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初唐四杰卢照邻:不治之症夺去了他的一切,唯独夺不走他的文采

初唐四杰卢照邻:不治之症夺去了他的一切,唯独夺不走他的文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东南史官 访问量:1860 更新时间:2024/1/14 6:59:50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杀身亡的诗人中有两位代表,一位是以死明志投汨罗殉节的屈原,另一位就是病魔缠身投颍水解脱的卢照邻。明代张燮说:“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升之之甚者。”这里“奇穷”的意思是指厄运,卢照邻先是仕途上飞来横祸,接着出狱后又患上了不治之症。人类和疾病的斗争比历史上任何一场大战都要显得残酷许多,卢照邻努力过,但最终他还是败在了命运的不公上。

求仕之路

一个人的成功,和他背后付出的努力间息息相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卢照邻自幼苦读诗书,为得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建功立业。

可能年幼的卢照邻对这个概念还不清晰,到十岁远赴江南在当代儒宗曹宪门下求学时,这种建功立业的渴望就变得愈加真切。

在学有所成之后卢照邻立即奔赴长安,宰相来济这位伯乐发现了他这匹良骥。没过多长时间,在宰相来济的推荐之下,卢照邻的才名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同时也传到了唐高宗叔叔邓王李元裕的耳中,李元裕以贵宾之礼接待卢照邻,并且请他担任自己府中的典签一职,负责掌管府中文书,李元裕对其是十分器重。

邓王府中的藏书甚是丰厚,在日常工作的闲暇时间,卢照邻如鱼得水般翻阅书籍,受益良多,十年里他一直跟随邓王李元裕在京中任职。

后来卢照邻被调任为益州都尉,三年任期结束后他并没有离去,而是继续留在益州蜀中饮酒作诗,很快麻烦就找上了卢照邻,就因为一首七言律诗《长安古意》。

这首诗在当时的影响不小,如同长久阴霾里一道惊雷,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殿下武三思,他偏偏认为诗里有几句是戳自己的脊梁骨,听着十分刺耳。

一个人要是偷了东西做贼心虚,路上看谁都觉得像是警察,武三思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在他的指使之下卢照邻就被抓进了狱中。

病魔缠身

家人得知其卢照邻被捕的消息后营救无果,他的友人们多方打听之后,才知道是因为《长安古意》得罪了梁王殿下武三思,卢照邻经过家人和朋友的极力营救才得以幸免。

出狱后卢照邻本以为要开始崭新的生活,万万没想到这仅仅是他一生磨难的开始,没多久便查出自己感染上了风疾,现在也是疑难杂症极难治愈,在当时更是不治之症。

为了治病卢照邻也付出了许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拜当时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为师,甚至卢照邻直接与孙思邈住在一起,方便解决这风疾之症。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养病期间卢照邻得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下号啕大哭,之后他的病情急转直下,只能靠着朋友们的些许救济勉强维持生活。

但是病情没有停下脚步,依旧每天都在恶化,一点点侵蚀着卢照邻的身体,直到只剩下一只手能稍微正常的活动时,病情这才没有继续扩张恶化。

他在《五悲·悲穷通》中这么形容自己的样子:“形枯槁以崎,足聊蜷以厘……四支萎堕,五官缺……毛落须秃……”

全文了无生气,其中透露出的那股绝望气息,令人不忍再读。卢照邻因此便在具茨山下买好了田地,挖好了墓室,平时就睡在墓中。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内,他创作了许多诗文被文人们为之推崇,而《五悲》也是在这期间所成。或许是他忍受不了病情的折磨,又或许是对亲属朋友为他操劳的愧疚,最终卢照邻选择投颍水自尽,时年四十岁。

诗中有病

在卢照邻如今现存的诗作当中,以感染风疾为界,患病前后很明显的分为两种风格:患病前他胸怀大志,意图建功立业,诗风高昂奔放;患病后壮志未酬,风格逐渐变得凄凉而悲惨。

在卢照邻的前期创作当中以诗为主,而且大多都是一些赞美诗,像是应酬一样并无多少文学价值,但也有部分例如《战城南》、《紫骝马》等边塞诗比较出众。

这些边塞诗全是卢照邻出使塞外之时,在亲眼所见后心有所感,由此便写出了诸多充满刚健之气的诗作。这些边塞诗中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除了代表卢照邻的前期创作之外,同时也代表了他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壮志。

自从染上风疾之后,卢照邻的仕途之路可以说是彻底被病魔摧毁,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一朝被毁,因此他的后期创作多以泄“愤”为主。

他不想当一位隐者,但是宿命使然没有办法,诗中除了带着一股浓浓的哲学风采外,表现力度也变得更为强劲,这时卢照邻的诗文才算是真正的登堂入室。

在《失群雁》中他是因折翼而失群的孤雁,向往着雁群里那些哪怕是担任县官的大雁,可见他一直都放不下之前追求的仕途人生。

《行路难》里将世事无常的那股伤悲,进行淋漓尽致的抒写和渲染,自比繁荣之后枯死的木头,让人感到无比的萧条之意,“一朝零落无人问”令人哀怜。

作为初唐四杰之中最为凄惨的卢照邻,后半生一半时间乞药求医,一半时间躺着等死,即使过着这样悲戚的生活,他也躺在墓室之中用唯一能动的一只手,写下了许多诗作流传后世。卢照邻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对于如今能读到他作品的我们是幸运的。

参考文献:

