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仙芝、黄巢起义称号上的“均平”,就是农民革命愿望的反映

王仙芝、黄巢起义称号上的“均平”,就是农民革命愿望的反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阿庆文史阁 访问量:4805 更新时间:2024/1/18 8:40:10

引言

在地主阶级内部,由于政治与经济的原因而导致财产与权力再分配的变化,也有一个比前代更形严重的“贫富”问题。有的地主,因为做官,发财致富,广置田产;有的地主,家业传至不再做官的子孙,很快就衰落破败。

土地占有上的“贫富悬绝”,必不可免地会产生贫富在赋役负担上的严重“不均”。建中时期实行的两税法,本是要“以见居为簿”,“以贫富为差”,在民户间据产“均征”。但实际上封建政府既难作到地区之间均征,更难作到贫富之间均等。富户千方百计逃赋免役,沉重的负担大都落在贫户身上。倾家荡产的农民被迫流亡,官吏们又把已逃亡的赋役加在未逃亡的农民身上,结果是“一室已空,四邻继尽”。

衡州刺史吕温在元和六年奏报:当州二十年不定户等,长期是“存亡孰察,贫富不均”,承担差科的只有八千余户,后来检括出一万六千多漏税户。元和十四年唐政府在敕文中承认:“比来州县多不定户,贫富变易,遂成不均”。官僚、豪强掠夺农民土地而不负担赋税,是造成这种“不均”的重要的经济根源。有的是“权豪贱市田屋,牟厚利,而窭户仍输赋”。有的是“豪富兼并,广占阡陌,十分田地,才税二三”。

宣宗时的制书特别提到这个严重问题:“青苗两税,本系田土,地既属人,税合随去。从前敕令,累有申明。豪富之家,尚不恭守,皆是承其急切,私勒契书”。在西北地区出土的唐代土地买卖、抵押契书上,常常有“官有正法,民从私约”的话,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在契书上,同意土地卖出后自己继续承担赋役。但是,唐政府的腐败,各地藩镇、地方官府与地主豪强、富商大贾的相互勾结,掠夺农民,则是加深这种“不均”,造成广大农民无以为生的政治根源。

王仙芝黄巢起义时,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一方面是“全免差科多是豪富之家”,一方面是破产农民“或卖柴佣力以纳税”,或“生生举债,至有卖男女以充纳官”。此外,在地主阶级内部,由于政治与经济的原因而导致财产与权力再分配的变化,也有一个比前代更形严重的“贫富”问题。有的地主,因为做官,发财致富,广置田产;有的地主,家业传至不再做官的子孙,很快就衰落破败。土地转移的速度非常快,或是受权豪侵夺,大鱼吃小鱼;或是后代子弟挥霍奢侈,日益落拓。

但是,这些家业衰微、没有免税特权的地主,官府还要照例向他们征税,这自然要引起他们对当权者的不满。有的地主文士就是为这些人向唐王朝叫喊“不均之甚”的:“昔尝有人有良田千亩,柔桑千本,居室百堵,牛羊千蹄,奴婢千指,其税不下七万钱矣。然而不下三四年,桑田为墟,居室崩坏,羊犬奴婢,十不余一;而公家之税,曾不稍蠲,督责鞭答,死亡而后已。······取彼逋责,均其所存,展转奔逃,又升户口,是以赋益重而人益贫,不均之甚一也。”

如果说土地占有的不均和地主的地租剥削主要在贫苦农民中引起对地主阶级的憎恨,那么赋役的不均就不只在广大农民中,也会在部分下层地主、商贩、手工业者、游民及少数政治失意的地主文人中激起愤懑。征收赋税、差发徭役必须均平,不得法外苛索,这是封建政府法令规定的。首先破坏法令,使上述各类人普遍遭受其害的,却正是唐王朝及其各级地方官吏。因此,在晚唐社会中,人们对官府残酷暴虐行径的遣责,往往超过对豪富兼并土地的批评。这就常常把产生贫富不均的社会根源模糊起来,认为一切都是官府贪赃枉法、赋敛不平造成的。

晚唐的许多诗、文,充分说明了这点。刘允章的《直谏书》所说的国有“九破”,民有“八苦”、“五去”,就是这样认识的,他代表了那些稍有识见、不满时政的部分官员的看法。皮日休等同情人民苦难的诗人,甚至认为“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他在诗中说:“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仇视黄巢起义的和尚贯休,也在诗中把酷吏的贪残看做是致乱的原因:“无人与奏吾皇去,致乱唯因酷吏来。刳剥生灵为事业,巧通豪谮作梯媒”。

