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守诚是袁天罡的叔父,善于算卦。他曾帮一个渔夫算卦,结果渔夫每天都知道哪里下网能捕到鱼,但是渔夫要给他一尾鲤鱼。泾河龙王知道后很生气,他变成一个书生,和袁守诚打赌,算第二天下雨的时间和雨量。
袁守诚算对了,但是泾河龙王为了赢,私自改了玉帝规定的下雨时间和雨量。玉帝得知后,下令斩泾河龙王,由魏征执行。
泾河龙王没办法,求助李世民,李世民答应救他。他和魏征下棋,以为这样就能阻止魏征杀泾河龙王。但是,魏征打了个盹,就在梦中杀了泾河龙王。泾河龙王冤魂不散,遂去向李世民索命。李世民因此受到惊吓,病重而死。
袁守诚到底是谁?为何他如此厉害?是不是和玉帝有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我看到很多回答。有人说,袁守诚在天上很厉害,修为很高,是玉帝的贴身秘书;还有人说,袁守诚就是玉帝的化身;更有甚者,则又说起了老一套,袁守诚是工具,泾河龙王是棋子等等。
我个人不这么认为。
尽管西游是古典名著,但其受众基本上都是底层老百姓。老百姓能识字的都不多,想完整看完一本书恐怕都不容易,他们了解故事,更多的方式,是通过听人评书或者直接看舞台戏剧。
你说这种情况下,作者可能赋予西游很深奥的东西吗?可能在文字后面说争权夺势、下棋布局吗?
西游成书,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书中很多故事,都有源头,只是故事越传越丰富,到最后吴承恩再整理编辑,写入西游中。袁守诚和泾河龙王的事,也有源头和演变。
唐人张族的《朝野佥载》中,记载过唐太宗入冥府之事。里面提到一人“生人判冥事”以及“六月四日事”。什么人什么事呢?不知道,但能让李世民这个真龙进地府,断不会是小事。
同时代还有一篇《唐太宗入冥记》,也是记载唐太宗游地府的事儿。
唐代还有一位牛僧录,写过《玄怪录》,里面有一篇《叶天师》,说的是宝藏之龙和道士叶静开的故事。宝藏之龙犯了死罪,化为白衣老者,求道士救他,并强调一定是午日午时,道士恐怕忘了,还特意在柱子上写下来。
同样是白衣,同样是龙,同样求救……这与唐太宗强邀魏征下棋,而径河龙王终被魏征梦中所斩,算得上是“意同而文不同”。这种相似点,是可以看得出演变痕迹的。
唐代李复的《续玄怪录》中,也有一个龙下错雨的故事。不过,这个龙多下了十九尺的雨,不过没被杀,是被罚八十杖。
总之,无论是李世民游地府、魏征生人判冥事,还是泾河龙王化身白衣男子,下错雨被罚、以及求人救命之事,早在唐代都有。可以说,西游记里泾河龙王和袁守诚的事儿,涉及人物和故事结构,都是沿袭之前的。
西游作者了解唐代的故事,他把这些故事稍加整理,写入到西游中,再正常不过。鲁迅也说过,吴承恩熟于唐人之事,西游里受唐人小说影响的地方也很多。
吴承恩写唐僧取经,总得有个理由,这些故事符合他的小说设定,所以拿来编辑后放入西游中,这也很容易理解。
这种情况下,你说袁守诚是玉帝秘书,说袁守诚就是玉帝化身,甚至说泾河龙王是棋子,不是扯淡吗?不可能的。说白了,就是一个引子似的故事,这段故事里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是为剧情而打造。
故事有点曲折,再加入一点神魔之事,老百姓爱看,就这么简单。
如果人物多一些,故事复杂一些,就是作者暗示玉帝、如来等人“争权夺势,尔虞我诈,下棋布局”,那老百姓能看懂吗?如果写得简单,一句“唐僧自幼爱佛,所以决意去西天取经”,那也太无聊了。
看三国也罢,水浒也罢,西游也罢,看看人物故事就行了,真想欣赏,不妨看看其起源和演变,欣赏其中的诗词、文化,而不是整天想着“谁是谁棋子”“道家佛家谁占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