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游中算命先生袁守诚泄露了天机,为何却是泾河龙王被砍头?

西游中算命先生袁守诚泄露了天机,为何却是泾河龙王被砍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图说不语 访问量:2209 更新时间:2023/12/13 1:14:23

丨花欲燃吖

泾河龙和袁守城都不过是这场博弈中的棋子罢了。

在《西游记》原著的第九章“袁守城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开篇铺排了大段大段的诗词故事,看似无厘头又毫无意义,其实都是作者为后文魏征斩龙王埋下的伏笔。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再来一一分析故事的玄机之处。

渔翁和樵夫在泾河边上闲聊对诗,分别之际,渔翁透露自己每日撒网捕鱼都有准头。只要每日给长安西城的算命大师袁守城一尾金色鲤鱼,对方便会告诉自己在哪撒网。

袁守城算无遗漏,渔翁每日收获颇丰。

好巧不巧,这话恰好被巡水的夜叉听见,慌忙来报泾河龙王,恐那袁守城联合渔翁将泾河水族赶尽杀绝。为了解决这个危机,泾河龙王在智囊团的建议下,化作白衣秀士来到袁守城的摊子,想试一试他的深浅。

泾河龙王要袁守城算明日晴雨,如果算对了,付他50两作为酬谢,如果算不对,就砸了他的卦摊。龙王对自己的专业非常有信心,认为此行必胜。岂料,袁守城出卦当日,还不等龙王坐稳了凳子高兴一时,便接到了天庭降旨,果然和袁守城掐算得毫厘不差。

胜券在握的老龙王一下子就犯了难,在泾河水族和天庭旨意中犹豫不定,最终铤而走险,在下雨的点数上做了些手脚,赌天庭疏忽。袁守城被砸了卦摊,老龙王东窗事发,被天庭处以死刑,执行者就是唐太宗座下的名臣魏征。

泾河龙王无奈之下只好求助唐太宗,指望他拖延魏征行刑。不料,魏征下棋间隙神游,在梦里就将老龙王斩首。

一、小人物的穿针引线,绵延千里

“单表陕西大国长安城,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秦、汉以来,三洲花似锦,八水绕城流。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华夷图上看,天下最为头,真是齐盛之方。今却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改元龙集贞观。此时已登基十三年,岁在己巳。且不说他驾前有安邦定国的英豪,与那创业争疆的杰士。却说长安城外泾河岸边,有两个贤人:一个是渔翁,名唤张稍;一个是樵子,名唤李定。他两个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

开篇此段将大唐气象一一道尽。

唐太宗在位十三年,将大唐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富庶,百姓安居乐业。这两个斗嘴的小人物,罗列了大量的诗词对话,看似毫无意义,其实另有玄机。

渔樵之辈以及后来算命的袁守城都是没能出将入相的普通人,这些混迹于乡野市井之间的普通民众,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化底蕴,且修行高深。一方面说明了大唐是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另外一方面也不由得让读者深思,这二人闲云野鹤一般,仙气十足,是否是天庭派来的NPC,来推进取真经的进度的。

1、魏征是人曹官,顾名思义就是天庭下放到人间的一个使者,由他来衔接天庭和人间的一切事物。他既是唐太宗的丞相,同时也是天庭命令的执行者。

由此可见,天庭上的公务员并不都在天上上班,也会有出差外派的。大家各司其职,在关键时刻自有妙用。

2、再看那渔翁和樵夫言语不俗,很可能就是天庭安插在人间的人,旨在推进泾河龙王去找袁守城算账。

不然,为何张稍偏要在泾河水族附近道出自己抓捕的秘密。

他二人行到那分路去处,躬身作别。张稍道:“李兄呵,路途保重!上山仔细看虎。假若有些凶险,正是明日街头少故人!”李定闻言,大怒道:“你这厮惫懒!好朋友也替得生死,你怎么咒我?我若遇虎遭害,你必遇浪翻江!”

