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清廉宰相陆贽,连皇帝也看不下去:爱卿,你多少贪点吧

古代清廉宰相陆贽,连皇帝也看不下去:爱卿,你多少贪点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华建超 访问量:294 更新时间:2023/12/8 22:44:39

引言

自古明君大多渴求清廉的大臣。历史上以清廉著称的大臣有许多,包拯、海瑞、纪晓岚,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被今人拍成了连续剧《少年包青天》、《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

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清官陆贽,位至宰相,虽然曾被人短暂诬陷,但还是得到了朝廷一生的信任。陆贽没有包拯、海瑞、纪晓岚那么有名,但是清廉程度却不输他们,甚至有一次唐德宗都看不过去了,对陆贽说,爱卿,你多少贪点吧。

一、锐意改革,带头清廉提振官场信心

唐大历六年(771),陆贽十八岁,考中了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他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在官场上只能从初级职位开始做起,最开始任渭南县主簿。

但从入官场以来,他就是一个刚正不阿、不执着于金钱的人。《旧唐书陆贽传》中记载,中进士那年,寿州刺史张镒非常欣赏陆贽的才华,临别时欲“赠钱百万”,作为陆贽母亲一个月伙食费。陆贽坚辞不受,只领“茶一串”。

建中元年,德宗即位,唐德宗欣赏陆贽出众的才华,任命其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武将朱泚作乱,德宗一行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

这一时期,机务繁杂,千头万绪,陆贽恪尽职守,尽心尽力辅佐皇上,被德宗倚重,当时人称其为“内相”。

从主簿到内相,官位的提升引来不少人的关注。建中八年(公元787年),陆贽36岁那年,母亲逝世,四方赠送他治丧钱财数百万,陆贽依然一无所取。

只有一位布衣时结交的老友赠送的钱财,他领受了,但也是坚持先上报奏而后受之。他的清廉在当时的朝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当时唐朝的时代背景。

陆贽从政的时期,唐朝开元之际的强盛已不复存在。刚刚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处在藩镇割据、分裂混乱的局面。陆贽虽然悉心报国,以天下事为己任,但仍然难以抵挡当时皇宫之中的种种乱象。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受贿成风。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陆贽正式被任命为宰相。在此之前,唐德宗任用窦参等奸相,令本就有着外患的唐朝多了局势上的不确定性和危险因素。

陆贽为相后,坚持倡廉惩贪,一心向改变这种局面。他一方面锐意改革,另一方面也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官员送的礼物,无论大小,一概不收。很多人之前贪惯了,对他非常不满,觉得他是沽名钓誉,不合群。

在《资治通鉴》里面记录了这段故事,陆贽做内相的时候,就有官员开始给他频繁送礼,而那些送礼遭拒的官员,私下埋怨他不近人情,竟然反映到皇帝唐德宗那里。这位皇帝也觉得陆贽清慎太过。

唐德宗为此还下了一道密诏给他,明确告诉他,“如不接受贵重财务,细小物品受亦无妨。”

陆贽对此非常痛心,他说了一段直到今天还非常有名的话。

“利于小者必害于大,易于始者必悔于终,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目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是以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定要防微杜渐,不能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有的收有的不收,被拒绝的人就会怀疑是否没送到位;一概不收,就会知道是对谁都一样的常理。甚至对于德宗自身的聚敛无度,他也敢于参上一本。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当时朝廷的不正之风其实就和唐德宗本人是个聚敛无度、永无餍足的贪君有关。除了国库之外,唐德宗自己还设了两座私库,名字叫“琼林”和“大盈”,专门用来储藏群臣进贡的各种财物。

正是由于他的提倡,上行下效,地方官员在正税以外,以“羡余”的名义,向老百姓横征暴敛,以至于达到民不聊生的地步。

当时,白居易曾经写过一组诗记叙这种惨状,题名《秦中吟十首》。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陆贽直言敢谏,在朝堂尚直接上奏《奉天请罢琼林、大盈注二库状》,在奏折中用“今之琼林、大盈,自古悉无其制”否定了二库存在的合法性,直白地指出皇上做的这件事自古没人做过,同时又指出身为君王,如果不收敛自己膨胀的私欲,对国家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危害。

