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黄巢与王仙芝分道扬镳后多次请降,为何唐朝的朝廷拒绝黄巢投降?

黄巢与王仙芝分道扬镳后多次请降,为何唐朝的朝廷拒绝黄巢投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彤彤爱读书 访问量:124 更新时间:2024/1/24 19:30:22

看过唐朝史书的人们都知道一句话“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这是北宋大儒宋祁在编撰《新唐书》时对唐朝亡国的总结。因此很多人对唐朝灭亡的认知都是从黄巢起义开始的,认为这场战争破坏了唐朝的根基,才有了灭国之祸。但很少有人知道,唐军当时有很多次灭亡黄巢义军的机会,而黄巢在连连战败后也多次向朝廷请降。可是无论在朝廷方面,还是围剿黄巢的各路大军,都拒绝黄巢投降,这才迫使黄巢拼死一战,最终酿成了大祸。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使得朝廷和军队都一致的不接受黄巢投降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黄巢起义中一段重要的史实来寻找原因。黄巢起义在史书上称之为黄巢王仙芝起义,这个起义是由王仙芝发起的,黄巢是在王仙芝的招揽下加入的。在起义初期唐军非常强大,黄巢和王仙芝败多胜少。虽然他们席卷了十余个州县,但仍无力与唐军正面对抗,只能打打游击。由于是流动作战,义军裹挟了大量的百姓,迅速发展到三十万人,对唐朝形成了一定的威胁。为此唐朝派出宰相王铎出任招讨使,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组织围剿黄巢王仙芝大军,打算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平定叛乱。

然而这次平乱的效果并不好,唐朝多路大军出击,但义军却是各种游击战,缠斗了半年多也没有取得有效战果,反而虚费粮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讲过,主要是参与围剿的唐军各藩镇养寇自重。以淄青节度使宋威为代表的大部分藩镇军在围剿义军时并不出死力,以打赢了义军占领地盘为要务,并不赶尽杀绝。他们甚至借着义军的流窜,以围剿叛军为名而劫掠州县,百姓深受兵灾之苦。在这种情况下唐军打得拖拖拉拉,反而给了义军极大的生存空间,所以黄巢和王仙芝不但没有被剿灭,反而有作大的趋势。

朝廷方面见围剿收效甚微,于是开始了招抚结合的手段。王仙芝在势力膨胀后也得到满足,打算借着这个机会转正,成为一方藩镇。实际上这种操作是自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军的常规套路,不少地方藩镇都是如此形成的。在王铎的推动下,唐僖宗李儇下诏任命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这让王仙芝非常动心。王仙芝想要招安的心思与黄巢产生了矛盾,两人甚至在军前会议中大打出手。内讧之后义军一分为三,王仙芝向北进入齐鲁,尚君长入中原陈蔡,黄巢则向南攻击。分兵之后义军势力大减,三部分的态势也每况愈下。

在这种情况下,义军节节败退。先是尚君长向唐军投降后,被宋威所杀。然后是宋威和曾元裕联手击败了王仙芝主力,王仙芝死于乱军之中。后来残余的义军又再次在亳州与黄巢所部汇合,重新推举黄巢为首领,号称“冲天大将军”,并设官分职,驱河南、山南之民十余万劫掠淮南,建元王霸。朝廷见黄巢有复起之势,又任曾元裕为招讨使,张自勉为副使,率领各方藩镇军围剿黄巢。面对唐军的四面围攻,黄巢打得非常艰苦,一败再败,丢失了大量的地盘,人员损失也很惨重。在这种情况下黄巢不得不向朝廷请降,而朝廷内部却意见不一。

面对黄巢的主动寻求招安,按理说朝廷方面应该积极接纳的。以安史之乱的经验,积极接纳黄巢,将其作为藩镇安置,这场战争就能平息了。黄巢及其所部成为藩镇后,因为衣食无忧,又有自己地盘和权势也就没了造反的动力。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黄巢会陷入与周边藩镇的抢地盘运动中,而不会威胁到唐朝的统治。然而朝廷很意外的没有按这个套路走,居然不接受黄巢投降,藩镇军也是这个态度。藩镇军不接受可以理解,他们毕竟要养寇自重嘛。没有了黄巢的义军,他们从哪里找抢地盘和劫掠百姓的理由呢?

