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马燧收复汴州,为何不进城,将功劳让给李忠臣?

马燧收复汴州,为何不进城,将功劳让给李忠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搞笑的哈皮哥 访问量:1922 更新时间:2023/12/6 7:08:15

唐代宗李豫执政的中后期唐朝内部藩镇混战不断,先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挑起河北藩镇内乱,然后是濮州刺史李灵曜不服朝廷安排,起兵争夺汴宋节度使的官位。这些藩镇混战给唐朝社会带来极大破坏,但也在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能征善战的名将。中唐名将马燧便是其中的典型,他在藩镇割据混战中脱引而出,一步步走上了节度使的高位,甚至名垂青史,得以登上唐朝凌烟阁绘像的榜单。马燧的成名之战很多,其中奠定他在唐军中地位的便是平定汴宋八州叛乱之战。此战中不但表现出了马燧极高的军事素养,也显露出了卓越的政治目光。

马燧出身于扶风马氏,算是唐朝关西的官宦世家。他的祖父马珉官至左玉钤卫仓曹,父亲马季龙中举明兵法科,官至岚州刺史、幽州经略军使。得益于良好的家族传承,马燧自小就表现出博学多才的一面,尤其是在军事上有着高人一筹的见解。安史之乱爆发时,马燧在镇守范阳的光禄卿贾循手下做事。范阳是安禄山的老巢,马燧动员贾循起兵抄了安禄山的老窝,将其困死在中原。贾循犹豫不决导致泄密,安禄山派来的韩朝阳先下手为强,会谈时将其诱杀。马燧不得已一路南逃,最后投奔了泽潞节度使李抱玉,出任赵城县尉。

安史之乱后唐朝腹地小冲突不断,不论是面对回纥军队的胡作非为,还是仆固怀恩发起的叛乱,马燧都处理得可圈可点,因此积功被李抱玉推荐为朝廷的左武卫兵曹。马燧入朝后当过很多民政官,也外放到各地做过多任州刺史。因为他在任职时政绩卓著,受到了唐代宗李豫的器重。河阳三城发生兵变以后,马燧被朝廷委派处理河阳三城的事情,出任检校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河阳三城节度使。至此马燧正式登上了唐朝军队将领梦寐以求的高位,也称为了中原各藩镇之一。但与其他藩镇不同,马燧是朝廷任命的,他忠于朝廷,没有拥兵自重。

在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之前,马燧的才能更多是表现在政治方面,在军事上没有完全的发挥。虽然他参与了很多军事行动,但更多是治安战性质的,防御和剿匪一类的,正规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很少。他当了节度使不久,正好遇到了濮州刺史李灵曜挑起的汴宋八州叛乱,给了他大显身手的机会。

当时田承嗣挑起的叛乱刚平息不久,唐代宗李豫欲收复关东各藩镇,便让李勉出任永平军节度使。与永平军相近的便是汴宋节度使的地盘,当时汴宋节度使田神功已经去世,朝廷让他的弟弟曹州刺史田神玉兼任汴宋八州留后。田神玉兼任不到两年便去世,朝廷又让永平军节度使李勉兼任汴宋节度使。

朝廷的这一任命让汴宋八州的将领们非常不满,尤其是作为汴宋大将之一的濮州刺史李灵曜。于是李灵曜起兵反叛,并且勾结了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田承嗣则派出侄子田悦出兵攻打滑州,声援起兵反叛的李灵曜。然后朝廷下诏,让永平军节度使李勉联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河阳节度使马燧出兵平乱。听说田承嗣派了田悦过来,李忠臣一开始有些畏惧,想要退守淮西。马燧先是劝阻了李忠臣,然后自请为先锋,出兵攻打田悦。马燧与李忠臣的联军沿汴河南北岸推进,先击破了田悦,然后又打败了李灵耀的将领张清,步步逼近汴州城。

李灵耀选练了精兵八千,号称“饿粮军”,是中原藩镇军中的精锐。马燧率领河阳军应战,在浚仪击破饿狼军,兵临汴州城下。此后田悦卷土重来,一路击败永平军将领杜如江、淄青军将领尹伯良等,也逼近了汴州城三十里之内。李忠诚迎击田悦不胜,于是派人向马燧求救。马燧出兵四千支援李忠臣,一举即溃了田悦的两万兵马,只剩田悦单骑突围而逃。田悦战败后李灵耀不敢迎击马燧,率领一百骑兵弃城而逃,最后被李勉的部将杜如江生擒后送到长安处斩。李灵耀出逃后汴州城投降,但立下首功的马燧却不率军进城,反而把功劳让给李忠臣。

汴州之战是马燧的成名之战,也是奠定他作为中晚唐三大名将之一的重要战役。在此战中马燧卓越的军事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一己之力扭转了不利的占据。当时联军面对的不论是田悦的魏博军,还是李灵耀的饿狼军,多是中原河北有名的强军,而且兵力还在马燧之上。永平军节度使李勉虽然声望很高,但并不以军事出名,就连后来的宰相李泌都认为李勉不太知兵。李忠臣虽然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宿将,但其地盘远在淮西,也不愿意与魏博君拼命。马燧无疑是击败田悦和李灵耀联军的首功,几乎是以一镇之力攻打两个藩镇,并取得了完胜。