这一段原文很是玄妙,两个好朋友谈天说地聊得好好的,分别的时候,张稍偏偏说了一句不合时宜的话,惹了李定大怒。他若不说这句话,李定便不会诅咒他翻江,便不会引出后文张稍向那李定解释自己“永世不得翻江”的秘密。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不合时宜恰恰是最合时宜。

张稍和李定就是为了将此事说给泾河水族听,由那夜叉的口说给龙王听。这么一讲,就都说得通了。

二、李世民游阴间,是天庭的请君入瓮之计

我们再看故事的后半段。泾河龙王被斩首,因此迁怒唐太宗。泾河龙王提着龙头在梦中向唐太宗索命,恰好被来东土大唐来寻取经人的观音相救。不久后,唐太宗病入膏肓,魏征给掌生死簿的判官崔珪捎去书信,一是给原本只有十三年寿命的唐太宗添了二十年的寿命,二是引出了太宗游阴间的故事。

唐太宗在阴间过了奈何桥,看了十八层地狱,吓得魂不附体。要知道唐太宗这个皇帝是踩着累累白骨才登上的宝座,他自然担心那些冤魂索命,在阴间不得安生。崔珪便趁机引出了让他回到阳间做水陆大会。

这里有两个问题:

1、泾河龙王少了点雨数就被斩首,为何崔珪更改20年寿命却无人知晓。

2、魏征刚正不阿,不肯卖皇帝面子将老龙王斩首,为何又要违背原则,替唐太宗贿赂判官?

如果说这一切都是天庭授意的,也就逻辑自洽了。

天庭需要唐太宗的助力,但不能贸贸然通知他,必要他诚心诚意心悦诚服。一个人为自己办事,和替别人办事必然是不同的。于是,天庭就要诱导唐太宗主动入局。

魏征的书信是为了让唐太宗相信这份人情是交换来的,而不是天上掉馅饼。这样他才不会疑心崔珪的动机,才会接受游地府的种种心理暗示,认为这一切都是为自己好。

水陆大会毕竟是为了延长自己寿命的,所以唐太宗也不敢怠慢。搞得轰轰烈烈,人尽皆知,观音才能不声不响的来到这里兜售了她那袈裟和禅杖,唐僧才能在这崭露头角,和唐太宗拜了把子。

唐僧取经的故事由此展开。

一切都水到渠成,一切事情发生的时机都刚刚好......

三、袁守城为何不被斩,是因为他就是那个推唐太宗入局的关键性人物。

渔翁打渔需要一个理由,才能引起泾河水族的危机感。不然,一个算命的去打渔就显得很离谱。于是,张稍的职责就是打渔,而这个给张稍一个理由的人就是袁守城这个岗位。

由他来推荐张稍的工作,在泾河龙王触怒天庭后,再由袁守城来推动事件发展。比如说单看泾河龙王嫉恨唐太宗显得很荒谬。唐太宗为拖延行刑已经尽力,奈何魏征能梦中杀人,这样的意外是唐太宗一个凡人所不能掌控的。

泾河龙王可以怨恨魏征,却没有理由憎恨唐太宗,还要他来偿命。

这二人的真正仇恨心结恰恰是袁守城带来的。

“你果要性命,须当急急去告当今唐太宗皇帝方好。那魏征是唐王驾下的丞相,若是讨得他个人情,方保无事。”

袁守城引龙王去找唐太宗,并且给了他一个心理暗示,只要唐太宗开口一定能救命。于是,泾河龙王松了一口气,精神松懈后,被魏征突然斩首。他很难不怨恨唐太宗,她一定是认为唐太宗没有尽力。

因为,算无遗漏的袁守城可是信誓旦旦地告诉他只要唐太宗出手,就一定无事的。

袁守城如此聪慧和通透,怎会不晓得魏征的能力,又怎么会算不透老龙王命中定数。

整个事件中,袁守城的作用是拉李世民下水。

所以,张稍和袁守城的“泄露天机”都是这局中的一部分,而泾河龙王就是那个牺牲品,他必须死,才引出唐太宗的后续。

他一开始就被天庭算计了。

标签: 袁守诚

更多文章

  • 《西游记》分明是袁守诚泄露了天机,为什么却是泾河龙王被砍头?

    历史人物编辑:佐莯铲史标签:袁守诚

    按照《西游记》中旁白的介绍,袁守诚是唐朝著名相士袁天罡的叔叔。在泾河龙王被砍头之前,袁守诚在长安城内开了一个算命摊子,每天帮助长安附近的渔夫算准打鱼的时间和地点。渔夫们根据袁守诚的指点到泾河附近打渔,每一次都能够满载而归。随着袁守诚名气越来越大,来找袁守诚算命的渔民也越来越多,长安附近的泾河水族都因

  • 袁守诚泄露天机为何无罪?玉帝在照顾一个人的面子,不是观音菩萨

    历史人物编辑:青书上标签:袁守诚

    袁守诚泄露天机为何无罪?玉帝在照顾一个人的面子,不是观音菩萨人比人得死,货比货要扔。这句话不仅在菜市场有效,在生活中也有着深刻的意义。比如,同样是蛇修炼成人型,白素贞就能吃到玉帝赏赐的仙丹,可以与许仙自由恋爱,在西湖边与许仙合唱“千年等一回”。可她的同伴小青呢?即使是再努力的修炼,依然脱不掉蛇毒,被

