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公道自在人心,为守孤城吃光百姓,这样的张巡做的对吗?

公道自在人心,为守孤城吃光百姓,这样的张巡做的对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贺鹏 访问量:2434 更新时间:2024/1/17 19:12:34

公元1645年,这一年是明弘光元年,也是清顺治二年,五月南京城危在旦夕,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南明的礼部尚书钱谦益,正在酝酿着投河殉国。

结果世人皆知,他连个妓女都不如,钱谦益纵身一跃,却发现湖水有些凉,慌忙爬上船来,一个以忠孝仁义著称的钱谦益,就这样自导自演了一出闹剧。

第二天他就率领文武百官,跪迎清军进入南京城,很快钱谦益又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儒家号称是以礼治国,文坛领袖礼部尚书钱谦益,可算是给天下读书人做了“好榜样”。

就这样一个人,没多久就辞了官,后来有了些不是那么明显的抗清运动,似乎大家对他的评价也没有那么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有一个漂亮老婆的缘故。

这样的儒家楷模,实在让人作呕,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人,他动不动就会被人称之为恶魔,尤其是儒家的人喜欢攻击他。

这个人就是张巡,几乎是凭借一人之力,挽救了大唐,改变了安史之乱的走向,七千人死守睢阳10个月,挽救了大唐。

但偏偏是这样的一个有功之人,无论是当年安史之乱后的论功行赏,还是后世的不断评论中,张巡都是个争议非常大的人物。

功绩与争议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是硬币的两面,功勋是守住了睢阳,争议是因为吃人,今天我们就好好聊一聊中国历史上最出名,也是最富有争议的睢阳保卫战,和张巡身后无数张说三道四的嘴巴。

(01)孤城名将

老子常说,祸福相依,这句话用在张巡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是典型的科举出身,中国文官体系下的一个螺丝钉。

唐玄宗开元末年(741年),张巡中进士,随即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之职,外调到清河县做县令。

这是张巡仕途的开始,史书上说他在任上重义气,讲名节,有人来投靠他,那必是倾囊相助,张巡的这种作风,很明显有点像武将的感觉。

某些人性格之中就是有多领袖的气质,张巡就是属于这种人,他的性格就是能够让手下人愿意跟着他,但对待上面可就不一样了。

任职期满,调回朝中另行任用,此时正是杨国忠当权,有人建议张巡投靠杨国忠,但张巡知道杨国忠的为人,不愿意这么做,结果这次考核之后,张巡还是被外放到真源县当县令。

这对于张巡的仕途来说不是好事,但对于整个大唐来说,却是天大的幸运,因为不久之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张巡就深处在叛乱地带,风云际会之下,让这个文人出身的县令,开了带兵打仗的生涯。

安史之乱之所以给唐朝以重创,除了安禄山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之外,还有就是当时有许多的官员,都投降了安禄山的“朝廷”燕朝。

天宝十五年,燕军将领张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谯郡(今安徽亳县)太守杨万石投降燕军,而真源县正是在谯郡的辖地内。杨万石降敌后,又逼张巡为长史,并令其向西接应燕军。

张巡得知后气愤不已,率吏民大起兵对抗燕军,响应的有千余人,国家危难之际,秀才领兵本来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但张巡可不是一般的儒生,这次突然地遭遇叛乱,突然让张巡爆发了超强的军事指挥能力,而他军事生涯的第一站,就是眼前的这个雍丘城。

雍丘的县令原来是令狐潮,结果投降了燕军,张巡趁着令狐潮外出驰援襄邑的机会,趁乱一句拿下了雍丘城,在这里张巡讲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什么叫超强的防御力。