后来,在陆贽的劝谏下,唐德宗最后下令撤去了“琼林”“大盈”的匾额。

身正不怕影子斜。连皇上也陆贽忌惮三分,此举强烈地提振了官场的信心。

其次,面对天下动荡不安的局面,陆贽鼓励德宗树立起信心,不要随波逐流,顺应不好的时事。他说:“治或生乱,乱或资治”(《旧唐书陆贽传》)即治可能生乱,乱也可能变治。治乱都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可以相互转化。他又说:“有以无难而亡,多难而兴”。

他还不止一次上疏唐德宗,劝他摒弃私欲,以社稷为重,圣人之立教也,远利而尚廉,意思是君主应该崇尚礼仪、保持廉洁,避免追逐利益、聚敛财物。

公元783年,唐德宗派兵出关平叛,但将士们却因吃不饱饭而对朝廷感到不满,于是发动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逃至奉天避难。

二、削弱地方,强化中央改善管理效率

破除不正之气后,陆宰相把目光又投向了安史之乱的另一根源——藩镇割据,地方权力过大。

安史之乱时,唐德宗仓皇出逃,陆贽艰难护从,一路颠沛流离。唐德宗根据排行叫他“陆九”,足见亲密厚爱。

而他“绝不自恃恩宠”,始终小心谨慎,又献策出谋,大展身手。第二年李怀光又叛,陆贽随唐德宗转往梁州,君臣二人曾走失,唐德宗号令全军,找到陆贽“赏千金”。

足见皇上对其尊重爱护。而陆贽感喟圣心,胜任宰相后,自然想要杜绝再一次发生叛乱的可能性。

唐朝设立藩镇原本是为了保卫边境。唐睿宗时,出现了节度使的官名。唐玄宗时,增设了藩镇,并扩大了节度使在军事、财政等方面的权力。

安禄山、史思明都是北方重镇的节度使,他们不受中央控制,自行征收赋税、任命将吏,招募军队,俨然是一个个独立王国。

陆贽是中央集权和皇帝集权的大一统政治的坚定拥护者。他在军事部署上,也要围绕确保关中,强干弱枝的原则进行。

藩镇割据是对君主专权和中央集权的严重破坏,危及到李唐王朝的根本利益。陆贽主张巩固关中根据地,逐步削弱藩镇势力,重建大一统局面。

从中央集权出发,才可以真正减弱土地兼并,户籍散乱,百姓流亡的局面。针对唐代中期土地兼并问题十分严重的情况,陆贽顺应了当时形势的发展,提出限制土地兼并、裁减租价的主张。

在乱世,很多官员通过关税来敛财,减少赋税,既让百姓生活安乐,也摒除了地方官员受贿的可能性。

陆贽这种“以民为本”的财政思想博得了很多老百姓的好评。

三、求贤若渴,任人唯贤能而不唯亲

破除受贿风气,坚持以民为本的财政思想,官场乱象已清。但如何恢复盛世,仍然需要挖掘人才,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用。

陆贽求贤若渴,十分善于选人用人。在陆贽看来,赏罚分明在人才制度中非常重要,“好之则至,奖之则崇,抑之则衰,斥之则绝,此人才消长之所由也”。人才并不神秘,关键在于能否被发现、招引、善用。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陆贽主持进士科考试,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主导进士科考试。但这段历史如今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任人唯贤,不只关注考试成绩,而是挖掘出了之前已经连续三次落榜的韩愈、欧阳詹、李观等人,当时的放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虎榜”。

陆贽的学生韩愈任监察御史期间,直言敢谏,屡次进谏朝廷,成为一代忠臣,这都和陆贽当年的提拔脱不开干系。

陆贽还擅长以制度选人。陆贽敏锐地指出现行体制在用人上的根本缺陷,即用人权掌握在个人手中而不是依靠制度运行。而这很容易造成在朝堂之上,人们将官场的举荐作为利益交换的工具。