  • 同样是泄露天机,泾河龙王被斩首,袁守诚为何没事,谁在捣鬼?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袁守诚

    同样是泄露天机,泾河龙王被斩首,袁守诚为何没事,谁在捣鬼?泾河龙王的故事耳熟能详。他本是天庭设立的泾河水系的老大。手下光巡河夜叉就有数千,虾兵蟹将更是不计其数,7个儿子全部都考取天庭的公务员,其权势比起四海龙王一点都不差。满招损,谦受益。泾河龙王混得如此成功,也不免飘飘然起来,不把长安附近的神仙同僚

  • 日日满载而归,渔翁为何泄露指点之人?袁守诚:今后再无鱼虾可打

    历史人物编辑:安阳源易缘标签:袁守诚

    封神神话里,有一位神机妙算的神人——执掌封神榜的姜子牙。姜太公32岁前往昆仑山拜元始天尊为师,可惜与仙道无缘,只可享受人间之福。40年后,他遵师父之命,带着封神榜和打神鞭下山,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开启了三界一场轰轰烈烈的封神行动。时运未至前,姜子牙下山之初来到朝歌,发展得并不顺利,做生意,生意赔

  • 西游记中的袁守诚,是玉帝的化身吗?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袁守诚

    袁守诚是袁天罡的叔父,善于算卦。他曾帮一个渔夫算卦,结果渔夫每天都知道哪里下网能捕到鱼,但是渔夫要给他一尾鲤鱼。泾河龙王知道后很生气,他变成一个书生,和袁守诚打赌,算第二天下雨的时间和雨量。袁守诚算对了,但是泾河龙王为了赢,私自改了玉帝规定的下雨时间和雨量。玉帝得知后,下令斩泾河龙王,由魏征执行。泾

  • 袁守诚和袁天罡,现实和艺术中的既生瑜何生亮!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袁守诚

    唐朝有两位大名鼎鼎的术士,一为袁天罡,二为李淳风。李淳风比袁天罡小五十来岁,但由于他俩寿命都很长,所以曾同处一个时代,更巧的是两人都曾预言武则天会当皇帝,两位相术大师都留下了传世之作,《推背图》、《乙巳占》都堪称中华文化之瑰宝,唐朝能拥有两位相术大师实乃李唐王朝之幸,袁天罡还曾为李世民斩断山中龙脉,

  • 崔莺莺和张生原型是谁?一部戏曲揭露元稹的爱恨情仇,渣男形象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崔莺莺

    导语:崔莺莺和张生原型是谁?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一部戏曲揭露元稹的爱恨情仇,渣男形象《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明朝时期的一部戏曲作品,里面的崔莺莺一女子形象可谓搜在的十分生动形象,孟列夫在《中国古典戏剧的改革》中指出:“崔莺莺无限钟情和奋不顾身,嫉妒和痛苦,孝顺和不屈服——这样多侧面的妇女形

  • 张生对崔莺莺薄情寡义,始乱又终弃,什么爱情?幌子而已!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瞭望标签:崔莺莺

    《莺莺传》和《西厢记》名字不同,作者不同,主人公却是相同的,记述的都是一个故事;就像《水浒》和《金瓶梅》说的都是潘金莲和西门庆故事一样,情节相似,结局不同。崔莺莺是官二代,但已经是"破落户"之女,因为父亲是前朝的官员,不是现任官员。即便如此,身上依旧具备了平民百姓子女所不可能具备的大家闺秀的气质。所

  • 以崔莺莺和霍小玉的人物形象为例,探讨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悲剧形象

    历史人物编辑:文君讲述标签:崔莺莺

    《莺莺传》和《霍小玉传》作为唐传奇中的两颗明珠,流传广泛,影响深远。陈寅恪称《莺莺传》为“戏曲中之大国巨制”“亦是贞元朝之良史料,不仅为唐代小说之杰作”,明代少室山人胡应麟对《霍小玉传》也是大加褒赏称“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故传诵弗衰。”本文通过对崔莺莺和霍小玉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发展以及所处

  • 张生与崔莺莺如何偶遇,又因何生情,又陷何困境?

    历史人物编辑:卜彩霞标签:崔莺莺

    《西厢记》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5本21折。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19岁,针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