雍丘和真源是相邻的两个县,当令狐潮率领四万大军,攻击城内只有两千守军雍丘时,怎么也想不到这样实力悬殊的战斗,居然持续了四十六天,依然无法拿下这个雍丘城。

这期间令狐潮还厚颜无耻的,以曾经同僚的身份劝降张巡,说大唐气数已尽,不如早早归降,张巡大骂令狐潮,你平日里不都是以忠义自诩吗,怎么现在做出这样无耻的行径。

令狐潮的劝降都张巡是完全不起作用,但对于城里的其他人来说,可就不一定了,因为此时唐朝的洛阳和长安都已经陷落,玄宗皇帝逃亡四川生死不明。

这个时候,军中有六个将领,劝说张巡不如早点投降,明摆着大唐这个船已经快要沉了,面对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张巡也在犹豫该怎么办,说你们先回去,容我想一想,咱们明天早上再做决定。

(02)雍丘防御战

张巡从来不会动摇,这么说只是想稳住他们,因为此时的军心已经有些不稳了,第二天张巡安排好士兵,在大堂之上,痛斥几个人的无耻行径,直接拉出去斩首

这个举动大大稳定了军心,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张巡不但表现出了坚定地决心,而且军事水平上,也是完全碾压令狐潮,让雍丘成了他的噩梦之地。

历史上不乏忠义之士,但大多都是读儒家经典,读得脑子不灵光,志大而才疏,比如说史可法,面对江北四镇的不听调动,除了殉国,他也想不出别的办法,但张巡面对复杂的情况,完全展示出他作为优秀将领的素质。

城里没粮,就出去抢,恰好燕军有一堆运粮船刚到岸边,还没来得及卸货,被张巡发现后,不但劫走了粮食,还把带不走地烧掉了。

城里没箭,于是张巡就来了次精彩的草人借箭,但张巡可没有学诸葛亮,因为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张巡命人准备了上百了草人,趁着夜晚,用绳子吊在城墙上,燕军一看,以为这是张巡要出城,于是不停的射箭,等到他们反应过来这是假人的时候,张巡已经收集了上万只箭。

之后一连几天,还是像前次夜里一样,城墙上都出现了稻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见状,都嘲笑张巡故伎重演,贪得无厌,于是只箭不发。

战场上将领之间水平的差距,完全是碾压式的,令狐潮以为识破了张巡,其实他根本不知道,张巡这么做,只不过是在迷惑他。

等到燕军麻木了,有天晚上真的派出五百敢死队,用绳子吊下城楼,这五百勇士突然杀向令狐潮大营,燕军来不及防备,顿时大乱不辩敌我,结果后退十几里才站稳了脚跟。

这个令狐潮也是倒霉,跟张巡在雍丘城,完全就是被张巡在牵着鼻子走,但令狐潮就是仗着人多,目的就是要围死你。

眼看城里的木材水源都不够了,张巡带话给令狐潮,说我要出逃,麻烦你后撤六十里,此前一再被骗的令狐潮也就信了,没想到他刚一撤退,张巡就领着人出来,把燕军的营地全都拆走了。

攻守之间,张巡用能力向令狐潮展示了什么叫优秀的将领,但毕竟雍丘城小,而且燕军马上就要形成四面合围,无奈之下张巡只能退守宁陵,因为宁陵一旦失守,他四面就都被包围了,困守雍丘也没有意义。

但谁也没想到,已经在雍丘如此优秀的战绩,这仅仅是张巡的开胃菜,此后的睢阳保卫战,才是真正的大餐,在这里张巡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钢铁的意志,钢铁的汉。

(03)这里无路可退

很多人知道的唐朝故事,其实都是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仿佛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一下子就消失了,跟不存在了一样。

事实上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中间还有150多年,这对于王朝来说,可以说是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了。

安史之乱破坏巨大,北方藩镇割据,而唐朝还顽强地又存在了150多年,核心秘密就在江南的赋税,是江南的赋税养活了,让唐朝有能力维持国家的运转。

而安史之乱能够被平定,背后的财力支持也在江南的粮食和赋税,当北方一片残破的时候,南方的粮食和赋税,源源不断地运往肃州,那个大唐的灵魂所在,这才让来势汹汹的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