为此陆贽动用各种手段防止结党营私,凡是举荐别人的人,也承担责任,如果被举荐人工作失职,则举荐人也要受到惩罚。另外一方面强调在考评人才时,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陆贽为此还提出了“考课八计”:视户口丰耗以稽抚字,视垦田盈缩以稽本末,视赋身长薄厚以稽廉冒,视按籍烦简以稽听断,视囚系盈虚以稽决滞,视奸盗有无以稽禁御,视选举众寡以稽风化,视学校兴废以稽教导。

简单来说,就是以地方官所在地区的人口、耕田、税赋、囚犯、犯罪事件、教育情况等八个维度来考察其政绩。

作为中唐时期摇摇欲坠之际的“救时宰相”,很多后辈都对陆宰相青眼有加,赞叹不已。苏轼直接称赞过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假如唐德宗“尽用其言”,贞观之治“可得而复”。

欧阳修撰写《新唐书》时也深深叹道:陆贽政论谏议“数十百篇,讥陈时病,皆本仁义,可为后世法,炳炳如丹”,苏轼说,假如唐德宗“尽用其言”,贞观之治“可得而复”。

只可惜,陆宰相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是引来了不少人的非议、排挤,陆贽为相期间,前宰相裴延龄诋毁陆贽,再加上改革触犯到很多人的利益,犹豫不决的德宗最终决定免去他宰相的职位。

陆贽于贞元八年(792),正式被任命为宰相,贞元十年(794)十二月就被罢免。第二年再次被贬谪为忠州别驾。

陆贽在忠州十年,常常闭门不出,从高峰之处跌落,他不想为自己辩驳,只想避开流言,转而去收集古今名方,为当时疫病流行的忠州老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晚年他做成了《陆氏集验方》五十卷,给老百姓治病使用。

等到德宗去世,唐顺宗即位,立马下令召陆贽还朝,但是诏书未至,陆贽就病逝了,年仅42岁。

结尾

陆贽一生真正做宰相只有两年,快被罢又贬,算不上权倾朝野或德高望重,比起其他清官或者有名的宰相,他可以说非常小众了,但是却还是被很多人称许为宰相楷模,晚年他被贬忠州,当时忠州刺史李吉甫曾被他所贬却被他的高风亮节所打动,还是以宰相之礼对待他。

“只谋国不谋身”的他把自己忠君爱国,清正廉洁的理念写在了《陆氏家训》中“凡我子孙,有官职者,以正直忠厚为本,以公廉仁恕为心,谦恭勤慎,节用爱民,忠贞体国,翼翼小心”,足见其一生清廉的本色。

参考文献

[1]张运铺:从陆贽拒收馈赠说开去.石油政工研究.2008.07.

[2]刘学斌:冷静现实锐意求治——陆贽行政思想简论.西部学刊.2013.09

[3]薛思孝:陆贽疏驳唐德宗.政府法制.2004.10.

[4]韩淑红:试析陆贽“以人为本”的财政思想.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03

[5]陈晓帆:唐德宗与陆贽论纳谏.华夏文化.1995.04

[6]张晓政:中唐名臣陆贽的人才观.2017.01

标签: 陆贽

更多文章

  • 唐五代时期,唐代文人对陆贽及其奏议文的态度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陆贽

    根据文献记载,陆贽奏议文在唐五代的载引主要集中于《旧唐书》中。《旧唐书》所载陆贽奏议文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特点:首先,《旧唐书》载引陆贽奏议文的内容呈现多样化。古语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陆贽自少起便“特立独行,颇勤儒学”,继而十八岁登进士科,可谓少富才华并“特承德宗重顾”。陆贽作为中唐贤相,

  • 南宋时期,对陆贽奏议文的接受如何?是否是鼎盛发展阶段?

