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背水一战置于死地而后生,为什么马谡就不行?

韩信背水一战置于死地而后生,为什么马谡就不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乔鸿浡 访问量:2233 更新时间:2024/2/29 15:22:00

项羽大肆分封天下之时,率先进入关中的刘邦却只得到了可怜的巴蜀之地。

刘邦从沛公变成汉王,但他的心情一点也不好,在秦时,巴蜀之地可算不上天府之国,那是鸟不拉屎的荒远地带。何况就在关中地带,还有项羽精心安排的三秦,牢牢把守着巴蜀和关中的出口,摆明了要让刘邦一辈子在巴蜀吃辣椒。

韩信一番豪言壮语,利用“暗出陈仓”之计,把刘邦带出了巴蜀,带到了关中

。但随后的史书记载中,所有的主语都成了汉王,我们甚至无法推测韩信在其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汉二年四月,刘邦在彭城大摆宴席,喝项羽美酒、睡项羽美人的时候,谁也没想到项羽会从齐国突然杀回来,以三万人杀得刘邦诸侯联军五十多万人狼狈逃窜。

刘邦感觉单线和霸王作战实在没戏,于是他决定让韩信单独带兵,去北方攻城略地。

八月,刘邦以韩信为左丞相,率军击魏。

兵仙的表演要开始了。

众所周知,黄河上中游的一段为“几”字型,而“几”字的内部就是关中,东侧就是魏国。换句话说,关中与魏国隔河相望。所以韩信要想攻打魏国,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要渡过黄河。

刘邦首次出关降服魏王魏豹的时候,就是从临晋口渡过的黄河,而与临晋隔河相望的渡口是蒲坂。

一开始,韩信气势汹汹地来到了临晋,在这里营造船只、训练兵士,把气势造得很足。而魏豹一看自然也不含糊,赶紧在蒲坂部下天罗地网。

上次你汉军就是从这里打过来的,这次我一定严防死守,让你过不了河!

就在韩信大搞渡河总动员、大造伐魏工事的时候,他的主力部队却悄悄绕到了在临晋东北、黄河上游百余里的地方——夏阳。

这就是传说中的指南打北,但光靠风骚的走位还不足以骗到久经沙场的魏豹。

要骗到魏豹的关键,在于临晋的疑兵,而疑兵的关键,在于船。

要想渡过黄河,必须要有船。隔着河面,魏豹或许看不到对面的韩信有多少士兵,但河面上有多少船则一目了然。

韩信故意把所有的船都留在了临晋。这让魏豹有了足够的自信:就算你想声东击西,我不信你还有更多的船?

可谁又说只有船才能过河呢?

在一些河面较窄、河流不湍急的地方,用木头临时扎一些筏子(木罂缻)出来,照样能过河。夏阳就是这样一个渡口。

就靠着紧急制造出来的木筏子,韩信率领汉军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夏阳渡过黄河,趁着魏豹尚未反应过来,火速拿下了魏国的军事重镇安邑。

如果在魏国的都城平阳和魏豹布兵的蒲坂之间画条直线的话,安邑大约就在这条线的中点。

出来打个仗,家却回不去了,这怎么能行?魏军心急火燎地往回赶,却正好再次落入韩信精心布置的防线之中。

在惊慌失措中,魏军遭遇惨败,魏王豹被韩信俘虏。

魏豹的每一个动作,都在韩信的预料之中,而韩信的每一步棋,却都在对手的想象之外。

不是一个段位的,真没有办法。

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拿下魏国之后,韩信开始一路向东平推,一个月后他又拿下了代国。

韩信的下一个目标,是赵国的陈馀

在赵国巨鹿的破釜沉舟是项羽的成名作,而同样在战国,背水一战则成了韩信的功勋章。

背水一战,就发生在太行山脉中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的井陉关。

太行山是中国大地上非常显眼的一道山脉,它由北向南迤迤而来,层峦叠嶂,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横亘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这本是一道不可逾越的自然屏障,但有很多自西向东的河流从山脉穿过,从而形成了贯通太行山东西方向的天然孔道。