而睢阳的地理位置,就在运河的中游,这个地方一旦被截断,大唐就真的完了,这一点守城的张巡知道,攻城的燕军也知道。

我们经常听到死守某地这个词,这个词被用烂了,而它最初了含义就是死守,死守的意思就是死守,死了也要守得住,要么人在,要么城在,睢阳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先说一下实力对比吧,当时睢阳城守军大概是7000人,指挥官是张巡,叛军这一方大概是18万人,指挥官是尹子奇,从兵力上来看,叛军这边是志在必得。

那唐军不知道这地方很重要吗,当然知道,只不过此刻连长安和洛阳都丢着呢,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兵力呀,一切就看张巡了,守得住大唐还有缓冲的机会,守不住,南方门户洞开,运河中断,一切都将是另一幅模样。

在张巡的亲自督战和指挥下,唐军昼夜苦战,击退了燕军一次比一次更为猛烈的进攻。最多的时候,一天击退敌人二十次进攻。十六天下来,燕军在睢阳城下扔下了两万多具尸体,被唐军俘虏的将领更是多达六十余人,可睢阳城依旧傲然屹立在燕军主帅尹子奇的面前。

打仗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兵者诡道也,张巡把用兵这两个字发挥到了极致,本来兵少应该坚守不出,没想到张巡这次居然主动出击,他激励将士们,这是为国效忠的时候到了。

对方还以为张巡疯了,居然敢主动出击,没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巡他们的确是疯子,这次出击,巡亲执战旗,一马当先,率众直冲燕军军阵。唐军将士人人奋勇争先,无不以一当十。燕军的阵脚一下子就被冲乱了,纷纷向后退却。唐军趁势在燕军军中左冲右突,纵横驰骋,旋即大破燕军,斩杀三十余将,击毙士卒三千余人,并乘胜追击了数十里。

这次战役让叛军领教了张巡得厉害,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张巡不但勇猛,用兵更是狡诈,让叛军防不胜防。

有天傍晚,张巡又一次集结兵力,准备夜袭敌营,这次叛军可不敢大意,马上严阵以待,但没想到,紧张了一晚上的叛军,快天亮的时候,去发现张巡的部队已经偃旗息鼓散去了,这下子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了。

经过一晚上的折腾,他们很快睡着,但谁也没想到,此时张巡突然杀出城来,这一次张巡是只被敌人主帅大营,刚刚睡下的叛军们,睡眼惺忪很多没明摆着怎么回事,都已经身首异处。

尹子奇被惊醒后,赶紧组织反击,这次本就是奔着他来的,危急时刻军中混乱,无法分辩哪个是尹子奇,结果张巡命人用细木棍当箭射出去,发现情况的叛军看到这种情况后,好几个人都主动向尹子奇报告,说唐军没箭了。这下子尹子奇的位置明确了,一箭射出之后,正中尹子奇的左眼,但亲兵们很快护住了他,仓皇之中带着一只瞎眼逃走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之后,补充了数万生力军,调来了大批的辎重粮草之后,尹子奇又一次南下,围攻睢阳,这一次他志在必得。

而反观睢阳城,长时间得不到补充的睢阳城,已经逐步陷入无粮可吃,无兵可用的绝境,而面对这不能丢的睢阳城,张巡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04)人间地狱

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安史之乱的华夏大地,就是这样一幅场面,而这地狱中的阿鼻地狱,恐怕就是这个睢阳城。

当尹子奇再次带着十几万大军攻城的时候,此时的睢阳城已经是奄奄一息,城危人虚,将士们已经将能吃的都吃了,树皮,纸张,老鼠等等。

这不是极限挑战,吃这些东西不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打仗,饿得两眼发绿,连兵器都拿不动,怎么去守城,就算是张巡,面对这种情况也无能无力。

不是没想过撤退,其他地方都可以,只有睢阳不能退,一退刚有起色的大唐,就彻底毁了,这里没有退路。

所以他们把战马也吃了,而此时整个睢阳城只剩下六百将士,所有人都在用最后的力气强撑着,他们都看着张巡,而此刻的张巡似乎不是一个人,而是他们的信仰。

张巡看到这些后,就默默地走开了,不久之后张巡肩上扛着一只沉甸甸的麻袋。将士们迫不及待地解开麻袋,冒着绿光的眼睛霎时变得通红。

因为他们看见——麻袋里装着一堆肉。

从那堆血肉模糊的残肢断臂中,个别细心地将士认出来了——那是张巡的女人,是他的爱妾!