由此可见,消除官吏的贪污不法,实行均等的赋敛,成为社会上最普遍也最强烈的要求和愿望。唐后期封建统治者对于贫富不均也不是没有反应。和唐前期相比,封建政府倒是更多地注意解决赋役繁重和“不均”的问题。其措施大致有:重划户等,使赋役“均平”。如贞元、元和年间多次规定三年一定户等,按等纳税;大中年间规定各县据人贫富及役轻重作差科簿,据簿差科;会昌年间规定罢职寄住别州的官吏不得称“衣冠户”,要同百姓一样差科色役。

免除欠税和当年的部分赋税。禁止两税以外的科索。允许免除逃户的赋税,不由现存民户分摊。但这些措施,往往是一纸空文。由于封建政府赋税征收总额是有增无已,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日益成风,封建统治者的均税、减税就很少有什么实效,农民们是“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倒是权们往往从这些所谓的“均平”措施中获得利益,“忽逢恩贷,全免征徭”。特别是众多的佃食客户,更得不到什么好处,“或减除其税,则富者以户独免,而贫者以受役,卒输其(租)二三与半焉。”

只有少数为政清明的地方官吏在均税上有点成效。如德宗时的曲环在陈、许地区“政令宽简,赋役均平”,齐抗在苏州解决了“强家大猾”漏税、“户版不均”的问题,浙西的地方官崔郾曾“料民等第,籍地沃瘠,均其征赋,一其徭役”。元和年间的吕温,对衡州二十余年不定户等而出现的“贫富不均”,“设法团定,检获隐户数约万余”。其他如顾少连在京畿,李翱在庐州,李方玄在池州,李则在定远县,都有类似的作为。

最有名的则是元稹在同州的“均田”,“令百姓自通手实状”,报告田亩数,然后在七县内“作分抽税,自此贫富强弱,一切均平”。但是,这类个别的在封建法令范围内实行的有限的“均平”赋役办法,也常常在封建统治者内部引起尖锐的矛盾,遭到官僚贵族地主们的激烈反对。太和九年,庾威的“均税”事件就是一个典型。

当时的尚书都省是这样评论他的“均税”法的:“庾威均税之法,情实扰人。顾其施为,必有工拙。工者何也?富者业广以资自庇,产多税薄,归于赢弱。威能尽简,并包者加籍取均,困穷者蠲减取济。税既顿异,法亦稍严,事归平一,人无冤诉。此所以威之工也。其拙何也?五县土广人奸,征簿书即隐居多,简苗即惊扰为虑,散乱村野······”。经过一番争论,庾威复官了,但其“均税”法却停止施行了。这就是个别地方官吏所搞的有限的“均平”赋役改革的命运。

唐末起义领袖的“均平”称号,就是在上述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唐后期社会上的贫富问题,主要是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以租佃制为主要形式的封建土地占有制度发展的结果。但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维护这种剥削制度的是极其腐朽黑暗的唐王朝和各地的藩镇割据势力。他们对农民的残酷政治压迫和赋役剥削,造成了广大农民的贫困、破产和死亡。因此,农民要反对贫富不均,就不得不首先反对保护这种不均、扩大这种不均的封建王朝及其赋役制度。

结语

起义领袖称号上的“均平”,就是农民这种革命愿望的反映。它的主要内容是反对贪官污吏,反对繁重的赋役剥削,实行赋役负担“均平”。因此,它与起义农民的斗争纲领是一致的,也符合那个时代人们对社会矛盾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再考虑到起义领袖们及其领导骨干,有不少是出身私盐贩、非农民的社会下层人民、失意的“不逞之士”,考虑到王仙芝、黄巢个人有天命思想和夺取唐朝天下自立为王的封建思想,那么他们提出这种内容的“均平”称号,就是十分自然的,符合当时的社会思想。

标签: 王仙芝

更多文章

  • 王仙芝乃靖安王义父,保他夺嫡失败不死,徐骁为情义选择袖手旁观

    历史人物编辑:安安哥在深圳标签:王仙芝

    世人只知王仙芝割据武帝城,一心只为武道。一些朝廷上榜的穷凶极恶之徒,只要躲进武帝城,离阳的手就伸不进来了。离阳也确实奈何不了王仙芝,只能捏着鼻子承认这个法外之地。但世人不知王仙芝和离阳先帝是有过交集的…王仙芝战胜李淳罡归来后,举兵造反失败的岳父以死谢罪,但东越皇帝犹不解气欲屠城。王仙芝背着岳父尸体以

  • 《雪中悍刀行》李淳罡和王仙芝为什么突然不打了?

