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是非功过颇多争议,如何看待张巡守睢阳?

是非功过颇多争议,如何看待张巡守睢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苏小米观影 访问量:1905 更新时间:2023/12/31 10:05:07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忆昔二首》中的句子,反映了玄宗时期的盛世景象。

唐玄宗李隆基是典型的“半世明君”,掌政前期尚能励精图治,将大唐推向顶峰。后半程表现却判若两人,听信谗言重用胡人安禄山,酿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成为盛唐转衰的节点。

张巡守睢阳,就发生在这一混乱时期。

张巡,一说山西运城人,一说河南南阳人,进士出身。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先后在河北清河、河南鹿邑任县令,是位文职官员,治下清明人品高洁,迫于乱世投笔从戎。

755年冬,安禄山携各胡族共15万兵力叛唐,当时唐朝实行军镇制,节度使手握重兵掌管一方,朝廷直辖武力反而单薄,呈外重内轻之势。故而叛军仅用数月即攻陷东都洛阳建立大燕,距长安仅一线之隔。

叛军势大,沿途各地望风而降,包括张巡的顶头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张巡誓死不降并组织鹿邑义军千人,同燕军周旋。后趁乱攻取雍丘(杞县),以数千人之力连续击退数万燕军进攻,坚守至756年底,因周边地区相继失守,为避免后路被断,方才率军转战宁陵(属商丘),并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于此,大破燕军杨朝宗部两万余人,斩首万余,一时间睢阳渠为敌尸所阻。

当时长安、洛阳是唐朝中心,中原是经济最发达地区,尤其(长)江淮(河)之地,更是钱粮赋税最核心所在。睢阳素称“江淮屏障”、“河洛咽喉”,叛军自北向南进攻,睢阳首当其冲。此处维系着大唐最后“生命线”,由此能够理解张巡为何要死守睢阳。

虽同许远合兵,唐军也不过6800人,攻城燕军却达十余万,自然围成铁桶一般。高峰时每天接战数十次,到757年10月,睢阳城陷时,张巡与部众数十人被俘遇害,本来3万人口的城市,只幸存400余,整个睢阳惨状如人间炼狱。

由于张巡在睢阳牵制了大批敌军,朝廷得以延续江淮粮赋恢复元气,在睢阳城破前1个月,收复长安,城破后10天收复洛阳,自此叛军大势已去,李唐神器得以保全。

张巡及部众壮烈殉国,立下盖世奇功,进武庙、忠义祠、凌烟阁都理所应当,本该就此画上圆满句号。但因睢阳被困日久城中断粮,守军曾以人为食,招致颇多非议,朝中反对势力甚至将此数字渲染为数万人。

孤军守城、宁死不降、忠义节烈,这些要素张巡都具备,按古时标准,足以树立为忠臣烈士的标杆。唯有以人为食这件事,似乎成为其无法抹去的污点。

那么贴近史实的情况是怎样的?该如何客观公正加以对待?

张巡率部到达睢阳,大概是756年与757年交替之际,随即叛军围城。此时城中除6000余兵士,另有3万百姓,如果只是单纯防守,怎么都撑不到10月城破。张巡指挥颇有谋略,在外援断绝情况下,频频主动出击,抢夺敌军物资加以补充。

即便如此,坚持到7月时,城中粮尽,每名士兵每日只能分到一勺米,以树皮、纸张、茶叶甚至弓甲上的皮子为食。军人尚如此,平民境况只会更糟,城中鼠雀皆已绝迹。

8月南霁云突出重围,前往节度使贺兰进明营中求救时,哭诉道:“霁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矣”,也验证了断粮是在七月。断粮初始杀马为食,由此出现以人为食的现象应在8月到10月9日城破这个时间段。

又据《资治通鉴》载,7月“诸军援救不至,士卒消耗至1600人”。等南霁云求援一大圈,只是从故地鹿邑征得3000援军,当赶着抢夺叛军的几百头牛抵达城中,已折损大半只剩千余,加上残余守军600,总兵力约1600人左右。

一千多名兵士,而且越战越少,还加上南霁云带回的几百头牛,“食3万人”这个数字水分极大。相反,在食物紧缺的情况下,士兵会得到优先供应,比平民更有保障。

因此城中百姓因饥荒、兵火、疾病、互食等,断粮时平民数量已然不多。以人为食的情况有,但数量被明显夸大。

张巡以毁睢阳一城,保全天下百城千城,以损睢阳之民,保大唐数千万子民,值不值得?如果抛开“圣母理念”,也许大多数人会认为值得,毕竟是牺牲一域挽救全局。

争议是张巡该不该以人为食,当然是不该,这有违人伦天道。张巡此举必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他当然知道这样不对,类似于禽兽之行。然而“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古人崇尚舍生取义之风,张巡作为饱学之士,明白世界上有超越个人生死的东西。以人为食并非因为怕死,而是需要活着解救更多的人。