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有些不适,甚至会呕吐,这是人正常的心里反应,但片刻之后,将士们的心里开始慢慢适应,不管是什么,有的吃就行。

如果仅仅是这样,这里也算得上是人间地狱,当将士们慢慢从内心的惶恐与不安中走出来之后,吃人肉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先是高级将领的家眷女人仆人等,之后是其他老弱妇孺,总之此时的睢阳城完全就是一副地狱的模样,到处都是白骨,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头颅。

有时候甚至怀疑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但历史上吃人的记载并不少,中国还有个成语叫易子相食,就是实在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就交换着吃。

吃人的记录有,但这次是集中在睢阳城,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听起来就显得特别的恐怖,这也是日后张巡受到争议和质疑的原因。

但历史不是童话,没有王子和公主从此快乐生活在一起的结尾,十几万大军,进攻最后只剩下几百人的睢阳城,最终城破身死,张巡真正做到了,死守。

睢阳之战,历时十个月,前后大小四百余战,张巡以不足万人之众,抵挡了尹子奇的十几万大军,且斩杀敌将三百、毙敌十二万人,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寡敌众、以弱制强的经典战例。

但这不是睢阳保卫战的意义,他真正的意义是,睢阳包围张,拖住了叛军南下的脚步,牵制了十几万大军,更保护了南方的赋税,没有这些赋税,肃宗可能连甘肃都走不出来。

睢阳最终被攻破了,但叛军也被唐朝反击了,城破之后一个月,长安就被收复了,叛军再也无力南下,保护了整个江南地区的安全,这也是后来唐朝能够延续一百多年的基础。

关于张巡,历来就有争议,昭烈君认为,张巡是绝对的英雄,他的所作所为没有一点点,一丝丝的错。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搞错指责的对象,外卖小哥说,公司规定的时间我送不到,麻烦顾客给个延时吧。

资本家如此善于转移矛盾,这是公司设定的时间,是公司要扣你钱,跟顾客有什么关系,好像顾客不同意延时就是顾客的错。

哪门子道理,错的不是外卖小哥,更不是顾客,平台的才是扣钱,才是制定规则的那个人,分清楚指责的对象,这个很重要。

很多人批评张巡,说他太残暴,违反了基本的人伦,问题是这一切是谁造成了,睢阳是人间地狱,但大魔王却是那些叛军,是以安禄山为首的,一群野心家和无耻之徒,怎么能把责任推到张巡身上呢。

儒家很迂腐地说,你这不仁义,那不仁义,仁义能挡住的敌人的铁蹄吗,谁不愿意满口仁义道德,读读书写写字,当这些都是边疆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张巡和他的睢阳保卫战,挽救了大唐,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是完全没有任何可以指责和污点的忠烈之士。

标签: 张巡

更多文章

  • 是非功过颇多争议,如何看待张巡守睢阳?