《卢照邻病变与文变》

《诗中有病卢照邻》

《卢照邻生平若干问题考辨》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标签: 卢照邻

更多文章

  • 卢照邻病魔缠身,但他的《长安古意》,配得上“不废江河万古流”

    历史人物编辑:哼哼唧唧爱上生活标签: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这是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开篇第一句。当然,说起卢照邻,便不得不想起唐朝时期的繁华鼎盛。作为唐朝的诗人,在唐朝那个人才辈出,并且不缺文人墨客的时代,卢照邻能够从中脱颖而出,被后人所记,那可以说是其才华也一定是十分出众的。当然,说起唐朝,李白和杜甫都是象征着唐朝的两

  • 颜杲卿割掉舌头依旧骂声不止颜真卿二话不说就往火坑里跳

    历史人物编辑:食美味小笔记标签:颜杲卿

    说到书法家颜真卿,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字体至今仍有众多书法爱好者临摹。颜杲卿是颜真卿的堂兄,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可是在唐宋时朝,他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堂弟颜真卿。文天祥说的“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就提到了颜杲卿著名的舌头。先说说“张睢阳齿”,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战将张巡被叛将尹子奇抓获,尹

  • 势均力敌的比赛!王马和罗伦互捶,空中翻转还能还手,秀就完了

    历史人物编辑:青春事情标签:罗伦

    上一话中,罗伦与王马在用“先之先”互殴,王马因为轻敌被打两次,所以开局算罗伦先取得些许优势。#拳愿奥米伽#但王马毕竟是主角之一,不可能总是处于挨打地位,所以这一话主要刻画了他这两年来的改变,实话说,进步挺大的,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王马拒绝当赘婿被惠利央痛骂拳愿大赛结束后,王马彼时已经心脏爆裂而亡,不

  • 拳愿奥米伽:王马被压制再展二虎流绝技,罗伦形势不利

    历史人物编辑:空留琵琶曲标签:罗伦

    经过六话铺垫,最终战进入高x阶段,王马之前用吴一族技术没有占据上风,之后一改风格,用二虎流重创了罗伦。#拳愿奥米伽#而罗伦也算初次见识到了王马身怀多样绝技,所以他也开始认真(罗伦一开始就很认真,只不过这次比以往更认真,毕竟吃了次亏)。罗伦的出身前面有过一番简单的介绍,他的来历也逐渐浮出水面,曾经和黑

  • 有人能画鱼入池,你相信吗?唐朝李思训画的鱼就真跑水池里了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李思训

    10年前春晚魔术画鱼变入水中,曾骗过了亿万人的眼睛。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古代还真有一个画鱼入池的故事呢!唐朝的时候,有位李唐宗室。官拜武卫大将军,姓李,叫李思训,字建睍。唐玄宗开元初年,拜右羽林卫大将军,封彭国公。后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别看李思训是个大将军,人家可还是一位大画家呢!最擅长的就是画鱼。有

  • 唐朝诗人李端:“曲有误,周郎顾”是女子表达爱慕的一种方式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李端

    作者:赵心放古代美女使用啥方式?让中意的男子频频回头顾盼,让其知晓她的情谊。这种方式在三国时代首创,数百年后在江湖重现。本文专门聊聊这趣事。(一)吴国周瑜是个男神早年孙策之父孙坚起兵讨伐董卓,将家迁到了舒县(今安徽庐江)。家居舒县的周瑜与孙策同岁,两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周瑜把路南的一座大宅让给

  • 李益中 x 华润 · 书院画卷

    历史人物编辑:刘伟红标签:李益

    文翁学宫,锦江书院,芙蓉书院……诉说着巴蜀书院文化的兴盛和延续△ 成都学府旧照华润锦官云玺,位于成都青羊区,周边教育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感受天府文化蜀风雅韵的佳地。项目从建筑、景观、室内整体以“书院场所精神”为设计主旨,呈现其“悠悠学府”,文脉传承的延续。东方学府ORIENTAL UNIV

  • 如果四镇节度使王忠嗣没有死,安禄山和史思明还敢造反吗?

    历史人物编辑:慢步史书标签:王忠嗣

    王忠嗣可以说是玄宗一朝战功最强悍的名将,曾一人统摄四镇,担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统兵达到267700人,占大唐帝国边境兵力(总495000人)的一半以上。而安禄山曾任三镇(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统兵达到183900人。如果王忠嗣在749年没有死,即便河东节度使的位子让安禄山求了去,

  • 为什么说王忠嗣不死,安禄山不敢造反?其实反了也没用!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王忠嗣

    如果王忠嗣不死的话,安禄山敢不敢造反,这事不好说。但是那场安史之乱,情况绝对不会那么严重。就算安禄山真的起兵了,恐怕也很难攻破潼关,连洛阳都未必能拿得下来。王忠嗣这个人,一向被后世称之为‘盛唐第一猛将’。同时代的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等人,在他活着的时候,统统都是他的小弟。王忠嗣他爹,也是一位唐朝猛

  • 中国古代史(隋唐)(四十三:李白入宫、王忠嗣被贬)

    历史人物编辑:小思思音节库标签:王忠嗣

    公元742年李白入宫:盛世标本公元742年,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奉诏入宫,第二年即被召入翰林院,封为翰林待诏。这一职务是玄宗专为草拟一些机密诏书和制度而创设的部门。由此,李白成为玄宗身边红极一时的御用文人,也是开元盛世时期最接近权力中心的文人代表。那么,李白是如何被召入宫的?其实,七八年前李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