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辽太祖皇后述律平:草原上彪悍的女强人,辽国特殊的权力模式

辽太祖皇后述律平:草原上彪悍的女强人,辽国特殊的权力模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国庆 访问量:3617 更新时间:2023/12/30 7:27:18

述律平的一生有多彪悍?

辽代开国皇帝是她丈夫,可南征北战里她出谋划策,开国没她不可。

皇位延续上她也说一不二,因为不喜欢大儿子,就废除大儿子太子位,立二儿子当皇帝,二儿子死后,大孙子不经她同意,擅自登基,她就派小儿子率大军去讨伐,小儿子太废物,竟然打输了,于是立马要自己上马,平了大孙子这“逆贼”。

最后还是大臣们劝架,才把这位暴躁的太皇太后从马上劝下来,事后竟然还能安然无恙活到七十五,比大孙子还多活两年。

述律平一生未登帝位,但要论人生丰富程度,不逊于武则天这位女帝。

那么在封建王朝,述律平究竟有什么样的底气,可以这样彪悍?

“落后”与“先进”

1、 起于“微末”

辽史,明以后,中国史学界的“老大难”,历史的长河中,辽代最详尽的史料《辽实录》和金朝修撰的《辽史》在战乱中亡佚,仅剩下以两本书为基础,元朝仅用11个月就修成的凑漏百出的元版《辽史》。

由于缺少可靠的史料,后人对辽代源头的考证众说纷纭,不过普遍认为辽代起于世居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契丹族。

东晋时契丹依旧保持着部落制,且契丹仅有八个部落。

生产力低下是造成中原王朝已经走在大一统封建王朝探索道路时,辽代还保持落后的生产制度的主要原因。

可落后不代表没有优点,游牧生产让契丹子民身体健硕,而与之对应的是东晋“先进”致使人民羸弱。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身体素质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凭借着身体壮硕的优点,契丹像无数游牧民族一样,在中原王朝衰弱的时候,凭借着掠夺,迎来发展。

2、“母系社会”

社会的进步本质是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进步才会带动生产关系的进步,可契丹的发展,并不是内在进步带来的,而是外来力量汇入带来的,这就导致契丹跟中国历史上无数少数民族一样,即使发展壮大,依旧带有部落制色彩。

部落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因为生产力低下,扩大人口等同于扩大生产力,因此女性变得颇为重要。

这看起来十分矛盾,明明契丹靠野蛮武力发家,但契丹最重视的却是看似于战争无益的女系。但这又是必然的,战争必然带来伤亡,当男性外出征战时,社会事务自然而然落入到女性手中。

不过,游牧下的部落制依旧不是完全的母系社会,权力依旧是掌握武力的男性主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方面,游牧部落制中女性的地位要比封建社会后期受压迫的女性地位高。

而且这个“高”,到了契丹发展后期,女子几乎与男子平等,“辽以鞍马为家,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

地皇后

1、契丹与耶律的崛起

一日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改变,一日女性地位“高”的事实不会改变。

唐初,契丹族有了一次微小的进步,迫于大唐军事实力的压力,契丹形成了部落联盟,八个部落间不再相互征伐,形成了一体的军事联盟。

虽然是一次进步,但生产方式根本没有改变,女性地位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变,并且一直持续至公元10世纪初辽国开国。

唐至五代时期,契丹在突厥和唐之间反复横跳,不仅得到了发展空间和时间,还攫取了大量政治及军事资本,在唐末与大唐有了一较高下的机会,不过即便虎落平阳,契丹还是吃了一个大亏。

“……(唐将)逾摘星山讨之,岁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马多死。契丹乃乞盟,献良马求牧地……,契丹以万骑入……伪与和,帐饮具于野,伏发,禽其大将。群胡恸,愿纳马五千以赎,不许。钦德输重赂求之,乃与盟,十年不敢近边。”

这一场败仗直接导致原有的契丹掌权家族衰败,耶律家族趁势崛起,掌控契丹大权。

2、 “外戚”与势力联合

公元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继承伯父于越之位(地位仅次于可汗),并接连收服契丹其他贵族,完成契丹力量整合,并接连攻下女真、河东、蓟北等地,威望直逼可汗。

等在任的可汗逝世后,耶律阿保机夺取可汗之位,并于公元907年登基称帝。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辽国开国,不仅皇帝需要上尊号“天皇帝”,连皇后也上了尊号“地皇后”。

这显然是吸取了汉文化的结果:天地不仅相对,而且“天势乾”、“地势坤”,“乾”、“坤”又分别对应“阳”、“阴”。

这看似与中原王朝的“真龙”和“凤凰”对应,实际上大为不同,“真龙”和“凤凰”更像是各司其职,而“阳”、“阴”不仅相生相克,还相互依存,更代表了平等。

皇帝和皇后是平等的吗?在中原王朝是看似平等的,都是傲然天下,可皇后司后宫,懿旨不涉前朝。可反过来,圣旨不仅管前朝,必要时也能管后宫。

辽国则是从尊号上就做到了平等,这不止是契丹“母系”习俗作祟,进入封建王朝,大量习俗被汉化,为何独独就这项习俗被保留?