    历史人物编辑:莘夏生活说标签:王仙芝

    李淳罡和王仙芝这一战,不知道多少人观看,也不知道多少人盯着,想要看个结果,谁知两个人刚摆好了姿势,就不打了,让人感觉很疑惑,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李淳罡要和王仙芝打呢?李淳罡在龙虎山,因为徐凤年的点拨,一下子就开窍了。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认为自己好笨哟。因为想不通,他在听朝亭一呆就呆了20多年,很多人

  • 王仙芝:两次向唐朝请求投降,后战死黄梅县

    历史人物编辑:袁恩慈标签:王仙芝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扑灭,但唐朝借助“藩镇打藩镇”之平叛方针,让节度使权力大为膨胀。安史之乱后,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相互攻伐,中原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得益于张巡坚守睢阳城,江南地区免受战火破坏,成为唐朝中后期主要财政来源地,是支撑唐朝政权延续的经济基础。相对平静的

  • 《雪中悍刀行》王仙芝为什么离不开武帝城呢?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王仙芝

    王仙芝,基于武帝城而言,可不就是土皇帝吗?在《雪中悍刀行》这个高武的世界之中,自称天下之二的高手,朝廷也没必要得罪啊!管他王仙芝,想不想要武帝城?只要王仙芝在武帝城一天,那武帝城就是他的。即使不要,离阳皇室也会给的。用一座城池来向王仙芝示好,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别人想要这个机会都没有啊!徐凤年

  • 王仙芝是谁?他是怎么起义的?起义结果又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王仙芝

    王仙芝(?~878),唐末农民战争领袖,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原以贩卖私盐为业。僖宗乾符二年(875)初,因连年饥凶,仙芝与尚让、尚让兄尚君长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聚众起义,自号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传檄诸道,指斥唐朝“(官)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标明平均旗号的

  • 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浅析王仙芝起义失败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王仙芝

    大唐自安史之乱以后,就已经逐渐的走下坡路,由于朝廷对地方的统治权不断的被削弱,造成了地方藩镇割据,而朝廷上宦官和大臣之间不断争权夺利,架空皇权,虽然历代帝王都希望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但是却始终无法完成。统治阶级之间矛盾逐渐的转化到民间,造成自唐末以来,农民起义不断,话说回来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

  • 和黄巢一起起义反唐的王仙芝,为什么会中途变节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王仙芝

    大唐王朝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十一月,一封加急的文书传到了天子唐僖宗李儇的手中——王仙芝等人公开造反,率领着手下的“草军”,横扫河南、山东,如入无人之境。这一消息就像一记闷棍敲在了沉迷于玩乐之中的唐僖宗头上,也敲在了摇摇欲坠的大唐王朝的身上。那么这位王仙芝是何许人也?01王仙芝,濮州人,在生活的重

  • 雪中悍刀行:姜泥与王仙芝一战,令王仙芝感到后生可畏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王仙芝

    王仙芝坐镇武帝城多年从不出城,后面出城杀徐凤年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跟离阳先帝有誓约,无论赵横是否夺嫡成功都要保靖安王这一脉富贵荣华;二是想要去会会真武大帝转世的徐凤年;三是收到了一封密旨,这是主要的三个原因在王仙芝出城的路上,遇到了拦路的姜泥,姜泥的目的是为了阻拦王仙芝前去对徐凤年下手而姜泥的出现,也是

  • 黄巢与王仙芝分道扬镳后多次请降,为何唐朝的朝廷拒绝黄巢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王仙芝

    看过唐朝史书的人们都知道一句话“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这是北宋大儒宋祁在编撰《新唐书》时对唐朝亡国的总结。因此很多人对唐朝灭亡的认知都是从黄巢起义开始的,认为这场战争破坏了唐朝的根基,才有了灭国之祸。但很少有人知道,唐军当时有很多次灭亡黄巢义军的机会,而黄巢在连连战败后也多次向朝廷请降。可是无论

  • 《雪中悍刀行》李淳罡与王仙芝对战,为什么王仙芝提议去海上?

    历史人物编辑:小科技的舞台标签:王仙芝

    对于李淳罡来说,这一次来到武帝城与王仙芝一战,输赢是无所谓的,只是因为他刚升为了陆地神仙,没有碰上对手,想要试试身手罢了。可是王仙芝却不这么想,曾经李淳罡放过了他一次,如今他准备回报他一次。从李淳罡刚上来时,王仙芝就看出了李淳罡的深浅。王仙芝已经在天象境界一甲子了,也就是60年光阴,这多么年,每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