但是在叛乱平定后,马燧的选择却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他没有主动进入汴州城,反而让军队在城外的板桥扎营,使李忠臣进城领了首功。李忠臣进城后杀死了争功的宋州刺史李僧惠,吞并了汴州的地盘,被朝廷加封为汴州刺史、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西平郡王。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历史爱好者感到不忿,认为马燧这种做法助长了藩镇之间互相吞并的气焰。马燧主动放弃汴州,也让自己的河阳军实力没有得到补充,相当于打了胜仗,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其实大家都不知道,马燧的做法非常高明,表露其卓越的政治目光。

汴宋八州李灵耀的叛乱本质上是唐代宗李豫收揽藩镇军权引发的,他派李勉出任永平军节度使便是为了收拢关东各藩镇军权。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拥兵自重,朝廷的的诏令难以推行,所以李豫开始收拢兵权。李勉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的曾孙,是唐朝皇室中少有的在军队中行走的官员。安史之乱中李勉出任过多个节度使的行军司马,后来又出任各地的节度观察使,在藩镇之中颇有声望。李豫就是想要利用李勉这一特征收拢藩镇的兵权,让兵权归李唐皇室所掌控,防止地方藩镇尾大不掉,威胁到朝廷和皇权。

因此在李豫即位后大量削减了任命节度使的数量,即便是前一个节度使去世,接任者朝廷也已各种名目拖延任命。汴宋节度使田神功和相卫节度使薛嵩去世后,朝廷便没有任命节度使,而是采用了分而治之的办法。朝廷把相卫四州分给薛嵩的几个兄弟出任刺史,把汴宋八州交给田神功的兄弟田神玉兼任留后。这个留后说白了不是正是的官职,只是节度使的预备官职。朝廷这种做法引发了藩镇下面各级将领的不满,也给别的藩镇创造了出兵兼并的机会。田承嗣在兼并相卫四州时尝到了甜头,因此把触角伸向了汴宋八州。

但汴宋八州的地位与相卫四州不同,可以说更加重要,所以朝廷不敢放手。相卫四州在河北中部,距离长安隔着好几个藩镇,中间还有个太行山,无法直接威胁到朝廷。汴宋八州距离东都洛阳很近,一旦出现叛乱必然威胁到洛阳,进而威胁到关中要地。所以李豫不愿意把这八个州交给别的藩镇将领,而是让李勉兼任节度使,其目的不言而喻。因此叛乱平息后,朝廷肯定会希望李勉能够继续兼任汴宋八州的节度使。这种情况下如果马燧摆出抢地盘的姿态,必然会被朝廷所猜忌,也会失去唐代宗李豫的信重。

马燧放弃汴州和平乱的大功,看似吃了大亏,实际上是迎合了朝廷的想法,表达了自己的忠诚。他是李豫少有的任命的几个节度使之一,以李豫腹黑猜忌的性格,能获得信任是非常不容易的。朝廷只下诏让他平乱,并没有让他去抢地盘,所以他才摆出一副谦让的模样。象李忠臣这种从安史之乱中打出来的藩镇,接着战争的机会抢地盘是常规操作,但这也是李豫最为忌讳的。李忠臣这样的拥兵自重在朝廷是挂了号的,早晚在被收拾的名单上。马燧可不想步李忠臣的后尘,他也没有割据自立的野心,犯不着为了汴州城惹李豫不高兴。

马燧的退让既赢得了李豫和朝廷的信任,也给了李忠臣和李勉面子,可谓是皆大欢喜。至于李忠臣进城后如何抢占地盘,如何和汴宋八州的军头们发生冲突,如何得罪了李勉和朝廷,这些都与马燧无关了。这其中的关键都是朝廷和藩镇集团的权力斗争,不论是处于自保的考虑,还是对未来的安排,不卷入其中都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平定汴州一战已经让马燧和河阳军打出了中原第一的气势,这便已经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进城抢功反而成了画蛇添足之举。因此马燧做出了最为高明的决定,驻兵城外扎营,坐山观虎斗。

马燧的选择表现出的政治目光远不是李忠臣这种藩镇兵头能看懂的,也为他未来成为唐朝的柱石名将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马燧最终能位列凌烟阁的绘像榜单,不仅仅是他在军事方面的卓越成就,他在政治方面的优秀之处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朝中期能打的名将还是不少的,但真正能位列凌烟阁的屈指可数,其中的原因便是在于此。汴州一战虽然规模不算太大,但却在各个方面让马燧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现,这种机会的把握也体现出了马燧高人一筹政治敏感性。而他的这种政治素质,也是深谙“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军事规律的表现。

标签: 马燧

更多文章

  • 朱滔给朱泚的密信被马燧截获,为何李适置之不理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马燧

    四镇之乱之所以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进而引发泾源兵变,唐德宗李适在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整个叛乱的发展期中,不少将领和大臣向李适提出告警,可是他却一意孤行,最终酿成了大祸。当时最为典型的便是发动叛乱的幽州节度使朱滔送给哥哥朱泚的密信,而这封信恰好被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马燧所截获。马燧将这个事情上