究其根本,还是有利益交杂。这位地皇后就是我们要说的述律平,她家族的渊源在史书中也是语焉不详。说什么的都有,更因为《辽史》上说“立皇后萧氏”,不少人猜测她是隋炀帝皇后萧氏的后人。

但根据后人考证,这个“萧”大概率是辽国行汉制以后改的汉姓。

之所以为述律平寻根问祖并不是后人的“牵强附会”,而是史书亡佚,人们没有办法解释一个不亚于耶律家族是怎样崛起的。

据史书的只言片语,人们发现自唐起,契丹开始崛起,述律家族一直都在契丹官居要职,而且巧合的是,按照契丹的风俗,部落之间两两通婚,述律家族选择的是耶律家族。

因此《辽史》中亦有“尊母萧氏为皇太后”,耶律阿保机的母亲是述律平的姨娘,述律平的母亲是阿保机的姑姑,算起来述律平是阿保机的“双重”表妹。

因为通婚制度,耶律家族崛起时,述律家族也在崛起,还是在《辽史》中阿保机登基的那一段,最后一部分是这样写的:“北宰相萧辖剌、南宰相耶律欧里思率群臣上尊号曰天皇帝,后曰地皇后。”

这次重点不在尊号,而是在为两人上尊号的人身上,一个是“北宰相”,一个是“南宰相”,一个姓萧(述律),一个姓耶律。两个宰相恰似一“天”一“地”两个尊号,分属契丹两大权利家族。

“南北宰相”对应的是后来辽代特殊的“南北院”制度,而制度的根基就是两大家族势力均等,且利益牢牢相连的现实。不然仅凭一个习俗,凭什么一个势力强大的耶律氏要和萧氏共治辽国?

而没有习俗,仅靠耶律氏的女子也嫁萧氏男的通婚,萧家也只能是受耶律家忌惮的外戚,又怎么有机会有“地皇后”和“北宰相”?

彪悍的一生

1、冷酷刽子手

早在阿保机登基之前,述律平就已经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之姿,不仅在阿保机讨逆时镇守大本营,还能击退敌人的偷袭。

据野史记载,为确保部落联盟牢不可破,契丹可汗三年一选,可阿保机连任了三次引发了极大不满,其亲弟弟们更是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就在阿保机决定采用温和手段解决时,述律平则一直劝告阿保机行雷霆手段。

据统计,史上有名的“诸弟之乱”,阿保机一共屠杀了上百位宗亲,述律平冷酷的面容就隐藏在漫天的血色中。而这才只是述律平血色生涯的就开始。

2、“真正的操刀手”

诸弟之乱让世人看到了阿保机的冷酷手段,却忽略了真正冷酷的人是述律平。

那一次“清洗”中,不少宗亲与述律平有血缘关系,但劝说阿保机大举屠刀的述律平怎么会求情,这也让外人不禁猜测如此铁石心肠的地皇后,所图为何?

这个答案在阿保机死后,向世人展开。

阿保机在征讨的途中死后,“后屡欲以身为殉,诸子泣告,惟截其右腕,置太祖柩中,朝野因号为‘断腕太后’”。

阿保机死后,述律平痛不欲生,想要殉葬,本是伉俪情深的体现,但“断腕替身”的操作让人敬佩之余,未免加深了述律平“狠人”的影响,可这一段佳话却怎么看怎么像是“曹操断发替身”的操作。

史实也证明了这是述律平麻痹大臣的手段之一,她借“断腕”一事,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进而可以理所当然地召来大臣替自己去帝陵诉说忠义,可帝陵却是述律平早已布置好的修罗场:

“至墓所,即杀之。前后所杀以百数。”

用这一招,述律平再次屠杀一批开国重臣,扫清了掌握权利的一切障碍。“太祖崩,后称制,摄军国事”史书如是记载。

述律平位至地皇后,已经如同唐高宗时期的“二圣临朝”,可扫清了障碍后,她已经可以效仿武曌,篡辽自立。

历史上的述律平也是照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她先是废掉威望颇大的大儿子,而改立名声远逊于大子的二子为帝,她招来契丹诸首领说:“二子吾皆爱之,莫知所立。”

接着述律平便开了狠人的一生。

二子攻下开封,不听述律平劝告自称“中原皇帝”,引发各方奋力反抗,二子无奈回师,蹊跷的是二子死在了返程中,更蹊跷的是述律平听到死讯后并没有哭,而是留下了一句冷酷到极点的话:“待诸部宁一如故,则葬汝矣!”

