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因违抗军令而丢失了街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不正军纪,不得不斩了马谡,演义了一出“挥泪斩马谡”的佳话,流传于后世。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马谡之死,但在史书中未见有记载。正史中对于马谡的死有很多版本,但均未见有记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这一段,但共同点就是,诸葛亮由于马谡贻误军机,确实是想致马谡于死地,同时也是诸葛亮惋惜马谡之才的。马谡到底是如何死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对于诸葛亮斩马谡一事,记载于《三国志》中,但仍是众说不一,极尽简单,前后情节均不完整。第一个版本是裴松引《襄阳记》注解的《三国志》,他是这样记载的:“十万之众为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这个只是说马谡死后的情景,并未有只字片言提及是被诸葛亮所斩,只是后世艺术家以这短短几句,便大展想象之能,对其进行了精彩的文学渲染,因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所以,马谡的死因还是不明。
这第二个版本是来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据记载,当时向朗作为丞相长史,和马谡向来交好。因此,“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这个记载表明了当时街亭失守后,马谡并没有投案自首,而是选择了畏罪潜逃。而向朗是知道马谡跑到哪里去了的,但他知情不报,得罪了诸葛亮被罢了官职。这么说,马谡即使是被诸葛亮所斩,也是他逃跑后被抓回来才被斩的,但记载没有下文,仍是不详。
第三个版本来自《三国志.蜀书.马良传》,是说马谡在死前曾给诸葛亮写过一封信,信中的意思大致是感念和欲求宽恕之意。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马谡从犯事到死是没有见过诸葛亮的,这就更谈不上“挥泪斩马谡”了。当然,关于马谡的死,书中在此还是多少提了一笔,说“谡下狱物故”。所谓“物故”即是病死了。
在《三国志》中还有许多地方都是片言只字地提到到过,但均不详细,只有这三种说法似有参考价值。我们将三种记载无妨综合起来分析,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马谡由于丢失了街亭,自知死罪难逃,便畏罪潜逃,后又被抓了回来;他在狱中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想让诸葛亮念昔日之情及过去的战功,或能网开一面;诸葛亮为之心动,但未及见面马谡便病死在了狱中。
马谡的死似乎成了悬案。但不管他是如何死的,但诸葛亮对于马谡之死非常惋惜却是真的。马谡虽然因一时之自大丢失了街亭,但他也确实是有才能的,当初诸葛亮南征时他提出的“攻心为上”策略,对于南方的稳定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策略,诸葛亮才非常地赏识他。如果他不病死,诸葛亮或许会网开一面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