信以为真。于是,孙权迅速撤军,合肥转危为安。次年,曹操召见保护合肥有功的蒋济,并询问他是否应该将淮南百姓迁徙到中原,以防止淮南失陷后这些百姓成为东吴的生产力。对此,蒋济表示反对,他认为百姓都是安土重迁的,如果强行让他们迁徙反而会引发他们的恐惧与不安。

最终,曹操没有采纳蒋济的建议,结果导致十余万江淮地带的百姓因恐惧而逃入了东吴境内。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曹操为了掩饰尴尬,只好对蒋济笑称:“本但欲使避贼,乃更驱尽之。”随后,他将蒋济封为丹阳太守,不久又让他回到了熟悉的扬州别驾岗位上。对于蒋济,曹操可谓十分信任,曾经有人弹劾他谋反,曹操自信表示:“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发动北伐,并很快取得了惊人的战果,一时间曹操甚至打算将汉献帝迁走以避其锋芒。此言一出,司马懿、蒋济二人坚决反对,他们一同主张应该联合孙权共同对付关羽。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关羽在遭受东吴偷袭后兵败身死,襄樊之围彻底解除。次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蒋济官拜散骑常侍。

黄初三年(222),曹丕大举伐吴,蒋济随大将军曹仁一同进攻濡须口。来到前线,蒋济先是佯攻羡溪,成功诱使驻守濡须口的东吴将领朱桓分兵支援羡溪,随后曹仁便得以率领主力部队直接猛攻兵力遭到削弱的濡须口。为了占据更大优势,曹仁又将目光放在了濡须口旁一个小沙洲上,但蒋济认为东吴战船还驻扎在上游,此时进攻位于下游的沙洲“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

曹仁罔顾蒋济的劝告执意进攻,果然遭遇大败,自己不久后郁郁而终。曹仁死后,曹丕任命蒋济为东中郎将,让他负责接管曹仁麾下的兵马,等到回朝后,他又被封为了尚书。曹丕驾崩后,其子曹叡继位,蒋济被封为关内侯。后来曹休因轻率冒进惨败于石亭之战,此前曾规劝过他但没被重视的蒋济由此升任中护军。

没过多久,蒋济又直言进谏,劝说曹叡多多选拔和任用朝中的贤臣,不要过度信赖身边的近侍。曹叡看罢奏疏,对蒋济大加称赞,并加封他为护军将军、散骑常侍。后来曹叡不顾蒋济劝阻执意让田豫等将领率军攻打辽东公孙渊,又如蒋济预料般徒劳无功。曹叡驾崩后,年仅七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在曹爽的排挤下,司马懿表面上被升为太傅却失去了实权,其原本的太尉之职则由蒋济接过。曹爽专权之后,其麾下得势的丁谧、邓飏等人常常对法度乱加更改,这遭到了性格刚直的蒋济的不满,于是他暗中与司马懿一同谋划将曹爽铲除。

蒋济原本的打算只是将擅权专恣的曹爽推翻,其目的在于维护曹魏政权,而司马懿图谋的却是将其取而代之。高平陵之变中,正是蒋济从中担保才让曹爽最终下定决心投降,但他也没料到司马懿会出尔反尔,竟然将放弃抵抗的曹爽满门诛杀。一生提出过无数正确建议但没被采纳的蒋济,在晚年因失信于曹爽产生的愧疚忧愤而终,实在令人惋惜。

标签: 曹仁

更多文章

  • 魏延北伐“冤死”,蒋琬在墓前雕三石像下跪,除诸葛亮外还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蒋琬

    在陕西汉中市,有个石马乡。而这里之所以被称为石马乡,则大有来历,因为这里有座魏延墓。所谓石马,正是指魏延墓前下跪着的两尊石马(传闻丢失一尊)。那么,三座石像究竟是谁?它们为何会长跪不起呢?我们还得翻阅三国历史,一点点说起。 自打魏延跟了刘备后,他为蜀国基业可谓兢兢业业。他曾随刘备入川,一路立下赫赫战

  • 蒋琬:被刘备不待见?被罗贯中嫌弃?被诸葛重用,招谁惹谁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蒋琬

    #头条中国史#一说《三国》,人们想到的都是仁德刘备、奸臣曹操、孙家三虎还有很多名将智将,而蒋琬,貌似在三国时代不出名,唯一高光时刻,就是在诸葛亮病危的时候,被任命为继承者,其他时候的笔墨实在是少得可怜。那为什么会专门写蒋琬呢?因为实在是觉得他可惜。让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蒋琬。蒋琬,字公琰,他爹梦到一颗