从史书来看,实际上当时的朝廷方面对于是否接受黄巢投降,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意见。一方面是以宋威为首的地方藩镇,他们是不愿意黄巢投降的,但他们做不了主。另一方面是朝廷派出的招讨使军队,以宰相王铎、招讨使曾元裕、监军杨复光为首,他们是积极推动招安的。实际上当时出任浙东观察使的崔璆也上书支持招安黄巢,并授予其节制广州的权力。最反对招安黄巢的,是以宰相卢携和荆南节度使高骈等为代表的一批朝廷直辖藩镇。他们坚持要将黄巢军队一网打尽,彻底铲除义军发动叛乱的根基。

从表面上看,卢携等人的做法似乎才最符合唐朝的利益,实际上这帮人包藏祸心。以当时唐朝的国力和藩镇割据的态势,中央军队是根本不可能单独平定叛乱叛乱的。既然无力完成平叛,他们又为何唱着这个高调呢?实际上自从卢携当了宰相后,便与唐僖宗李儇的宠臣,神策军中尉田令孜勾结,开始实现独霸朝政的野心。为了实现在军权方面的控制,卢携与荆南节度使高骈相勾结,借着围剿黄巢起义的战机,拉拢地方藩镇军队,实现政治图谋。他的这些操作引起了朝廷很多官员的反对,尤其是宰相王铎和郑畋

最初主导围剿黄巢起义的就是宰相王铎,出任过招讨使的宋威、曾元裕等人都是他任命和提拔的。他主持平叛的时间很长,但战果差强人意。虽然唐军剿灭了尚君长和王仙芝两部,却没有彻底覆灭黄巢,这让很多人不满。卢携便趁着这个机会通过田令孜向李儇进言,推荐高骈出任招讨使,纵览平叛事宜。高骈也是唐朝名将,在加入围剿黄巢的义军之前,在各地平叛的战绩很辉煌。他出自名门渤海高氏,父亲为高承明官至神策军候,家族世代为神策军将领。所以高骈在右神策军入仕,官至右神策军都虞候,算是根正苗红的中央禁军出身。

后来高骈外派出任各地的藩镇节度使,这些藩镇都是唐朝朝廷直接管辖的。他在平定西北党项族叛乱、西南南诏国入侵、镇守安南、治理蜀中都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卢携认为高骈出身中央禁军,而田令孜正好是中央禁军的最高统帅,所以高骈是值得信任的将领。而且他在各地军功和政绩都很显著,还出任过天平军节度使,所以对剿灭黄巢很有帮助。当时跟着黄巢和王仙芝发动起义的大多是天平军的百姓,所以被认为高骈做招讨使有利于平叛。唐僖宗李儇是个没注意的昏君,全靠田令孜扶持上台,所以就听了田令孜和卢携的话。

卢携推荐高骈做招讨使围剿黄巢,实际上是想通过独霸军功来调整地方军权部署,以达到自己权倾朝野的目的。高骈到任初期打得非常不错,黄巢军队被打得濒临崩溃,多次投降都不被准许,几乎被逼上了绝路。当他组织的军队将黄巢主力包围之后,便开始玩花样了。他将自己的军队安排在能够抢功的地方,反对派的安排在吃苦的地方,使得军队矛盾极大。于是一开战,很多藩镇军受不了了,纷纷撤退自保。黄巢抓住这个战机,突然发动逆袭,高骈的军队被打得丢盔弃甲,就连之前屡次击败黄巢的大将张璘也死于乱军之中。

高骈失败后只能组织军队自保,坐守扬州保存实力。而黄巢则成趁机越过了长江,跳出了唐军的包围圈,此去一日千里,势力也迅速膨胀。半年后黄巢卷土重来,一举贡献长安,迫使唐僖宗李儇出逃成都,整个唐朝的平叛局势顿时陷入了糜烂。由于高骈在前线的失败,也使得卢携内外勾结的阴谋破产,也成为了唐军战败的罪魁祸首,被降职改任太子宾客以分司东都。卢携在被罢相的当晚服毒自杀,黄巢攻入长安后又被磔尸于街市,一代权奸野心家就此身败名裂。卢携虽然死了,但是他造成的恶果绵延整个唐朝,为唐朝灭亡埋下大患。

从上述的历史史实可以看出,让黄巢义军从衰败中坐大,完全是唐朝内部纷争的结果。一方面是各地藩镇军拥兵自重,养寇自肥,借着兵乱互相吞并地盘,坐视黄巢的势力膨胀。另一方面是卢携在朝廷中与宦官田令孜勾结,并外联高骈等藩镇统帅,意图借助乱世独霸朝权。在这样的权力斗争之中,黄巢成了各方面利用的棋子。他们既不能剿灭黄巢义军,又不能招降黄巢义军。他们需要的是让兵乱持续下去,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而黄巢则正好趁机左右逢源,扩大自己的势力,最终成为了灭国的大患。

标签: 王仙芝

更多文章

  • 《雪中悍刀行》李淳罡与王仙芝对战,为什么王仙芝提议去海上?

