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公元190年-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蒋琬称赞马谡为“智计之士”。
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为什么诸葛亮必须要杀了马谡?关羽在华容道放了曹操,在事先都立了军令状,都没有杀了关羽关云长,为什么此次就没有半点通融,而要杀了马谡呢?其实,此事背后另有隐情,与刘备有关。
223年春,刘备病危于白帝城,命诸葛亮、李严辅佐其子刘禅的历史事件。
刘备为复仇尽起全国之兵去讨伐吴国,却被陆逊击败,兵败退到白帝城。 223年春刘备病危,召诸葛亮、李严、赵云等人来白帝城安排后事。四月,刘备病逝,刘禅继位[1],改年号为建兴。刘备临死前明令"马谡不可大用"并非寻常,原文写到: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 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以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你看重马谡我知道,但这个人不能担任大用,你一定要谨慎对待”。(换句话比较一下,"此人言过其实,还要好好锻炼教导培养")。
首先说刘备看人的还是超出很多人的,包括诸葛亮,托孤的诸葛亮、李严、赵云这些人都是对刘备忠心不二的,李严忠诚吗?个人认为李严至始至终都没有过二心,但是李严对于诸葛亮北伐的政策不是很赞同,这也是李严和诸葛亮之间不和的原因。
两人在看待蜀汉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李严不赞同诸葛亮的做法就称李严为奸臣。李严在和诸葛亮出现大分歧以后,被罢免了官职,随后李严被驱逐到了外地,在驱逐的过程中,李严身患重病去世。
李严最后的结局也算是比较凄惨,只能说他太听刘备的话了,真的将自己当成了平衡诸葛亮的那个人物,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诸葛亮对刘备忠诚吗?绝对忠诚,刘备是放心的,否则不会临终前,把大权留给诸葛亮,并且说,刘禅,能辅佐就辅佐,如果不能辅助就自立为皇帝:“如果我的几个儿子都不成气候,那么你可以直接取代他们”。
诸葛亮最终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而且对自己的定位也是辅政。继承了刘备的意志,竭尽自己的所能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在《出师表》中已经有所表露感恩之心与立志匡扶汉室。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表达了始终不能忘记的先帝恩情,然而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是我十分痛心的,痛心之至,我如何办?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马谡痛失街亭后,诸葛亮十分的痛心,痛心的当然有失街亭这件事,但是更为痛心的,先帝说,马谡此人不可重用,并且当时托孤的老臣都在,我偏不信邪,就是要培养你,可是你太“眼高手低”,“不可重用”了,的确是关键时刻掉链子,我看人和识人的本领就是比先帝矮一大截呀,可惜呀!可恨呀!
将马谡推出去,斩首!!!孔明挥泪曰:“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予禄粮,汝不必挂心矣”
孔明失声痛哭!!!恸哭不止!!!谁能体会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