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马燧即将平定四镇之乱时,却被李适搞得功败垂成

马燧即将平定四镇之乱时,却被李适搞得功败垂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冬季旅行计划 访问量:2451 更新时间:2024/1/11 11:10:17

从中唐时期开始唐朝内乱频繁,各种战乱持续不休。朝廷和各地的军队为了平定叛乱四处征讨,使得唐朝国力逐渐走向衰退。在此过程中不但涌现了一大批名将,也完全暴露了很多皇帝低能的军事能力。如果说导致安史之乱迁延日久猪队友皇帝是唐肃宗李亨,那么导致奉天之难的猪队友皇帝则是唐德宗李适。在奉天之难爆发的初期,也就是在四镇之乱中,本来名将马燧很快便将叛乱的四大藩镇逼入了绝境,连根拔起只是时间问题。结果却被李适的一通瞎操作所打乱,搞得马燧功败垂成,局势糜烂不可收拾,还引发了更严重的泾源兵变。

唐德宗李适时期的奉天之难大概分为两个截断,前半部分是四镇之乱,后半部分则是泾源兵变。前文中已经提到过,四镇之乱是由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后,朝廷拒绝李宝臣之子李惟岳继承节度使权位而导致的叛乱。当时李惟岳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发动叛乱,叛乱涉及到河北和中原的四大藩镇,所以史称四镇之乱。叛乱发生后,李适诏令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打梁崇义,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马燧和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军行营兵马使李晟汇合征讨田悦、李正己,幽州节度使朱滔征讨李惟岳。

战争初期进行得非常顺利,唐军占尽了上风。很快李希烈就消灭了梁崇义的军队,梁崇义兵败自杀。李正己也在战争中病逝,其子李纳率领的淄青军被唐军围困。李惟岳的军队在朱滔的攻击下发生内乱,部将王武俊发动叛乱杀死李惟岳,然后向唐军请降。只有四镇中最强大的田悦在苦苦支撑,但他的部将李再春以博州投降,哥哥田昂以洺州投降,王光进以长桥投降朝廷。他派往支援淄青节军的符璘、李瑶所部也向马燧投降。可以说从形式上看四大藩镇几乎大势已去,唐军平定这场叛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就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唐德宗李适居然犯了糊涂,一阵操作猛如虎,居然帮着叛军起死回生了。他先是拒绝了李希烈占据襄阳的要求,让李承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使得李希烈感到非常不满,于是大掠而去。然后在重新安顿成德军的问题上出现不公,消灭李惟岳功劳最大的王武俊只得了个恒州刺史和恒州团练观察使,而没啥功劳的张孝忠和康日知则分别出任易定沧三州节度使和深赵都团练观察使。最为奇葩的是,深州本身在战争中就被幽州节度使朱滔占领了,朝廷却让朱滔返回幽州,将深州交给康日知。

如此一来使得战场局势变得非常微妙,参与战争的各藩镇都对朝廷非常不满,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李希烈消灭梁崇义后,李适让李希烈兼任淄青节度使,让他去消灭掌控淄青节军的李纳。由于对得不到襄阳的不满,李希烈阳奉阴违,暗中派人于李纳勾结,图谋攻取汴州。同时李希烈又派人与朱滔的田悦联系,希望结成同盟。朱滔因为失去深州对朝廷不满,田悦本身在马燧的攻击下岌岌可危,再加上王武俊认为朝廷分配成德军地盘不公,于是五个藩镇果断结盟,奉李希烈为帝。李希烈自号建兴王、天下都元帅,率军攻打唐军,一举逆转了大局。

李希烈联合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发动叛乱,使得局势逆转,唐军反而处于了腹背受敌的局面之中。而且从兵力上看,唐军方面也处于劣势,很快便遭到败绩。先是朱滔和王武俊联军救田悦,打败了支援马燧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然后田悦挖开河堤水淹马燧的军队,马燧寡不敌众,只能退守魏县。接着李纳与李希烈也兵临汴州,汴宋节度使李勉遭遇两面夹攻,唐军形势变得岌岌可危。如此形势下叛军气焰大涨,李适和朝廷方面不得不从关中调兵平定叛乱,最终引发了让长安失陷,李适出逃奉天避难的泾源兵变。