  • 诸葛亮死后,杨仪权势正盛,又诛杀了魏延,为何刘禅却重用蒋琬?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观史标签:蒋琬

    在蜀汉政权中,随着诸葛亮的病逝,随即展开了一场内斗,在人事任用上也进行了重要调整。原本权势正盛的杨仪,命马岱诛杀了魏延,以为自己会大权独揽,却不想刘禅却重用了蒋琬。对于这一变化,似乎显得出人意料。可是,如果我们抛开《三国演义》,仔细分析蜀汉的形势便会发现,其实蒋琬的才干并不必诸葛亮逊色多少,而且他还

  • 蒋琬执政蜀汉后,把攻击的目标指向了上庸,他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蒋琬

    上庸这块地盘位于魏蜀吴三国的交界,但是三个国家对它都并不重视。这是因为它的地理状况十分特殊,让三个国家难以取舍。本来上庸属于曹魏,在刘备夺取汉中后,让刘封、孟达夺取了过来。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上庸本可以起到策应关羽的作用,可是由于刘封、孟达不顾大局,不出兵支援关羽,使得上庸没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 诸葛亮为什么不让才华出众的姜维做接班人,反而选择了蒋琬?

    历史人物编辑:刘翔说历史标签:蒋琬

    诸葛亮最终选择让蒋琬接班,而不是自己最欣赏的弟子姜维。在我看来,姜维相比蒋琬,有以下不足之处。1、姜维是降将,威望不足从姜维归顺蜀汉,到诸葛亮去世,期间不过五六年的时间。姜维归顺时才27岁,诸葛亮去世时,不过30岁出头。姜维并非刘备旧部,资历不如蒋琬、魏延等跟随刘备多年的人。在诸葛亮部下时,他有很多

  • 因为姜维乃曹魏降将,人言微轻,诸葛亮只好让蒋琬成为丞相的人选

    历史人物编辑:周一影视自媒体标签:蒋琬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还没有在五丈原病逝的时候,能够继承他位置,并且能够统帅的三军,也仅仅只有李严,姜维,费祎、蒋琬,魏延这几个人。而在这几个人李严被刘备比较看重,白帝城托孤,蜀汉军队北伐的时候,李岩是军队的总后勤部部长,但是因为在押运粮草的时候,突然遭遇大雨,导致运送的道路泥泞,耽搁了军务,因为蜀汉军队

  • 真读三国,不看演义:蒋琬主政期间蜀汉到底是怎样北伐的?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蒋琬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历时7年的诸葛亮北伐就此终止,依据诸葛亮临终遗言,后主任命蒋琬为尚书令,主持蜀汉军政大事,那么在蒋琬主政期间,蜀汉的北伐战略是如何的呢?辽东叛乱的契机公元237年,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发动叛乱,击败魏国名将毌丘俭以后自立为燕王,并且派遣使者称臣于东吴,孙权准备发兵北伐与

  • 三国时蜀国重臣蒋琬为何在当阳挂印而去?

    历史人物编辑:茹喜标签:蒋琬

    三国初期形势图三国时,当阳县的县令叫蒋琬,字公琰,湖南零陵郡湘乡县人。蒋琬是刘备的兄长刘表的属下。建安十三年秋,当阳县令蒋琬得知刘备携带数十万百姓逃亡当阳,所带干粮都已吃光了,便亲自派几十辆车送粮给刘备,每辆车上都插着一面三角小旗,旗上写着四个大字:“蒋琬献粮”。蒋琬雕像随后,蒋琬离开了当阳。因为荆

  • 王者之心:区区县城里也驻扎着百万雄师,为了招降蒋琬也是拼了

    历史人物编辑:奕道君心标签:蒋琬

    路人甲们遍地走,三国名将反而成了稀罕物种,taptap版《军令如山:王者之心》这款手游最标新立异的地方,在我看来就是这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伙儿就是不信这个邪,难不成靠一群泥腿子起家就成不了气候吗?之前我侥幸在野地里抓到了踏青的蒋琬,先把他收了,好让城里有个干练的主簿。紫色品级的蒋琬,虽然在游戏里

  • 蒋琬维护了蜀国的团结?当时蒋琬对国家发展有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蒋琬

    蒋琬(?~246),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零陵县)人,少时,蒋以才名闻于郡县。赤壁战后,随刘备入蜀,初为广都(治所在今四川省双流县东南县)长,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刘备出巡广都,见其“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大怒,欲严刑处死。军师诸葛亮知蒋琬为人才,便向刘备说:蒋琬乃国家栋梁之才,社稷之器,而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