    历史人物编辑:苏小米观影标签:张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忆昔二首》中的句子,反映了玄宗时期的盛世景象。唐玄宗李隆基是典型的“半世明君”,掌政前期尚能励精图治,将大唐推向顶峰。后半程表现却判若两人,听信谗言重用胡人安禄山,酿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成为盛唐转衰的节点。张巡守

  • 贺兰进明和许叔冀对张巡见死不救,他们各怀鬼胎

    历史人物编辑:冬季旅行计划标签:张巡

    睢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最为惨烈的一仗,也是延续唐朝国祚最为重要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最终虽然以安庆绪和尹子奇的叛军获胜而告终,但却足足阻挡了叛军南下达到十个月之久,为唐肃宗李亨即位后调整平乱策略,重新夺去长安和洛阳两京创造了战机。而张巡和许远率领不足七千人镇守睢阳,也让江淮免于被叛军攻陷,使得唐军有了稳

  • 张巡:在历史长河中璀璨闪耀的星辰

    历史人物编辑:子阳简笔画标签:张巡

    城上风威冷,城头鼓声绝。将军锦鞯归,士卒荷戈列。残兵斗未罢,日暮沙场热。泪眼望旌旗,心中为谁切。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争,其中睢阳之战可以说是最悲壮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双方军队规模庞大,而战争的结果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今天,趣历史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场战争的始末。

  • 张巡智勇双全,扭转乾坤

    历史人物编辑:子阳简笔画标签:张巡

    白骨累累草连天,战血犹腥乱史编。一朝成败难寻觅,唯有鬼神泣壮怀。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骇人听闻的食人记录,唐朝末期就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食人事件。据传说,当时的唐军将领为了给士兵们提供足够的粮食,竟然将活人粉碎作为军粮。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生活的极端贫困。故事的主角是唐

  • 辽后述律平诛大臣为先帝殉葬,大臣不服问她为何不死,她断腕回应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述律平

    公元926年,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葬礼上,太后述律平大开杀戒,想让众大臣为太祖殉葬。汉臣赵思温辩驳道:“先帝最离不开的人是太后,您何不以身殉葬?”述律平一时无言以对,众大臣喜出望外,以为逃得一命。突然,述律平脸现厉色,她奋然拔出腰间金刀,毫不犹豫地砍下了自己的右手……述律平原名“月理朵”,其先祖据传

  • 辽太祖皇后述律平:草原上彪悍的女强人,辽国特殊的权力模式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述律平

    述律平的一生有多彪悍?辽代开国皇帝是她丈夫,可南征北战里她出谋划策,开国没她不可。皇位延续上她也说一不二,因为不喜欢大儿子,就废除大儿子太子位,立二儿子当皇帝,二儿子死后,大孙子不经她同意,擅自登基,她就派小儿子率大军去讨伐,小儿子太废物,竟然打输了,于是立马要自己上马,平了大孙子这“逆贼”。最后还

  • 最狠心的太后述律平,断臂之后铁腕执政,临死前还与孙子争夺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述律平

    在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但当时协助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的女人却登上了权利的顶峰。—述律平。述律平在执政之后,却担心大臣们会心有不服,便想出一个计谋来,她在朝会上问先朝的大臣们,你们想念先帝吗?大臣们就算是为了表忠心也会是想啊,令他们没料到的却是,他们这次的马屁拍歪了,但凡是说想念的,述律

  • 都说一念转即天地宽,却为何天高海阔,容不得柳宗元思乡肠断?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柳宗元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开篇这首诗,是柳宗元第二次被贬,出任柳州刺史时期的一篇诗作,此时的柳宗元,已是40过半,须发见白。回望他这一生,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反复穿插交织,总是在看见了希望之时,转瞬就将他击落谷底。此时

  • 历史上的旅游达人(10)柳宗元14年被贬永州柳州,是“游记之祖”

    历史人物编辑:够气派一哥标签:柳宗元

    3月13日,星期一,多云,气温27°,空气湿度52%。昨天,游览美丽之冠、白鹭公园。在广西柳州,有祭祀柳宗元的柳侯祠,柳宗元的雕像,柳宗元的衣冠冢。后来人们把柳宗元也称呼为“柳柳州”。广西柳侯祠我们都熟悉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柳宗元是“游记之祖

  • 八语下第10课《小石潭记》柳宗元.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

    历史人物编辑:朱江山标签:柳宗元

    视频加载中...【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