而井陉道就是沿河发育出来的一条极其狭窄的沿河隘道,“

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

”。

换句话说,只要在井陉道的出口布兵把守,那攻入的军队就像进入一个大口袋,有来无回。

手握这样好的战场,陈馀的部将李左车就提出了这样的作战战略:

“韩信军队刚刚击破魏、代,俘虏魏王,生擒代相国,兵锋势不可挡。要抵御汉军,就要守好井陉道,这是攻入赵国的必经之路,而井陉道长数百里,汉军只能排成长龙,粮草在后,此前后无法照应,赵军只需要坚壁清野,固守井陉道口,则可不战而胜。”

陈馀不听。

陈馀是个儒者,但不是个笨蛋。他很会打仗,项羽当年只给了他三个县的封土,他硬是打败了常山王张耳,成为赵国实际的领导者。

但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没有在井陉口严防死守,而是要拉开架势,和韩信来一场正面对决。

陈馀有充分的理由:

一,赵军有二十万,韩信只有数万兵卒,并且远道而来,粮乏兵疲,从账面上看,陈馀有必胜的信心。

二,陈馀本是第一个造反项羽的人,如今又和刘邦为敌。如果不打出气势,不彰显自己的实力,未来在这两个老大那里哪里有立足之地?

三,韩信的军中有张耳。张耳和陈馀曾经亦师亦友,但陈馀因为张耳的猜忌而和其决裂,从世交成为死敌。

我要打败韩信和张耳,不用阴谋用阳谋,要用最堂堂正正的方式,让天下看看,赵国有我,我是战无不胜的陈馀!

陈馀的想法本没有错。错的是,他遇到的是韩信。

陈馀

当韩信得知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时,心中暗喜,于是引兵疾入井陉道,但到了井陉道口二十里处,他停下了脚步。

一直等到夜色墨染,一支轻骑兵从韩信大军中脱出,向着山中一条幽深小道中行去,人人手拿汉军的赤旗,在暗夜中形如鬼魅。

之后,韩信拿出军中所有的食物,命人分发给全体将士,这些军粮甚至无法形成一顿完整的饭菜,只能勉强填填肚子。韩信大喊:等我们打破赵军之后,再会食饱餐!

没人相信韩信:兵少,粮尽,千里奔袭,如何能破赵军?

此时陈馀的士兵则个个如饥饿的猛虎,在营垒中死死盯着井陉道的方向,就像在等待肥美的羔羊。

陈馀反倒有些担忧,他怕韩信在井陉道中看到地势之险恶,退军而去。他太期待这场胜利了。当实力太强大时,就会想表现得弱小一些,因为吓跑了对手,也就变成了无敌中的寂寞。这是陈馀的骄傲。

但韩信没有让陈馀失望。

天色刚亮,汉军就大张旗鼓,气势汹汹地出井陉道而来。赵军大喜过望,再细看韩信的布阵,更是难掩幸福的笑容:韩信一定是来给赵国送战绩的吧。

兵法有云:“

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行军布阵,那要背靠山脉以为屏障,正对河流以备来军。背有山脉,则不用担心腹背受敌;前面有河流,则能延缓敌人的攻势。

韩信和张耳却背靠河流布置营寨,作为营地,这岂不是自寻死路?

陈馀一声令下,赵军杀出营垒,与汉军展开会战。汉军果然寡不敌众,且战且退,军旗、战鼓撒落得到处都是。汉军退入背水营寨,但营寨也挡不住立功心切的赵国将士们。

先登,陷阵,斩将,夺旗,这是古代战争中最高级的战功。

先登,就是攻城战中第一个登上城墙之人;陷阵,是第一个攻入敌军营寨之人;斩将,是斩杀敌军将领;夺旗,是夺得敌军战旗。

韩信的背水营寨那是唾手可得,败军将领各个如丧家之犬,汉军赤旗更是四处皆是……四大战功的其中之三,就在眼前了。

赵国人再也忍不住了,他们倾巢而出,向着汉军这块大肥肉扑来!

韩信苦等的第一个机会来了:背水之战带来的士气!

就在此时,赵军发现汉军变了,刚才那种落荒而逃的怂包表情都变成了视死如归的怒目圆睁,而溃散的阵型竟又在不知不觉中恢复了原装。

再退一步,就是滚滚河水,再退一步,就是死。战是死,退也是死。同样是死,那就先为大汉而战再死吧!

