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隆基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真实原因来自安禄山

李隆基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真实原因来自安禄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旅游菜鸟 访问量:1502 更新时间:2024/1/15 20:05:27

面对长驱南下的安禄山叛军,沿途各州郡望风而降,唐朝在河北和中原的大量领土沦陷,这样的情况让朝廷上下感到非常震惊。为了应对战争的威胁,唐玄宗李隆基先后召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名将入朝,让他们组建军队,负责平定安禄山的叛乱。然而这些名将面对安禄山的叛军时却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他们屡战屡败,以至于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李隆基带着唐朝朝廷不得不南下至蜀中避难。复盘这阶段战争中唐朝失败的教训,可以发现这其中除了叛军的强大、唐军的衰弱和中原的空虚以外,战略决策方面的失误也是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李隆基冤杀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是犯下的第一个重要战略决策失误,也是导致战局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唐朝西北边境的名将,都担任过安西四镇节度使和安西大都护的职位,曾经是唐朝在西域权力最大的重臣。他们两人被誉为唐朝的“帝国双璧”,在唐朝平定吐蕃、大小勃律等国战乱,统治西域各国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由于在西域作战时的战功使得他们声名显赫,所以李隆基对他们也抱有很大的希望。然而他们在面对安禄山的叛军时却丧失了往日的威风,在战争中一败再败,最后只能退守潼关。

而这个时候宦官边令诚却上奏高仙芝和封常清无故弃地和贪污军粮,使得李隆基大怒,派边令诚处死了这两位名将。历史上认为李隆基冤杀两位名将是战略上的重要失策,也是唐军放弃固守潼关战略的开始。而这个战略的改变,也使得唐军不得不直面安禄山的精锐叛军,这也为后来潼关失守和长安沦陷埋下的大患。在分析李隆基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原因时,很多人认为李隆基对边令诚的谗言偏听偏信,所以才酿成了这样的大错。可是结合史书前后的记录来看,这种说法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李隆基处死高仙芝二人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

实际上从开元年间开始,唐朝就进入了频繁对外战争的状态。不论是在西北对付吐蕃、大小勃律、东突厥汗国,还是在北边的契丹、奚族等少数民族,都是有着不少败绩的。比如高仙芝在中亚怛罗斯之战中败给大食国军队,使得安西四镇的精锐全军覆灭,葱岭以西的大片领土落入敌国之手。又比如安禄山在对契丹和奚族联军时战败,使得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上奏将其处死。然而李隆基并未对这样的败绩进行太严厉的处罚,可见他对于“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还是有着充分认识的,对将领的败绩也表现得足够宽容。

边令诚上奏的关于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问题,其实根本无关大局。在边令诚上奏之前,封常清就对自己战败的事情进行了上奏,李隆基对其说法还是比较肯定的。李隆基没有对封常清作太严厉的处罚,只是削除其官爵,发往高仙芝的大营中待命。由此可见,李隆基仍旧对将领的胜败表现出宽容的态度,并没有想要赶尽杀绝的意思。而且在此之后,高仙芝和封常清退守潼关,阻断了叛军西进的关键道路,也稳定了长安人心惶惶的局势。而从整个战局上看,高仙芝和封常清虽然丢失了洛阳和中原腹地,却也稳住了局势,带来了胜利契机。

当时的战局虽然对唐军非常不利,河北和中原大量领土沦陷,就连东都洛阳都丢失了。但高仙芝和封常清退守潼关要道,挡了叛军西进的关键之路,也将叛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潼关是中原西进长安的必经之路,在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地有函崤之险峻,出了名的易守难攻,以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本事只需固守关隘,叛军就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与此同时,朔方、河西、陇右等精锐军队已经朝着长安进发,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副使李光弼已经率兵东进,直扑河北重镇常山。

如果高仙芝和封常清没有被冤杀,得到西北精锐支援的他们,必然让叛军在潼关外碰得头破血流。只要再过几个月,郭子仪和李光弼突破叛军的河北战线,攻占常山和河北全境,就把安禄山的军队直接切为两段。安禄山被困在中原洛阳一带,如无根浮萍,首尾不能相顾。而史思明则被压迫在范阳、平卢的老家,根本无力救援安禄山。这样的战局可以说把安禄山陷入了绝境之中,被唐军包了大饺子。战争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不出一两年战乱就会被平定,而李隆基也不至于带着朝廷逃到蜀中去避难。

可以说从当时的战局来看,这条战略路线是非常清晰的,李隆基不应该有如此大的误判。可是李隆基却仿佛昏了头,做出自毁长城的举动,放弃了固守潼关的战略,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难道区区一个宦官边令诚,就能让李隆基一改在军事方面宽容的态度,不惜自毁长城杀死高仙芝二人?说实话,从史书上看这是说不通的。边令诚被认为是奸臣宦官,实际上也就是冤杀高仙芝二人的案子,除此之外,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更多关于他的资料。边令诚虽然是李隆基派驻在高仙芝身边的监军,但要说对李隆基有多大影响力,史书上并没有直接证据。