  • 唐德宗被困奉天城之初,为何信任卢杞超过浑瑊?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解说家标签:浑瑊

    泾源兵变发生后,唐德宗李适被迫放弃长安城出逃,率领朝廷和王公大臣躲到了咸阳西北的小城奉天,同时下诏让唐朝各地的军队进入关中勤王。在勤王军队赶到奉天之前,李适只能靠着身边的数千中央禁军守卫城池,与追击而来的数万朱泚叛军作战。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被困守于奉天小城中的李适,居然不信任赶到支援的名将浑瑊,

  • 虽身体不完整,但人格一定不能残缺,以死相逼谏晋王的贤宦张承业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张承业

    张承业唐代末年,皇室衰微,朝堂之中宦官与士族之间矛盾一触即发,地方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之间更是针尖对麦芒。佞宦主皇帝生杀大权,皇权尽失,士族旁落。宰相崔胤联结大军阀朱温,尽斩佞宦。朱温挟唐昭宗号令朝廷。各方势力更是伺机而动!整个局势就像是面粉炸弹,就等着一缕明火,就能够将所有人都炸的灰头土脸,七散八落

  • 悲情宦官张承业,从朝廷屠刀之下逃生,却穷尽一生在为大唐复仇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张承业

    天福三年正月,天寒地坼,再次回到长安大明宫内的唐昭宗看着空空荡荡的殿宇,不禁悲从中来,在宰相崔胤的强烈坚持之下,自己被迫同意了屠尽内苑宦官的建议,然而说实在的,那么多宦官都是不可饶恕的坏人吗?一想到宫廷内染血的那一幕,唐昭宗的头就疼了起来。不过此刻,他实在不愿去想了,毕竟该不该杀,全都已经杀光了,而

  • 乱世宦官张承业,为何被历史学家评价为诸葛亮式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张承业

    五代十国时期,也出了一个颇有贤名的宦官。他辅佐李存勖开疆拓土,成为一个完人,被后人评价为"诸葛亮式的人物",他就是李存勖的丞相张承业。张承业,山西交城人,自幼净身入宫,被内常侍张泰收为养子。纵观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东汉末年的荀彧,拥有着何其类似的气质与命运。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敢于直谏人君、秉公办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之孤臣”张承业最后的坚持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张承业

    汉唐之亡,源于他的强大,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代里面,汉唐之衰亡最为人所可惜,他们具有相似的一点就是,都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虽然末代帝王都励精图治,希望恢复江山,无奈空有安国定帮之志,却仍然无法挽回衰亡之颓势。在我们普遍的影响中,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作为藩镇的一支,始终代表了正统的地位,实际不然,虽然黄

  • 在《神探狄仁杰》中,出镜率极高的王孝杰,历史上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王孝杰

    我们现在能知道王孝杰大将军可能还要感谢《神探狄仁杰》这部电视剧,因为如果没有这部电视剧,可能很多人还不会知道有这么一位叫王孝杰的名将。但是呢,电视剧又对王孝杰的形象进行了极大的创作改编,使得电视剧里的他和真实历史上的形象完全不符。(王孝杰影视形象)比如说电视剧里兵败东硖石谷是王孝杰的起点,但是真实历

  • 吐蕃战神论钦陵——大败薛仁贵王孝杰娄师德等唐朝名将,无人能敌

    历史人物编辑:安琪拉不拉标签:王孝杰

    论钦陵,出生年月不详,西藏噶尔家族贵族,原名叫做噶尔·赤正赞卓,汉语翻译为钦陵,吐蕃国称呼宰相为论,所以叫做论钦陵,吐蕃国的战神,连续大败薛仁贵,王孝杰,娄师德等唐朝名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常胜将军之一。钦陵的老爸禄东赞,就是跑到唐朝向唐太宗求婚,促成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那个人,650年,松赞干布

  • 严燕生,从《三国演义》李肃到《神探狄仁杰》里的王孝杰

    历史人物编辑:向往乡村生活标签:王孝杰

    李肃在《三国演义》里面主要是劝说吕布的一个说客。2,2004年,在钱雁秋执导,梁冠华、张子健主演的古装探案剧《神探狄仁杰》中饰演刘金(即:假方谦)#神探狄仁杰#后来,他再次参演《神探狄仁杰》并饰演大将军王孝杰。王孝杰起初和狄仁杰关系并不好,到后来他却成了狄公的忠实追随者。《天地粮人》里面饰演贪官李永

  • 他大败薛仁贵、王孝杰,歼灭唐朝数十万大军,唐人闻其名而色变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王孝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的一个朝代,如今华人的聚居地依旧被称为“唐人街”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唐朝的数百年统治时光中,曾涌现出过无数的名将,比如李靖,秦叔宝,尉迟恭,郭子仪等等,唐军也曾远征高丽,让高丽人闻风丧胆。但是,在唐军的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段非常屈辱的历史,他们曾被一位名叫“论钦陵”的少数民族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