从史料分析来看,四镇之乱之所以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唐德宗李适是需要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本来这场乱局在马燧等人的努力下即将被平定,四镇中只剩下田悦在魏州、李纳在淄青苦苦支撑了,可是如此好局面却被李适给彻底破坏。由于李适在论功行赏时分配不公,使得参与平乱的李希烈、朱滔两镇节度使非常不满。再加上杀李惟岳投降朝廷的王俊武也没有得到想要的地盘,于是这三镇便生出的叛乱的野心。当时朝廷方面的唐军本就处于劣势,主要靠着藩镇军打仗,李适的乱来逼反了藩镇军,让局势彻底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有人感到疑惑,为什么李适会逼反藩镇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李适即位后采取的藩镇政策说起。李适即位后一反其父李豫对藩镇怀柔姑息的政策,采取了强硬的削藩路线。他多次拒绝藩镇节度使后人继承节度使权位,采用分化瓦解的方式夺取藩镇兵权,使得藩镇对朝廷方面非常的忌惮。四镇之乱的起因,便是因为李适拒绝李惟岳继承李宝臣的成德节度使权位而引发的。这种政策路线的执行,让各地藩镇对李适非常不满,这便为叛乱埋下的隐患。最为奇葩的是,李适这行这种路线不分场合,就连正在打仗的时候也玩这套。

王武俊发动叛乱杀死李惟岳后,李适的操作与夺取郭子仪的兵权如出一辙,他就是要把成德军的权力一分为三。他让功劳最小的张孝忠占据最大的份额,而让功劳最大的王武俊占最小的州县,这明显是要跳动这两个藩镇将领内斗。李适把朱滔已经占据的深州交给康日知,使得朱滔打了胜仗却劳而不获,目的是挑拨朱滔和康日知的矛盾。这种手段是典型的分化瓦解之策,让藩镇在内乱中互相消耗,让朝廷方面坐收渔利。他的这种手段只要是明眼人都看得到,更何况藩镇们对朝廷早有防范,激起兵变是意料中的事情。

藩镇军给朝廷打仗,要的不外乎就是钱粮和地盘。其中地盘最为重要,因为有了地盘就有了钱粮和兵源,就能巩固节度使的权位。李希烈打下了梁崇义的地盘,而梁崇义占据的襄阳又是富庶的战略要地,自然不甘心拱手让出。李适让李希烈把襄阳让给李承,李希烈表面上答应,但退兵后便开始谋求反叛。因为李希了知道,如果不造反,李适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他。李希烈这样想,别的藩镇有这么可能没有这种危机意识。王武俊、朱滔服从朝廷本就心不甘情不愿,受到大势所迫。李希烈一反,唐军腹背受敌,以他们的野心岂可甘于人后?

因此李适是四镇之乱的战事糜烂的罪魁祸首,也是引发泾源兵变的元凶。虽然史书上把这个灾难归于杨炎卢杞等奸臣宰相,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李适操作削藩政策失当造成的。当时忠于唐朝的藩镇本就少得可怜,中央禁军方面也就只有一个李晟能打的,要剿灭藩镇只能得靠终于朝廷的藩镇军。因此李适漠视藩镇军的利益,只顾自己急功近利的做法,从一开始就为叛乱埋下的祸根。但是也有人疑惑,朝廷剿灭李灵耀、分化郭子仪的河中军团,夺取段秀实在泾源的兵权,也是如此操作,为什么没有引起叛乱呢?