实际上,这么做要比一死了之困难得多。

标签: 张巡

更多文章

  • 贺兰进明和许叔冀对张巡见死不救,他们各怀鬼胎

    历史人物编辑:冬季旅行计划标签:张巡

    睢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最为惨烈的一仗,也是延续唐朝国祚最为重要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最终虽然以安庆绪和尹子奇的叛军获胜而告终,但却足足阻挡了叛军南下达到十个月之久,为唐肃宗李亨即位后调整平乱策略,重新夺去长安和洛阳两京创造了战机。而张巡和许远率领不足七千人镇守睢阳,也让江淮免于被叛军攻陷,使得唐军有了稳

  • 张巡:在历史长河中璀璨闪耀的星辰

    历史人物编辑:子阳简笔画标签:张巡

    城上风威冷,城头鼓声绝。将军锦鞯归,士卒荷戈列。残兵斗未罢,日暮沙场热。泪眼望旌旗,心中为谁切。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争,其中睢阳之战可以说是最悲壮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双方军队规模庞大,而战争的结果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今天,趣历史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场战争的始末。

  • 张巡智勇双全,扭转乾坤

    历史人物编辑:子阳简笔画标签:张巡

    白骨累累草连天,战血犹腥乱史编。一朝成败难寻觅,唯有鬼神泣壮怀。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骇人听闻的食人记录,唐朝末期就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食人事件。据传说,当时的唐军将领为了给士兵们提供足够的粮食,竟然将活人粉碎作为军粮。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生活的极端贫困。故事的主角是唐

  • 辽后述律平诛大臣为先帝殉葬,大臣不服问她为何不死,她断腕回应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述律平

    公元926年,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葬礼上,太后述律平大开杀戒,想让众大臣为太祖殉葬。汉臣赵思温辩驳道:“先帝最离不开的人是太后,您何不以身殉葬?”述律平一时无言以对,众大臣喜出望外,以为逃得一命。突然,述律平脸现厉色,她奋然拔出腰间金刀,毫不犹豫地砍下了自己的右手……述律平原名“月理朵”,其先祖据传

  • 辽太祖皇后述律平:草原上彪悍的女强人,辽国特殊的权力模式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述律平

    述律平的一生有多彪悍?辽代开国皇帝是她丈夫,可南征北战里她出谋划策,开国没她不可。皇位延续上她也说一不二,因为不喜欢大儿子,就废除大儿子太子位,立二儿子当皇帝,二儿子死后,大孙子不经她同意,擅自登基,她就派小儿子率大军去讨伐,小儿子太废物,竟然打输了,于是立马要自己上马,平了大孙子这“逆贼”。最后还

  • 最狠心的太后述律平,断臂之后铁腕执政,临死前还与孙子争夺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述律平

    在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但当时协助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的女人却登上了权利的顶峰。—述律平。述律平在执政之后,却担心大臣们会心有不服,便想出一个计谋来,她在朝会上问先朝的大臣们,你们想念先帝吗?大臣们就算是为了表忠心也会是想啊,令他们没料到的却是,他们这次的马屁拍歪了,但凡是说想念的,述律

  • 都说一念转即天地宽,却为何天高海阔,容不得柳宗元思乡肠断?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柳宗元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开篇这首诗,是柳宗元第二次被贬,出任柳州刺史时期的一篇诗作,此时的柳宗元,已是40过半,须发见白。回望他这一生,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反复穿插交织,总是在看见了希望之时,转瞬就将他击落谷底。此时

  • 历史上的旅游达人(10)柳宗元14年被贬永州柳州,是“游记之祖”

    历史人物编辑:够气派一哥标签:柳宗元

    3月13日,星期一,多云,气温27°,空气湿度52%。昨天,游览美丽之冠、白鹭公园。在广西柳州,有祭祀柳宗元的柳侯祠,柳宗元的雕像,柳宗元的衣冠冢。后来人们把柳宗元也称呼为“柳柳州”。广西柳侯祠我们都熟悉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柳宗元是“游记之祖

  • 八语下第10课《小石潭记》柳宗元.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

    历史人物编辑:朱江山标签:柳宗元

    视频加载中...【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

  • 八大家里一位不虔诚的佛教徒,只研佛学却不信佛的一代宗师柳宗元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柳宗元

    柳宗元在文学界里,绝对当得起“一代宗师”的称呼,参加永贞革新,推行古文运动,与同为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并称为“韩柳”,只不过韩愈反佛,而柳宗元则信佛。生平经历柳宗元自幼好学,二十岁时就被选为乡贡,二十一岁时进士及第,如此年轻考中进士的历来少见,引起了当时长安的热议。不过柳宗元的父亲柳镇没多久便去世了,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