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璋据城观望,为何马超一到绝望而降?只看刘备便知原因

刘璋据城观望,为何马超一到绝望而降?只看刘备便知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访谈录 访问量:4916 更新时间:2024/1/23 16:43:56

刘备在经过雒城的艰苦奋战之后,终于来到了成都城下。此时,诸葛亮也率荆州兵马前来,二有汇合后,为防止张鲁趁机夺取蜀地,便分兵把守蜀中各处要道,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并将成都围了个水泄不通。

此时的刘璋坐在成都城内益州牧府内如热锅上的蚂蚁,可谓是心急如焚,在文武众臣的吵闹声中,是战是降他始终拿不定主意,而城外的刘备则并不急于攻城。一则成都他已经是唾手可得;二则他在经历了入川路上的战斗后,兵员减员较大,为保存实力,他是再也不愿意有大的伤亡。在他看来刘璋已是走投无路,所以他在等待刘璋来降。

只是有一点刘璋的心里是明白的。成都已经是岌岌可危这个他心里固然明白,但如谋臣们所说,成都城内还不数万兵马,且粮食沿尚可支撑一年有余,如果坚守待援,似可还有希望。但即使坚守住了,这个外援却在哪里呢?最终这成都还是别人的。其实,他心里所面临的纠结,只是把这成都送给谁合适的问题。正在他非常纠结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却彻底压垮了他的精神防线,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让曹操寝食难安的西凉马超

曹操在潼关大战中击败马超后,不知是何原因却没有乘胜追击,只是追击到了安定便撤军了。这就给了马超以喘息之机,他收集残部,又得以胡人及张鲁部将杨昂的支持,又卷土重来,攻取了凉州并杀死了凉州刺史韦康,自封为征西将军,重新掌握了凉州的军政大权。但马超为人残暴,深为投降的凉州诸将不满,后杨阜密度联合姜叙、李俊等使计将马超又赶出了凉州。马超走投无路,便投奔了张鲁。

马超投靠张鲁后,张鲁因其英勇,所以非常器重,本想将全的妹妹嫁与马超,以进行笼络。但因遭杨昂等人嫉恨劝阻未成,后马超一直被张鲁冷落。此时刘备对成都久攻不下,得知此情后大喜,便派李恢前去劝降。马超经过两三思量,觉得张鲁此人难成大事,不如早做打算,另投明主。便借机逃到了氐中,密信刘备向其投降。

刘备闻讯心中暗喜,认为他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刘备暗中派了许多士兵给马超,并让这些士兵换成胡人的服装。一切准备妥当,马超择日带领数千“胡军”浩浩荡荡开到了成都城下。时传马超“有信、布之勇”,更兼胡军善于野战,顿时成都城内为之震动,刘璋当即就投降了。据记载,当时城中还有精兵三万人,积蓄的粮食、衣物也足够一年的开销,成都城内的军民都还想与刘备死战,但被刘璋拒绝了。马超一到为何刘璋会立时感到绝望呢?

其实在这里真正的原因史书是没有记载的,但正是由于如此,很多读者加上受《三国演义》的误导,均认为刘璋是害怕马超的英勇,无人能敌。其实这个原因有一定的理由,但不够充分。刘璋所惧怕的并非马超,而是马超所带领的“胡军”,说到底,刘璋惧怕的是是胡人。刘璋为何要惧怕胡人呢?

马超祖居陇西,父子现代经营雍凉二州,而在他们居住的这个区域则多为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所以他们背后最强大的支持者乃是“胡人”,主要是羌人和氐人。而马超素来英勇,羌人都非常敬佩他,称其为“神威将军”,哪是把他当成神一样的人了。这在《三国志》及《三国演义》中说法是一致的,所有正史中都提到过马超“素得羌人(胡人)之心”,这也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要他镇守关西的原因。

在当时的情况下,蜀中除东边及西南方向为汉人有稳定的统治之外,其余地方大多为为少数民族势力范围。不管他们服不服你的统治,但时刻都有反的可能。如后来诸葛亮“七擒孟获”、姜维铁笼山困司马昭等故事,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当时的情况应该是,在成都长期被围困的情况下,成都城内并不知道外边有多大的变化,看到马超投降刘备后,猜想蜀中已尽数被刘备占领。此时刘璋觉得大势已去,而成都在他看来已经是一座孤城了,兼之又怕胡人,便才决定投降的。

当然,刘璋最主要的还是害怕胡人,光从刘备偷偷给马超增兵,又让其全换上胡人的服装便可知属实。再者,刘璋父子现代经营蜀中,想来也是学与胡人打交道的,自知若是刘备或可应付,一旦胡人加入,则已无还手之力了。

参考:陈寿《三国志》

标签: 刘璋

更多文章

  • 刘备和邓艾兵围成都时,为何刘璋和刘禅都选择了献城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圈瓜王标签:刘璋

