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如此,实际上在汉代,或者说在古代一起睡觉是一件很风雅和证明关系非常好的事情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严光和光武帝也一起睡觉,严光甚至将脚放到了光武帝肚子上,光武帝三番五次召见严光希望严光出来做事,但严光始终没有答应,范仲淹撰写“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使严光成为后世高风亮节的代表。
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和关张两人也是“出则同车,寝则同室,恩若兄弟”,鲁肃和孙权的榻上策也是在床上谈论的,《三国演义》中蒋干能盗书也是因为周瑜要和蒋干同塌而眠。
杜甫和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又是手拉手又是共被眠;闻鸡起舞的祖逖、刘琨,原文之中"蹴琨觉",意思就是祖逖踹刘琨起来,可以说也是同塌而眠实锤了。
诗经之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意也是指两位士兵的,可见古人风气在这方面实际上比今人要更亲密和开放。
张飞却不像《三国演义》中的那样对谁都是一副粗暴无礼的样子,写的一手好书法的张飞和关羽是一个反面,张飞非常欣赏文人名士,却对士兵和下属粗暴,关羽则相反傲上而不欺下,对名士和文人并不在乎。
因此张飞实际上对大名士刘巴是非常仰慕的,想要和偶像关系亲密一点,因此就想和刘巴也来一次同塌而眠,而刘巴却是非常讨厌刘备集团的,也是非常瞧不起武夫的,所以最终张飞的愿望并未达成。
张飞实际上和诸葛亮等人的关系非常好,所以诸葛亮为张飞劝解刘巴也不仅仅是为国也是买张飞面子
张飞本人好“附庸风雅”,因此对诸葛亮是非常敬重的,诸葛亮也和张飞的关系非常密切。正是诸葛亮的支持,张飞的两个女儿才先后成为后主刘禅的皇后也就是历史上的“大小张皇后”。
张飞在刘巴这里遇到挫折,诸葛亮就出面调解,但是刘巴依然故我,认为张飞是赳赳武夫,不想搭理张飞。张飞和刘备实际上都比较恼怒刘巴,但刘备依旧重用刘巴,认为刘巴智计过人,诸葛亮也曾感叹“
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刘巴的字)
远矣!”
东吴重臣张昭听说刘巴拒绝张飞,也觉得刘巴傲慢,孙权反倒欣赏刘巴“如果让刘子初随世俗沉浮,为了取悦刘玄德,而委屈自己结交张翼德,那么他又怎能称得上是高士呢?”
刘巴去世,曹魏重臣开创“九品中正制”的人杰陈群也非常尊重刘巴,写信给诸葛亮询问“刘君子初”的去世情况,可见刘巴的确名士之风远扬三国。
因此张飞和诸葛亮的举动或许还有为刘巴缓和刘备之间的矛盾,拉拢刘巴的心思在里面也未尝可知。
刘巴到底有何才能,让张飞等人念念不忘呢
刘巴实际上是喜欢曹操讨厌刘备的典型,诸葛亮是被三顾茅庐请出山,而刘巴是三逃刘巴最终还是无处可逃这才归顺刘备。
刘巴是零陵人,官宦世家,年少成名,屡次三番拒绝刘表的征募,早在刘备在荆州的时候就和刘巴有交际,但刘巴十分看不起刘备。荆州很多官员都投靠刘备,刘巴却北上投奔曹操,曹操很看好刘巴,辟为掾,让刘巴奉命南下招降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刘备乘机攻取三郡,刘巴北上之路断绝,刘备听闻刘巴的踪迹想要招降刘巴,诸葛亮给刘巴写信劝刘巴归顺刘备。刘巴直接回信说即使不能北返,宁愿南下交州投奔士燮也不屈身投靠刘备。刘备闻言非常憎恨刘巴。
刘巴跑到士燮的交趾(越南)之后,发现士燮实际上也是一个“刘表”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刘巴又瞧不上眼,一来二去就起了投奔刘璋的心思。
刘璋父亲刘焉曾经被刘巴父亲举荐的缘故,刘巴在刘璋这边还算滋润,可是好景不长,刘备这家伙又来了,虽然刘巴苦劝刘璋不要引狼入室,但刘备还是在法正和张松的里应外合之下拿下了益州。
刘巴在劝刘璋不果之后,就闭门谢客,不在为刘璋出谋划策。刘备一入成都,就派人寻找刘巴,刘巴再也无处可逃只得请刘备宽恕,归顺刘备。
刘备虽然恼怒刘巴,却也欣赏刘巴的才能,刘巴最后得以接任法正的尚书令,位高权重。
刘巴是三国少有的全才,除了精通权谋军略,更擅长经济手段操纵物价,成都平定刘备大赏将士和官员之后,导致军用、民用不足,刘巴建言铸造值百钱的铜板通行,统一物价,并实行公卖制度,成功稳定益州。又和诸葛亮、李严、法正、伊籍五人共同制定《蜀科》,为蜀汉政权打下根基。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