实际上从高仙芝在西域崛起开始,边令诚就已经是他的监军了。两人共事多年,而且出生入死,要说又多大矛盾导致谗言构陷,这也是没有道理的。史书上说因为高仙芝在出发前没有听边令诚的,所以边令诚要向李隆基进谗言。可史书却没有说什么具体的事情,这就显得很荒谬了。两人是一起共事十多年的老同事,为人处事都是非常了解的。如果有什么解不开的仇怨,那早就爆发了,还能等到安史之乱吗?他如果要置高仙芝于死地,那怛罗斯的战败岂非最好的理由,为什么要在这个说不通的事情上动手?

因此史书上说边令诚因为私人恩怨构陷高仙芝是说不过去,在情理上存在很大的矛盾。而李隆基就因为边令诚一句话,就要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名将,这更加让人觉得可疑。因此要解释其中令人怀疑的细节,需要从更多的史书上寻找答案,而不是盲目地信任史书。

结合后来李隆基让杨国忠逼着哥舒翰出关迎战叛军的史实,可以发现李隆基在这场战争中心态是非常失衡的。而失衡的原因很大可能是来自于他对安禄山的仇恨,让他失去了一贯的理智。高仙芝和封常清之死,很可能也是这个原因让他产生决策失误,做出了自毁长城的决定。

高仙芝和哥舒翰、安禄山一样都是外族人,他们因为这个身份而被李隆基重用。前文讲述过,李隆基习惯调集边境重将到朝中任宰相,以分化瓦解宰相把持朝政的权力。李林甫为了减少自己的政治压力,提议重用胡人和寒门出身的边将,于是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人便备受重用。高仙芝本身是高句丽人,由于其父跟随唐军在安西作战,所以也加入了安西的军队。李林甫认为这些外族将领在中原没有根基,而且作战勇猛顽强,所以向李隆基推荐。所以在天宝年间,高仙芝、安禄山、哥舒翰这样的外族将领,是比汉族将领更受欢迎的存在。

在叛乱发生以前,安禄山是最受李隆基信任的胡人,没有之一。李隆基对安禄山给予了最大的支持,甚至支持他和杨国忠打对台,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的信任了。然而安禄山却背叛的李隆基,这给李隆基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从史书上看,当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李隆基首先是不相信的。直到各地的战报纷纷汇聚,他才从自己的盲目自信中清醒过来。从此之后,李隆基对胡人的信任就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由于长期提拔胡人将领,所以军队中掌权的大将几乎都是胡人,这使得他对继续使用胡人将领军表现出犹豫的状态。

一方面军队中大部分将领为胡人,汉人名将屈指可数,要平定安史之乱只能依靠这些胡人将领。另一方面安禄山叛乱的前车之鉴还在,他对胡人的信任掉入低谷,惧怕这些胡人跟着发动叛乱。所以在面对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提出的,退守潼关固守的策略时,他心里是存在很大疑虑的。而当时关中军队空虚,所有的军队,包括加急招募的数万新兵都交给了这些胡人将领。如果这些胡人趁机而起,与安禄山呼应,那唐朝就只能被灭亡了。所以李隆基非常关注军中的变化,派出了像边令诚等监军,同时也让杨国忠催着军队出关作战。

高仙芝和封常清放弃陕郡的几百地,退守潼关险要关隘,在军事上是非常优秀的选项。但是站在李隆基的角度,心里失衡的他就变得多疑起来,担心在潼关聚集重兵的高仙芝成为第二个安禄山。当时长安城中无兵可派,而陇右、朔方、河西的援军则还没有到,正是关中空虚的时候。如果高仙芝要反叛唐朝,那是没有人能阻挡的。所以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李隆基做出狭隘的战略决策,杀死高仙芝和封常清以减少兵变的风险。可是这个战略决策,却断送了固守潼关带来的良好战机,为后来安禄山攻破潼关和占领长安埋下大患。

综上所述,高仙芝和封常清之死是李隆基个人问题导致的战略误判,也是他在安史之乱中做出的最大错误决策。这根本原因还是在安禄山叛乱,进而胡汉之别的政治斗争之上。宦官边令诚只是史书上用来填坑的小官而已,他没有能力和资格左右李隆基的决策。在李隆基对胡人进行猜忌之时,作为和高仙芝共事十余年的老搭档,他甚至不敢给高仙芝说话,否则结局和封常清没什么两样。可以说安禄山的背叛不仅从军事上把唐朝打蒙了,而且也从心理上让李隆基彻底晕菜,以至于在战略决策时才昏招频出。