赵军几十万,竟然一时吃不下眼前这数万不要命的汉兵。

就在战场陷入僵持之时,韩信的第二个机会来了。

正在厮杀激烈之时,赵军忽然听到自己的后方响起战号和欢呼声,转头一看,自己的营寨之中竟然插满了汉军的赤旗——大本营丢了。

趁着夜色的掩映,韩信派出了那支只有两千人的轻骑兵,沿着山间小道,穿过太行山脉,静静地埋伏在能看到赵军大营的地方。

就在赵军倾巢而出的时候,没有人看到,韩信向着一个方向拼命地挥舞着军旗。

信号收到,两千人疾驰飞奔,兵不血刃地接受了守兵寥寥的赵军大营,将两千面赤旗插在赵营之中。

一般情况下,一面旗往往代表着几百甚至几千士卒。特意让两千士卒一人拿一面旗,这是韩信的用兵诡道。

当赵军远远望着营寨中两千面迎风招展的大汉赤旗时,他们不知道那里有多少军队,更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

赵军首先是懵,然后是惊,最后是怕。然后,全军大乱,四处逃跑。赵将领们斩杀逃兵,想要稳住军心,但无济于事,反倒把局势搞得更乱。

两千轻骑此时从赵营攻出,与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再也顶不住了。

大势已去,胜负已分。一个无名士兵的长刀从不知处飞来,陈馀死于刀下,而赵王歇也被汉军俘虏。

一人灭两国,这就是划时代的兵仙韩信。他不仅要打赢,还要把每场战役打成教科书级别的军事典范。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冷兵器时代早期,还没人知道:

打仗,竟然能打得这么艺术。

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这难道就是韩信以少胜多的关键了吗?

四百年后,有一个韩信的崇拜者叫马谡,他被诸葛亮派去防守一个叫街亭的军事重地时,也选择了特殊的扎营方法:那就是将营寨部署在山上,居高临下,他甚至知道敌人会围他营寨,断他水道。但他认为:

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置之死地”,这是马谡的选择,“而后生”,这是马谡没有得到的东西。

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死不足惜,但可惜了诸葛丞相的半生努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同样是置之死地,为何马谡兵败身死,而韩信却能以背水一战创造出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呢?

其实,关键不是背水,而是诱敌。

选择在天亮之后张旗击鼓进军,这是诱敌;背水扎营布兵,这也是诱敌;军旗战鼓在战场上随意丢弃,这更是诱敌。

而这些诱敌方法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韩信在兵力和粮草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诱敌的最终目的,是让赵军放松对基地的守备,因为真正的杀手锏,是那两千人人手持汉旗的轻骑兵。

前方士兵背水而战,置于死地而后勇;偷袭轻骑妙手空空,犹如天兵下凡席卷赵国大本营;一瞬间的形势逆转,足以让赵军阵脚大乱,而随之而来的两股汉军前后夹击,完美地为这场大戏展现最后的高潮。

一步一招棋,一环扣一环,每一步行动都在韩信的计划之内,都在敌人的意料之外。如此,方能取胜。

打仗靠天赋,策略靠头脑,决策靠本能,这样的韩信,你不服不行!

但兵仙,只是兵仙,在战场上他尽显艺术天赋,但在政治上他始终被刘邦把握在股掌之间。说到底,韩信最终,也只是刘邦为“四面楚歌”战略包围项羽而布下的一颗棋子罢了。

标签: 马谡

更多文章

  • 诸葛亮错用马谡,是因为他识人不明吗?

    历史人物编辑:西瓜唠车标签:马谡

    三国演义》大家看过了,诸葛亮这个人大家一定不陌生,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战时也能料敌机先,可以说是百战百胜。可是在他生涯的末期,却干了一件糗事,因为用错了马谡,导致街亭丢失,蜀军无功而返。马谡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错用马谡,是因为他识人不明吗?其实这并不是诸葛亮第一次失误,在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诸葛

  • 诸葛亮的失误:街亭之战不该斩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西瓜唠车标签:马谡

    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的一句话:马家五常,马良最良!其实不然!且不说马家其他未登场的三兄弟,单一个马谡,绝对胜过马良!说到马谡,我们不禁就会想起失街亭的那个狂妄的马谡!但事实上,马谡确实是一个未开发的谋士!马谡是马良之弟,素有才名,早年就得到诸葛亮赏识。马谡在后期一直跟随着诸葛亮,为其出谋划策!著名的有

  • 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能守住街亭吗?