    历史人物编辑:小徐视角标签:陆贽

    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流传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范围极为宽广,上至帝学讲筵,下至文人纵览,皆呈现出盛况空前之风貌。探讨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情况,首先要对其在南宋时期的版本、注本及刊刻情况进行梳理,这是文本流传的基本要求,亦是对该文本的接受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还以帝学荐书的身份受

  • 陆贽:古代第一清官,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温豪标签:陆贽

    陆贽,字敬舆,唐代著名政论家、骈文家,世称陆宣公。陆贽为人雄才伟略,撰文锦心绣口,其制诰奏议被后世奉为圭臬。陆贽少负盛名,进士及第之时年岁尚浅,且初仕之路较为顺遂。直至“泾原兵变”起,唐德宗对其依赖程度愈加深厚,无论是制诰起草,亦或是政论上书,皆挽救岌岌可危之时局于水火之中,实不负中唐贤相之称。然朝

  • 古代清廉宰相陆贽,唐德宗明确告诉他:细小物品受亦无妨

    历史人物编辑:浅品历史标签:陆贽

    自古以来,尽管朝代在不断更迭,但不变的是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很多贪官,如秦朝的赵高、东汉的梁冀、西晋的石崇、清朝的和坤等,人人富可敌国。但与之相反,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两袖清风、为人清廉的官员存在,如人们所熟知的包拯、海瑞、陆贽等,其中唐朝的著名官员陆贽是中国历史上最清廉的宰相之一,其清廉程度甚至连皇帝

  • 唐朝名臣陆贽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陆贽

    陆贽,出身于江南四大姓之一得吴郡陆氏,这可是一个大家族,影响力很大。他还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的后人,也算是名门望族了。这位陆逊可不是一般人,一生出将入相,死心塌地的跟着孙权,被称为“社稷之臣”。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家早已家道中落,陆贽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还英年早逝了。陆贽是唐代宗期间的

  • 郭子仪的手段到底有多高明,让鱼朝恩这样的权宦,都惊骇佩服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鱼朝恩

    郭子仪,唐朝著名的大将军,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个朝代,于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可是凭借自己的机智,不仅获得了皇帝们的信任,甚至还征服了权宦鱼朝恩,获得善终,下面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说下郭子仪的为官、为人的处世之道。第一件事情,父亲墓地被盗首先,郭子仪的第一个身份,就是手握强兵,功绩盖

  • 鱼朝恩被处死并非因为独揽朝权,而是与藩镇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菜鸟标签:鱼朝恩

    唐代宗李豫在后世的评价很高,他为人称道的功绩之一是“诛杀三奸”,这也受到后世很多文人的好评。天下观军容使鱼朝恩便是所谓的三奸之一,李豫处死鱼朝恩的事情也受到后世君王效仿。宋朝大文豪苏辙、明清思想家王夫之,都对此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帝王权术应用到极致的典范。在很多历史著作中都认为,鱼朝恩被李豫处死

  • 元载获得唐代宗高度信任,本可成名相,为何又被唐代宗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西施小女标签:元载

    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子,其母为章敬皇后吴氏。唐玄宗有孙子百余人,而代宗最为年长,为嫡皇孙。代宗为人聪明宽厚,喜愠不形于色,此外他还好学强记,通易象。起初,唐代宗名为李俶,被封为广平郡王。安禄山造反之后,唐玄宗去了四川,肃宗留下讨贼,而代宗则经常跟随肃宗在军营之中。在征讨安庆绪的战役之中,代宗

  • 《长安十二时辰》给每个角色加一个口头禅,张小敬最猛元载最真实

    历史人物编辑:笑婆娑醉颜陀标签:元载

    张小敬:今日阻我办案者,死。之所以在剧中看不到他明显的推理镜头,是因为所有线索在他面前,基本上就是一秒就通。还记得张小敬在靖安司牢房里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吗?崔器行动失败,李必抓破脑袋也没有想出问题出在哪儿,结果一直被关在牢房中的张小敬一语道破是驼铃原因,让李必折服不已。因此,在整个《长安十二时辰》中,

  • 《长安十二时辰》中,元载带人去救圣人时,为何非要杀了檀棋不可?

    历史人物编辑:喜欢吃美食标签:元载

    檀棋知道的事情太多,元载害怕檀棋事后会揭发自己的种种恶性,影响自己向上爬的步伐。在张小敬拯救长安的过程中,檀棋数次出现,上演美女救英雄的戏码,许多李必都不知道的行动细节,檀棋却都是亲历者。她和张小敬早已生出情愫,眼尖的元载已经看出了端倪。檀棋行动自由,跟张小敬关系匪浅,又有一身不错的武功。一旦阵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