    历史人物编辑:小科技的舞台标签:王仙芝

    对于李淳罡来说,这一次来到武帝城与王仙芝一战,输赢是无所谓的,只是因为他刚升为了陆地神仙,没有碰上对手,想要试试身手罢了。可是王仙芝却不这么想,曾经李淳罡放过了他一次,如今他准备回报他一次。从李淳罡刚上来时,王仙芝就看出了李淳罡的深浅。王仙芝已经在天象境界一甲子了,也就是60年光阴,这多么年,每年都

  • 《雪中悍刀行》徐凤年为何要杀王仙芝,王仙芝也不是他的仇人啊!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漫过今生标签:王仙芝

    《雪中悍刀行》结局的时候,徐凤年向王仙芝发起战帖,说自己练个几年会回来找他,我当时在想,可能就是徐凤年想帮李淳罡、老黄争一口气吧。但后面的剧情是徐凤年要杀王仙芝,如果只是武力比拼,用不着下杀手吧,徐凤年的目标一直都是为母亲吴素报仇啊,为何要对王仙芝有仇恨呢?王仙芝明确说了自己没有参与杀吴素,他还好心

  • 唐僖宗身后的权宦-田令孜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田令孜

    似乎从唐玄宗开始,每一个皇帝身边都有一个宦官,这不仅和皇帝的性格有关,也和唐朝的制度有关。皇帝们还是皇子的时候不能随意结交大臣,皇帝对他们的限制又比较多,导致他们能够信任,利用的人就很少,但是宦官这个群体天然服务于皇家,所以就导致每一个皇子身边都有几个贴身的宦官,他们服从于皇子,拥有一定的权力,而当

  • 庞勋起义进入崭新阶段,最终是什么导致了庞勋起义的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庞勋

    引言庞勋讲的所谓“遵王侍中故事”,不就是要像当年的王智兴据有徐州吗?因此,他也曾多次上表求节钺。头一次找温庭皓起草求节钺表。温是被俘的原崔彦曾团练判官。这个劝其主子血腥屠杀起义军的反动军官当然不干。庞勋就叫自己的谋士周重草表,派人送到长安。公元八六八年十一月,唐王朝派宦官康道伟持皇帝敕书前来“抚慰”

  • 庞勋起义为何最终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刘丽说历史标签:庞勋

    封建王朝末期,经常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因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质最终失败,不过一些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通常会对朝代的更迭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纵使如唐朝一般强盛的朝代,也会被农民起义影响。中国古代的农民阶级是一个以吃苦耐劳闻名的人群,他们能够忍受许多苛政,对统治阶级名目繁多的剥削

  • 荣国夫人一死,贺兰敏之就被武则天流放了,对于他的罪名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荣国夫人

    贺兰敏之,武则天姐姐的儿子。武则天父亲有嫡妻为了生的两个儿子,还有荣国夫人为他生的武则天三姐妹。在那个时代,嫡子怎么会尊敬小妾?于是在武则天父亲死后,武则天的两个哥哥自然也就对武则天的亲身母亲更加的不尊敬了。也正是因为这,武则天大权在握的时候,就把自己这两个哥哥都给流放了,包括他们的家人。而且当时才

  • 吐蕃攻陷长安不是程元振的锅,他是在替谁受过?

    历史人物编辑:妍妍旅行记标签:程元振

    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唐朝军事力量陷入低谷,这使得唐朝的两京多次被攻陷。其中长安城第二次被攻陷发生在唐代宗李豫执政之初,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对于这次长安陷落的原因,史书上认为是宦官首领程元振把持朝政,压下了吐蕃军队入侵的声音,才使得李豫在仓促之间无法应对,只能弃城而逃。也有

  • 来瑱之死怨不得程元振,是拥兵自重而惹杀身之祸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程元振

    从唐玄宗时代开始,唐朝逐渐出现宦官专权,这最终成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唐玄宗之后的唐朝朝廷,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强权宦官,也有不少朝廷大臣受到宦官专权的迫害,其罪恶是罄竹难书。唐代宗李豫时代最著名的专权宦官是程元振,他通过拥立李豫上台,帮助李豫除掉把持朝政的李辅国,成为了宦官集团的首领,倍

  • “别人家的孩子”段成式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段成式

    段成式,字柯古、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于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是唐代四朝郭相段文昌之子。说一说“别人家的孩子”,历史是明白的,账可以这么算:青年时期的段成式,英俊潇酒、彬彬有礼,活泼好动。尤其是他年轻时曾随父亲段文昌(曾两任西川节度使和四朝宰相等要职)转徙各地,了解各地风土

  • 张火丁有时间编排梅派戏《霸王别姬》不如去复排程派戏《聂隐娘》

    历史人物编辑:涵妈家的早餐标签:聂隐娘

    当今时代,最有影响的京剧程派名家张火丁,在她盛年时期,在没有全面继承程砚秋大师绝大部分剧目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几十年心愿,凭着一伙人对她的推捧,认为她凭借“程腔张韵”,完全可以“立派封家”!这些著名的专家学者,有从没有登过台的戏曲理论家傅谨先生,也有时不时就会组织戏曲晚会演出的著名主持人白燕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