    历史人物编辑:张钒标签:马谡

    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能守住街亭吗?要搞清楚这个,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守街亭?原因很简单,诸葛亮想蚕食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必须堵住两条陇道,其中一条是陈仓渭水道,诸葛亮亲自围困,另一条便是陇山道。其本身有四条陇道,正常来说,把所有陇道全部堵住,才能真正达成目的,但蜀汉兵力不足,只能守住陇山诸道南

  • 谁才是丢失街亭的罪魁祸首?马谡?还是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刘玉奎标签:马谡

    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了曹操,夺取了战略要地汉中,又成功地攻取了上庸三郡。至此,刘备可谓是横跨了荆益两州以及汉中之地,而且还拜了汉中王,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达到了空前的鼎盛之势,也进入了蜀汉政权的巅峰时期。在东线战场,关羽率领荆州驻军北伐樊城,主动挑起了“襄樊之战”。结果,被江东孙权以白

  • 街亭一战,究竟错在诸葛亮,还是错在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马谡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北伐,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短时间内迅速攻陷陇西各郡,但是,马谡在街亭被张郃击败,诸葛亮被迫撤退,原先投降蜀汉的陇西各郡得而复失,这次北伐功亏一篑。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汉晋春秋》众所周知的是,《汉晋春

  • 如果马谡没有丢街亭,诸葛亮能打败魏国吗

    历史人物编辑:小诚锅美食标签:马谡

    如果马谡没有丢街亭,诸葛亮能打败魏国吗?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爱好者而言,这个问题实在是太过诱人了。让我们来仔细探讨一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街亭之战的背景。当时,蜀汉和魏国之间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诸葛亮在带领军队攻打魏国西方的过程中,遭遇到了魏国大将司马懿的反击。在这场战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背后的重大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张哥侃文史标签:马谡

    公元219年,刘备终于在汉中击退了曹操,夺下了这处战略要地,极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后来又成功夺取了上庸三郡。 至此,刘备的势力达到了空前鼎盛之势,占据了富饶的荆州和益州以及汉中之地。而且,刘备在政治上也进一步崛起,成为了威势赫赫的汉中王。 为了在东线战场对曹操造成压力

  • 如果马谡守住街亭,那么诸葛亮北伐能否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马谡

    刘备的蜀汉政权有三大战略失败,导致他复兴汉室无望。一是关羽失荆州,二是刘备败夷陵,三是马谡丢街亭。如果没有这三败,或许真可以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复兴汉室,还于旧都。那如果当年马谡不浪,守住了街亭,诸葛亮是否能够北伐成功呢?克复中原是诸葛亮的梦想有可能,但不一定诸葛亮首次北伐占据先手,曹魏没有想到诸葛

  • 诸葛亮杀马谡时,为什么会失声痛哭?

    历史人物编辑:孙成说历史标签:马谡

    马谡是蜀汉时期诸葛亮手下非常有才干的将领,深得诸葛亮赏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相信对于大家来说已是耳熟能详,讲述的是马谡奉诸葛亮之命驻守街亭,由于他不服从诸葛亮的战略部署,致使街亭失守,后被诸葛亮斩杀。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斩杀马谡,仅仅是因为街亭失守吗?诸葛亮斩杀马谡时,为何要失声痛哭呢?(一

  • 此人与马谡同守街亭,马谡被斩他却升了官,若听他一言计街亭可守

    历史人物编辑:史事如烟标签:马谡

    陈老师趣说三国第十四讲,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在昨天说到的第十四讲中,陈老师和大家说到的是三国中一个十分悲剧的人物曹洪大将,而这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也用他的实例像大家说明了什么叫做“不会做人一生黑”。所以陈老师想在这里说个题外话,会打仗时一回事,但是不会做人真的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呀。好了,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