古语说,此一时彼一时,不同的战略形势,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李忠臣攻下汴州,唐代宗李豫将汴州交给李勉,李忠臣虽然不满,但不敢起兵反叛。因为当时汴州和宋州的北面就是唐朝最为强大的河中军团,而这个军团的主帅便是名将郭子仪。河中军团集中了藩镇军中一半的精锐,郭子仪是天下第一名将。有他坐镇河中,不论是河北四镇,还是中原各藩镇,都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即便是内部矛盾打仗,也不敢越过河中军的分界线。然而在四镇之乱时,郭子仪的河中军团已经不存在了,被唐德宗李适给一分为三了。

李适看似尊重郭子仪,刚即位就将其尊位“尚父”,赐予其大冢宰的封号,但实际上却是明升暗降夺取兵权。没有了郭子仪的河中军,内部矛盾重重,又怎么可能集中起来为朝廷出力。郭子仪在世时他们不敢拥兵自重,郭子仪一去世,他们还有什么可顾忌的?李适能夺取郭子仪和段秀实的兵权,实际上是因为这两位是忠于唐朝的忠臣名将,而不是李适的手段有多高明。实际上在他夺取段秀实的兵权时,也引发了泾源副将刘文喜的叛乱。只是因为泾源距离长安近在咫尺,中央禁军和关中军队能迅速反应,才没有酿成大祸。

但河北四镇和中原藩镇则不同,他们远在关东,处于中央禁军的势力范围之外,根本不会被朝廷所威胁。在朝廷势力薄弱的关东地区,完全是藩镇军的天下。只要藩镇军联合起来,朝廷无论从兵力,还是从战力来看,都是处于绝对弱势的。虽然这里也有马燧、李抱真这样的名将,但他们手下的军队本身不多,难以迅速地遏制叛乱的燎原之势。李适以为用对付郭子仪和段秀实的手段能对付这些藩镇,实在是太小看这些从死人堆里走出的骄兵悍将了。这些藩镇能够生存必然尤其生存之道,岂是轻易能被李适这种小儿科手段所拿捏的?

由此可知,李适夺取郭子仪兵权,瓦解河中军团也是自毁长城的举动。自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内部稳定全靠郭子仪支撑。没有了郭子仪压阵,各地藩镇毫无顾忌,朝廷的诏令根本出不了关中。正因为如此,唐代宗李豫才采取怀柔和姑息的政策,最多零敲碎打的慢慢地瓦解藩镇势力。可李适却比父亲强悍多了,刚上位就动了郭子仪,走上了作死的道路。在他的作死下,好不容易从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中略有恢复的唐朝,被奉天之难再次打落谷底。李适的庙号为德宗,其实这人真的是无德无能,说他是自唐朝开国以来第一个昏君也不为过。

标签: 马燧

更多文章

  • 马燧收复汴州,为何不进城,将功劳让给李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马燧

    唐代宗李豫执政的中后期唐朝内部藩镇混战不断,先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挑起河北藩镇内乱,然后是濮州刺史李灵曜不服朝廷安排,起兵争夺汴宋节度使的官位。这些藩镇混战给唐朝社会带来极大破坏,但也在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能征善战的名将。中唐名将马燧便是其中的典型,他在藩镇割据混战中脱引而出,一步步走上了节度使的高位,甚

  • 朱滔给朱泚的密信被马燧截获,为何李适置之不理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马燧

    四镇之乱之所以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进而引发泾源兵变,唐德宗李适在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整个叛乱的发展期中,不少将领和大臣向李适提出告警,可是他却一意孤行,最终酿成了大祸。当时最为典型的便是发动叛乱的幽州节度使朱滔送给哥哥朱泚的密信,而这封信恰好被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马燧所截获。马燧将这个事情上

  • 唐德宗被困奉天城之初,为何信任卢杞超过浑瑊?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解说家标签:浑瑊

    泾源兵变发生后,唐德宗李适被迫放弃长安城出逃,率领朝廷和王公大臣躲到了咸阳西北的小城奉天,同时下诏让唐朝各地的军队进入关中勤王。在勤王军队赶到奉天之前,李适只能靠着身边的数千中央禁军守卫城池,与追击而来的数万朱泚叛军作战。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被困守于奉天小城中的李适,居然不信任赶到支援的名将浑瑊,

