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首诗,相信三岁小孩都会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年轻的小伙儿即将出远门,不知道啥时候回家,老母亲担心儿子在外受苦受冻,将那衣服的针线缝得密不透风。
啊!这令人感动的母爱!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不是年轻小伙了,而是五十岁的中年大叔;这首诗也不是作者离家时候写的,而是结束漂泊生活时写的。
老孟的这一生,也是穷困而悲苦的一生,早年丧父、中年丧子、老年丧母……
(一)
公元751年,老孟出生于浙江湖州,他老爸当时在昆山当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吧。
按理说这出身虽然不算富贵,但相比普通百姓,混口饭吃总是没问题的吧,但老孟父亲不知道是不是像海瑞那样,啥都不拿不贪,家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此外,老孟父亲估计不太懂怎么教育孩子,所以老孟从小性子就很孤僻,不爱出门,也不喜欢交朋友,用现在的话来说,老孟有可能患有自闭症。
老孟早年丧父亲,又是家中老大,按理说应该早早承担起家庭责任,但他并没有。
人到成年,当身边所有人都在找工作、评职称时,老孟却一头扎进了河南嵩山,归隐修行去了,至于什么原因,谁也不清楚,可能是老孟觉得自己的性格比较适合做陶渊明,也有可能家里已经穷到无处可去。
老孟隐居期间也去过不少地方,认识不少人。
比如结识了陆羽,两人成了忘年交,没错,就是那个喜欢喝茶的老陆。
当时老陆在信州山上开了一间山舍,开业的时候,老孟还去给他捧场,份子钱给没给不清楚,不过倒是给他题了一首诗:
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
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
——孟郊《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节选)
此外,老孟还去过苏州,在那里认识了韦应物,老孟还给老韦写了一首诗作为酬答:
章句作雅正,江山益鲜明。
萍蘋一浪草,菰蒲片池荣。
曾是康乐咏,如今搴其英。
顾惟菲薄质,亦愿将此并。
——孟郊《赠苏州韦郎中使君》(节选)
就这样从二十岁晃荡到四十岁,眼瞅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功成名就,老孟心里逐渐有点不平衡了,决定也出来混混。
(二)
公元791年,老孟已经41岁了,但学习能力还是在的,他很快通过了家乡考试,紧接着就马不停蹄赶往京城,参加第二年国考。
到了京城以后,老孟认识了韩愈,两人虽然年龄差比较大(孟郊比韩愈到17岁),但性格却非常相似,都比较孤僻和高傲,所以两人很快成为了基友,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对,写出了不少经典连句。
当时老韩已经在中央当官了,他就向老孟承诺,只要你考过了国考,以后就跟着我混,保准你功成名就。
但很遗憾的是,老孟国考落榜了: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孟郊《落第》(节选)
伤心归伤心,但老孟并没有放弃,他当即在京城租房备考、认真复习,准备第二年的考试。
这次备考,老孟下了很大的功夫,把吃奶的劲儿都用上了,但遗憾的是,老孟再次落榜了: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孟郊《再落第》
这下老孟彻底被伤到了,不想在京城再待下去,也不想再参加国考了,便回到老家湖州,侍奉老母亲去了。
但老母亲知道儿子还是想当公务员的,就劝他再试试,不要轻易放弃。在母亲的鼓励下,老孟便在家潜心备考。
公元796年,46岁的老孟再次回到了长安,第三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最终上岸了。
发榜的时候正是阳春三月,长安城百花盛开,老孟自然也是乐开了花: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三)
但老孟考上公务员后,却没有立刻被分配工作,估计是没有啥背景,当时那个拍着胸脯说要提携他的老韩,已经被贬到地方去了。
公元800年,老孟被分配到溧阳当县尉,跟他父亲当年的官职差不多。
多年考公,最终却只能去当一个小小地方科员,老孟内心是非常郁闷的,所以上岗以后也不好好工作,整天到处走走逛逛,连工位都不去了:
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
星星满衰鬓,耿耿入秋怀。
——孟郊《溧阳秋霁》
当地县令对老孟的做法非常不满,就向上级投诉,但老孟是堂堂正正考上的公务员,直接辞退他不合适,所以县令干脆就找了个人来代替老孟干活,并把老孟的工资分一半个干活那个人。
所以别看老孟整天逍遥自在、无所事事,但其实穷得很。
尽管条件艰苦,老孟还是决定将母亲接到身边奉养,并写下了母爱满溢的《游子吟》。
就这样过了几年,老孟实在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就递交了辞职信。
(四)
公元806年,老韩想起了老孟这位朋友,就写了一封举荐信《荐士》(荐孟郊于郑馀庆也),向当时的河南府尹郑馀庆举荐了老孟“我这兄弟文章读书很厉害、文章写得也好,但因为出身贫寒,人到中年都找不到一份好工作,你就给他安排个工作吧。”
在老韩的举荐、老郑的运作下,老孟得以担任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不仅官职级别提高了,工资待遇也有所上涨,老孟终于可以吃几口饱饭了。
可就在此时,命运又给老孟开了一个玩笑,他的三个孩子相继夭折:
一闭黄蒿门,不闻白日事。
生气散成风,枯骸化为地。
负我十年恩,欠尔千行泪。
洒之北原上,不待秋风至。
——孟郊《悼幼子》
不久之后,年迈的老母亲也离老孟而去,孤苦无依、亲人离散的老孟回想一生,不禁万念俱灰、百感交集。
几年后,郑馀庆转任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又奏请孟郊为参谋。跟老郑混以后,老孟先后担任过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等职位,事业总算是有了一点起色。
但此时的老孟已经60多岁了,身体又患有疾病,在工作上力不从心,所以始终没有干出太大成绩: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孟郊《秋怀·其二》(节选)
公元814年,老孟在河南阌乡县因病去世,终年64岁。
结语
孟郊的一生坎坷的,虽然身负才华,又有韩愈、张籍以及郑馀庆等贵人相助,但奈何时运不济,在仕途上始终不得志。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仕途虽然也坎坷,但好在家底够厚,无论怎么折腾,到头来还算是个富贵闲人,但孟郊一生不仅仕途坎坷,而且穷困潦倒,没有过过几天好日子。
孟郊是喜爱诗歌的,他习惯通过诗歌来抒发情感,故而被人称为“诗囚”,但也许正是因为一生不得志,孟郊所写的诗多带有淡淡的感伤、忧愁以及无奈,虽语言淡素直白,但精思苦炼、造语新奇,风格极为独特,故而与诗奴贾岛被合称为“郊寒岛瘦”。这或许是他人生中另一种意义的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