标签: 封常清

更多文章

  • 宋之闵对永泰公主李仙蕙生生世世守护的痴心殉情,是真实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李仙蕙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朝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母亲是李显的皇后韦香儿。她姿色秀美,端庄文静娴雅,“即使桃李的花朵,在她的美貌面前也为之逊色。”她才智过人,聪明灵慧,一点即透,从小就有很高的学识,她父亲对她极其宠爱。李仙蕙,字秾辉,684年出生。她的父亲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则天一共

  • 张公谨战功有限,为何能入凌烟阁?李世民:没他,我在玄武门必死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张公谨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在位多年的唐太宗怀念戎马岁月,尤其对诸多功臣颇为感激。于是,唐太宗本着“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让大画家阎立本为二十四名开国功臣,按正常身材绘制画像,后悬挂于凌烟阁。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功臣是有排名,次序是根据他们的功勋以及在

  • 娶了大唐公主的柴绍,他的一生到底有多精彩?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柴绍

    看过港剧《金枝欲孽》的朋友们应该熟悉,这部电视剧讲的是三公主下嫁到驸马金多禄家,在他们家一起生活所发生的一系列诙谐的故事。从这部电视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家庭生活中,公主才是主导,驸马只是公主的附庸。由于公主的权力非常的大,人前显赫的驸马在家中的地位非常低微。同时,在唐朝,一旦当了驸马是不能够入仕做官

  • 柴绍身为唐朝将领,年少时就加入李渊队伍,为唐朝作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柴绍

    在古代历史朝代当中,唐朝除了有很多名气超高的人物以外,这个朝代的发展也是比较好的,除了文化发展,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比较快的。因此唐朝有很多的文人墨客被大家所熟知,也有一些优秀的将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唐朝时期的将领柴绍,他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人物,虽然出身普通,却凭借着自己满满的正能量,再加上胆识过人

  • 凌烟阁24功臣中,柴绍、尉迟恭和程咬金排名为何比秦琼徐世绩靠前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柴绍

    凌烟阁24功臣中,秦琼武功高强,徐世绩文韬武略,可奇怪的是,这2人的排名非常靠后,秦琼倒数第1,徐世绩倒数第2,柴绍、尉迟恭以及程咬金的排名都比2人靠前,这是怎么回事呢?秦琼和徐世绩可以说是真正的职业军人,较少参与政治斗争。秦琼早年加入隋军,后来加入唐军,在战场上表现神勇,其功绩重要表现在平定宋金刚

  • 李靖了解秦琼品行,提醒他正月十五别惹事,谁知柴绍一怒下手更狠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柴绍

    民间有句俗语叫:“山东出好汉”,这话的影响力极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得益于两部小说,一部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因为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就是啸聚于山东境内的;另一部则是在民间极有影响力的《隋唐演义》,书中的主人公秦琼,就是山东好汉。受到秦琼、武松等民间文学形象的影响,山东好汉的概念在老百姓心中还是

  • 在玄武门之变时,柴绍起了什么作用?他是否支持妻弟秦王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柴绍

    高祖微时,妻之以女,即平阳公主也。——《旧唐书·列传·卷八》这是《旧唐书》中关于平阳公主之夫柴绍的描述。柴绍不单是秦王李世民的姐夫,而且还是李世民的部将,在玄武门之变中,他起到什么作用呢?柴绍到底是支持太子李建成,还是支持秦王李世民呢?对于这个问题,柴绍掂量的很明白。柴绍,是隋朝名将柴慎的儿子,曾经

  • 驸马将军,战场英雄谯国公柴绍

    历史人物编辑:从保瑞标签:柴绍

    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或是能征善战之名将、或是经天纬地之宰辅、或是天赋异禀之奇才,无一不是当时名声大噪之人。而这些人为李唐建立政权并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像刘邦说过的一句话,他之所以能够坐享天下,那是因为萧何、张良与韩信。而李渊、李世民能够坐享天下同样是因为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代表的臣子们。所

  • 丘神勣:杀死李贤的执行者,武则天时酷吏,死后子孙被武则天禁锢

    历史人物编辑:谢哈说娱乐标签:李贤

    丘神勣是丘行恭的儿子,在682年,担任左金吾卫将军,做官以前的史料不详。他父亲是在664年去世的,所以说他的官职不是靠余荫做上的,看时间应该是投靠了武则天。后来的事也确认是武则天的酷吏,帮着武则天做了很多坏事,后来被人诬告谋反,弄得家破人亡,更是牵连了家族!丘神勣是丘行恭的儿子,他父亲就是以严酷著称

  • 武则天逼死李贤,绝命诗暗讽母后,却被骆宾王绝笔道破秘辛

    历史人物编辑:陈泽源标签:李贤

    谈武则天不由想起:世间奇女子,人间伟丈夫。不过这奇和伟要改改,改后应是:世间奇女子,人间毒帝王。武则天一生,因奇而伟,因毒而大,伟大背后才智高绝没的说,毒辣言行更层出不穷。层出不穷的毒辣言行,配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血雨腥风的政治清算,串联了武则天一生。从昭仪到贵妃,皇后,天后,帝王,武则天一路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