  • 虽身体不完整,但人格一定不能残缺,以死相逼谏晋王的贤宦张承业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张承业

    张承业唐代末年,皇室衰微,朝堂之中宦官与士族之间矛盾一触即发,地方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之间更是针尖对麦芒。佞宦主皇帝生杀大权,皇权尽失,士族旁落。宰相崔胤联结大军阀朱温,尽斩佞宦。朱温挟唐昭宗号令朝廷。各方势力更是伺机而动!整个局势就像是面粉炸弹,就等着一缕明火,就能够将所有人都炸的灰头土脸,七散八落

  • 悲情宦官张承业,从朝廷屠刀之下逃生,却穷尽一生在为大唐复仇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张承业

    天福三年正月,天寒地坼,再次回到长安大明宫内的唐昭宗看着空空荡荡的殿宇,不禁悲从中来,在宰相崔胤的强烈坚持之下,自己被迫同意了屠尽内苑宦官的建议,然而说实在的,那么多宦官都是不可饶恕的坏人吗?一想到宫廷内染血的那一幕,唐昭宗的头就疼了起来。不过此刻,他实在不愿去想了,毕竟该不该杀,全都已经杀光了,而

  • 乱世宦官张承业,为何被历史学家评价为诸葛亮式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张承业

    五代十国时期,也出了一个颇有贤名的宦官。他辅佐李存勖开疆拓土,成为一个完人,被后人评价为"诸葛亮式的人物",他就是李存勖的丞相张承业。张承业,山西交城人,自幼净身入宫,被内常侍张泰收为养子。纵观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东汉末年的荀彧,拥有着何其类似的气质与命运。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敢于直谏人君、秉公办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之孤臣”张承业最后的坚持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张承业

    汉唐之亡,源于他的强大,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代里面,汉唐之衰亡最为人所可惜,他们具有相似的一点就是,都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虽然末代帝王都励精图治,希望恢复江山,无奈空有安国定帮之志,却仍然无法挽回衰亡之颓势。在我们普遍的影响中,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作为藩镇的一支,始终代表了正统的地位,实际不然,虽然黄

  • 在《神探狄仁杰》中,出镜率极高的王孝杰,历史上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王孝杰

    我们现在能知道王孝杰大将军可能还要感谢《神探狄仁杰》这部电视剧,因为如果没有这部电视剧,可能很多人还不会知道有这么一位叫王孝杰的名将。但是呢,电视剧又对王孝杰的形象进行了极大的创作改编,使得电视剧里的他和真实历史上的形象完全不符。(王孝杰影视形象)比如说电视剧里兵败东硖石谷是王孝杰的起点,但是真实历

  • 吐蕃战神论钦陵——大败薛仁贵王孝杰娄师德等唐朝名将,无人能敌

    历史人物编辑:安琪拉不拉标签:王孝杰

    论钦陵,出生年月不详,西藏噶尔家族贵族,原名叫做噶尔·赤正赞卓,汉语翻译为钦陵,吐蕃国称呼宰相为论,所以叫做论钦陵,吐蕃国的战神,连续大败薛仁贵,王孝杰,娄师德等唐朝名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常胜将军之一。钦陵的老爸禄东赞,就是跑到唐朝向唐太宗求婚,促成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那个人,650年,松赞干布

  • 严燕生,从《三国演义》李肃到《神探狄仁杰》里的王孝杰

    历史人物编辑:向往乡村生活标签:王孝杰

    李肃在《三国演义》里面主要是劝说吕布的一个说客。2,2004年,在钱雁秋执导,梁冠华、张子健主演的古装探案剧《神探狄仁杰》中饰演刘金(即:假方谦)#神探狄仁杰#后来,他再次参演《神探狄仁杰》并饰演大将军王孝杰。王孝杰起初和狄仁杰关系并不好,到后来他却成了狄公的忠实追随者。《天地粮人》里面饰演贪官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