    刘备、邓艾兵逼近成都城时,刘璋、刘禅不投降只能自毁。当然,刘璋的投降和刘禅的投降是有本质区别的。按理说,刘璋的本事,堪比刘禅。刘璋懦弱多疑,刘禅软弱无为。两人都是昔日的益州诸侯,但处理政务和管理地方却有着天壤之别。刘璋的领导能力严重不足。他从一开始就逼迫汉中和张鲁独立,想要互相攻打。但是,国外的东洲

  • 刘备围攻成都,刘璋尚有三万守军,为何听说马超归刘便献城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灵幽侃娱乐标签:刘璋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末秋初,刘备率军用近1年的时间攻破雒城后,遂挥师直扑成都。刘备和奉命自荆州溯江西援的诸葛亮、张飞、赵云、刘封等各统大军分别从北、东、南3个方向会师于成都城下,准备发起夺占成都、全取益州的最后一战。当时,成都城中尚有精兵3万,粮草充裕,足可支撑一年作战之用。刘备、诸葛亮率军

  • 孟子说“仁者无敌”,三国军阀刘璋就非常仁义,为何败给了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骑着毛驴游山涧标签:刘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是当时一位贤明之君。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愤图强,魏国国力蒸蒸日上。魏惠王曾经接见当时著名的儒家宗师孟子,向他咨询治国之道。魏惠王问孟子,怎样才能使得魏国强大起来,成为凛然不可侵犯的大国强国?孟子从容回答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 出卖刘璋的张松,在曹操和刘备之间,为何选择势力弱小的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百年史说标签:刘璋

    刘备能成功占领西蜀,不能没有张松的功劳。曹操在谋求汉中时,就是张松建议益州牧刘璋与刘备搞好关系,并引刘备进蜀,以刘备的兵马对抗张鲁和曹操。最终,刘璋把狼引了进来。刘备进入西蜀后,没有为刘璋效力,反而谋求了刘璋的益州。张松以益州别驾的身份赢得了刘璋的信任,但背叛了刘璋。那个行动被后人鄙视。说到张松背叛

  • 刘璋坐拥十万兵马,占领益州,抵抗曹操时为何还要刘备帮忙?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刘璋

    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名气的人,他们有的非常擅长筹谋,而有的则擅长武力,更有的在用人这一方面非常的擅长。而当说起三国时期的人物,不知道你的脑海中会首先想起谁呢,我想应该会有不少人想起刘备吧,毕竟他这个人还是有点儿实力的,名气也是非常的大,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方霸主,也是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来的。而对三

  • 刘备只有3万兵马,为何能击败拥兵10万的刘璋呢?

    历史人物编辑:白某观文史标签:刘璋

    “父子在州二十余岁,无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战三载,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这是刘璋在开城投降刘备的时候说的话,从此,益州还是益州,益州还姓刘,但此刘非彼刘。说起来,刘备能占据益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刘璋的引狼入室。乱世就在一个乱字,你攻我打,战火不断,一个地方今天属于你,说不定明天就易主了,争

  • 刘璋手中的王牌大将,用计谋杀死庞统,誓死不降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刘璋

    认识卧龙,凤雏的人很多,但认识张任的人少之又少,知道他们之间的恩怨更少。是的,张任是射死凤雏的人,也是刘备西川遇到的最大障碍,在三国演义中描述。第六十回,刘璋为张松把刘备引进四川而感到骄傲,“时部下将佐刘璝、泠苞、张任、邓贤等一班文武官”提醒刘璋小心刘备,刘璋不相信。三国时期,刘、曹、孙三人笑到最后

  • 刘璋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为何还要让刘备入川呢?

    历史人物编辑:安昕史话标签:刘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当时董卓之乱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下群雄割据。在这时候,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说,只要你占领一个州,你就是土皇帝,我占领一个州,我就是土皇帝。换句话说,这时候谁都是可以称帝的。在我的地盘里,我是君、其他人都是臣,在你的地盘里也一样。由此说来,能够称帝是非常“简单”的

  • 刘璋地盘广,手下人才济济,为什么还害怕张鲁非要请来刘备帮忙?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碟中谍标签:刘璋

    首先,这和刘璋本人的性格关。史书记载刘璋的性格懦弱。虽然刘璋是益州最高的官员,但是作为一个外来户,刘璋没有能控制益州的那些豪强,当时刘焉把东洲帮带入益州的时候和益州本土的贵族之间的矛盾重重。刘璋没有能解决两者之间矛盾的能力,又没有能控制这两股势力的实力。所以刘璋迫切的希望有一股能靠的住的力量,同时也

  • 刘璋手下有两大猛人:一位险杀刘备张飞,一位战平黄忠,可敌陆逊

    历史人物编辑:蒋富强标签:刘璋

    越看三国时期的蜀汉,就越感叹历史真是一种轮回状态。公元214年,蜀主刘璋看到马超耀武扬威在成都城下后,吓得急忙开城投降刘备,由此拉开了蜀汉的大幕。一晃50年后,邓艾偷袭阴平,从天而降一般出现,刘备的儿子蜀主刘禅,惊得二话不说,就捧出了刘璋的“剧本”,再唱不战而降的曲调,蜀汉就此谢幕。以至于从此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