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古代诗人之所以要写诗词,无非就是想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于身世以及周遭环境的愤懑。所以就有那么多诗人、词人涌现出来。其实那些会写诗词的人,他们往往就是一些曾经在皇宫之中呆过或者是一些在仕途上不大顺畅的官员写的。正所谓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只是通过笔墨来书法自己不满的情绪。
而在古代那种尔虞我诈的官场氛围之下,谁人要是没有一点圆滑。那么他就很难在官场上立足,就会遭到别人的白眼和排斥。如果性格耿直的人,那么他一辈子也就很难得到升迁了。除非他们是遇到了开明的政治环境和圣明的君主,这样他们才能有翻身的机会。
今天呢,小编就给大家说说我们小学课本上读过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而这首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诗语言简洁凝练,却把一个母亲对于子女的关爱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读了之后,不免要孝心翻涌而出。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说来也是凄苦。
孟郊出生于一个小吏家庭,因此他的家庭十分清贫。而孟郊从小就性格孤僻,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更是隐居在河南嵩山一带。而到了孟郊到了30岁到40岁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目睹过当时的藩镇之变。他看在内心里,由是感慨万分吗,难以言表。
后来他又下到江南一带,总是行踪不定的游玩于山水之间。平时除了喝点小酒,和写些对现世不满的诗歌之外,并没有其他什么事情可做。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等孟郊41岁的时候,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所以就前往京城赶考。不料第二年结果出来后,却被宣告落榜了。
不过在这次考场上孟郊结识别了韩愈,虽然孟郊比韩愈长17岁。文笔上也不分高低,而孟郊正是因为得到韩愈的推崇,所以才能名声远播,成为一代名流诗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孟郊参加进士考试,便再次落选。直到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孟郊46岁之际。
按照母亲的吩咐参加第3次进士考试,而这一次他终于考上了进士。此后,他就回家把这消息告诉给了母亲。等到他50岁的时候,他就去溧阳赴任县尉。这时,这时他穷困潦倒的生涯才算有了一点眉目,所以他就把自己的母亲给接到溧阳居住。
而他的母亲看着自己的儿子不容易,所以好事老样子给其破旧的衣裳缝缝补补。而对于孟郊来说,自己才学满腹,却才得了个县尉的官。所以才对此表示很不满意,看透了炎凉的事态。而等他静下心来,看到自己的母亲还是对自己好。还会一针一线的帮自己补衣服,他这才感到只有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才有真情。
加上他漂泊这么多年,不禁往事历历在目,因此难免诗意大发。就写下了《游子吟》这首诗,很快就传唱,成了一时的佳话。可是孟郊自从当上了县尉之后,对这个岗位很是不满。都不怎么上心,平日里不是出去游山玩水,就是喝酒解愁,总是把县务给废弛了。
而县令无奈,只好请示上级,请人来帮他做县尉的事务,并把他的薪水减半给他。从此孟郊就这样穷困潦倒着,最后还凄凉去世。这是时代的不幸,是当时才子的悲哀,才有了孟郊有才却不能成为一个好官。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和本人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