等老娘收拾山河以后,再回来葬你!这话听起来就像是对一个工具人说的一样,并且说完这话就立刻马不停蹄地区攻伐擅自自立的大孙子去了。

二子死后,述律平在首都想立小儿子为帝,但述律平狠厉的手段让述律家族以外的所有贵族心有余悸,他们用脚投票,选择重新拥立代表了耶律家正统的阿保机长孙。

看似是一家人的家庭矛盾,实际依旧对权力的追逐。地皇后一时间与耶律家同尊共贵,但说到底不是自己的实力所致,而是制度约定。

可行皇帝制后,权力必然会不断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独断乾纲后,述律家也不过是臣,制度也早晚会变,如果述律平充分利用好地皇后身份,长期临朝称制,为述律家铺路,未尝不可乾坤颠倒,雀占鸠巢。

可述律平的手段太过狠厉,同样也引起了各部族的忌惮,离心离德下,述律平最后一次亲征理所当然以失败告终。

述律平一生看似彪悍,可这不过是辽国开国时特殊的权力模式给予了她施展野心的“空子”,如果按照正统中原王朝的模式,述律平的野心之路将走得如同武曌一样坎坷。

参考文献

1、《辽史》、《新唐书》

2、《契丹国志》

3、《辽金贵女性社会地位比较研究》

标签: 述律平

更多文章

  • 最狠心的太后述律平,断臂之后铁腕执政,临死前还与孙子争夺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述律平

    在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但当时协助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的女人却登上了权利的顶峰。—述律平。述律平在执政之后,却担心大臣们会心有不服,便想出一个计谋来,她在朝会上问先朝的大臣们,你们想念先帝吗?大臣们就算是为了表忠心也会是想啊,令他们没料到的却是,他们这次的马屁拍歪了,但凡是说想念的,述律

  • 都说一念转即天地宽,却为何天高海阔,容不得柳宗元思乡肠断?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柳宗元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开篇这首诗,是柳宗元第二次被贬,出任柳州刺史时期的一篇诗作,此时的柳宗元,已是40过半,须发见白。回望他这一生,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反复穿插交织,总是在看见了希望之时,转瞬就将他击落谷底。此时

  • 历史上的旅游达人(10)柳宗元14年被贬永州柳州,是“游记之祖”

    历史人物编辑:够气派一哥标签:柳宗元

    3月13日,星期一,多云,气温27°,空气湿度52%。昨天,游览美丽之冠、白鹭公园。在广西柳州,有祭祀柳宗元的柳侯祠,柳宗元的雕像,柳宗元的衣冠冢。后来人们把柳宗元也称呼为“柳柳州”。广西柳侯祠我们都熟悉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柳宗元是“游记之祖

  • 八语下第10课《小石潭记》柳宗元.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

    历史人物编辑:朱江山标签:柳宗元

    视频加载中...【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

  • 八大家里一位不虔诚的佛教徒,只研佛学却不信佛的一代宗师柳宗元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柳宗元

    柳宗元在文学界里,绝对当得起“一代宗师”的称呼,参加永贞革新,推行古文运动,与同为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并称为“韩柳”,只不过韩愈反佛,而柳宗元则信佛。生平经历柳宗元自幼好学,二十岁时就被选为乡贡,二十一岁时进士及第,如此年轻考中进士的历来少见,引起了当时长安的热议。不过柳宗元的父亲柳镇没多久便去世了,柳

  • 十年翰墨著文章,三载努力今回响:考试与吕蒙正、韩愈、柳宗元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柳宗元

    六月,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月份,无数高考考生就要在这个时候走进考场,挥洒汗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考场上书写的不仅是答案,更是曾经三年的付出和青春。高考制度的前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许多年,在古代,无数考生也像现在一样,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金榜题名登科时。在漫漫的科举之路上,共有六百余位状元郎,“春风

  • 为什么北宋时期的唐宋八大家最多,而唐朝只有韩愈柳宗元?

    历史人物编辑:篮球大舞台标签:柳宗元

    唐诗宋词,犹如一道道划过历史夜空的流星,它们是如此的绚烂瑰丽,又是如此的发人深省。时隔千年,再次拜读,仍然会使人引发很深的共鸣。其中,既有悲怆壮烈的家国情怀,又有精湛细腻的文学风采。唐宋两代,涌现出了很多的文人,有人将其中的八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也叫散文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再就是北

  • 柳宗元:一首诗绝唱千古,老实本分、不会装傻的人,往往最吃亏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柳宗元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如果要选一首史上最“孤独”的诗,我想柳宗元的《江雪》一定是高票当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无论是从用词、用句,还是对意境的构架上,都堪称是“孤”绝天下。但是,柳宗元内心为何如此孤独,却是很多

  • 柳宗元是如何传承宗经明道思想,并破除治经陋习的?

    历史人物编辑:梁志宇标签:柳宗元

    传承宗经明道的思想,视《孟子》为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是儒家典籍的代表,为孔子教育弟子的教材,之后流传下来的仅《诗》、《书》、《易》、《礼》、《春秋》,自汉代起被定为一尊,设立五经博士,自此儒学成为学术思想的主流,但至唐代已呈现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情况,柳宗元在思想上虽然

  • 柳宗元:假如那晚我跳柳江,柳州的故事将会减半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柳宗元

    公元815年一个秋日傍晚,广西柳江畔,一名中年男子静伫楼顶,面朝奔腾的江水喃喃吟咏: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萧瑟秋风吹过,男子衣襟飘扬,茕茕孑立,真担心他突然纵身一跃,随风投入滔滔江水中。多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