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寺坐落在马山口南端,默河东岸。始建于唐初,寺院规模宏大,香火盛极一时。督办此寺的监工,是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那么,这座寺院为何叫天明寺呢?相传隋朝末年,杨广无道,群雄并立,制据一方。
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唐李渊派次子李世民统率大军,经内乡西攻长安,在洛阳被王世充拦截。李世民退守圣垛山,筑城立寨,两军相持,一晃就是半年。李世民身居大寨焦急万分,却又无破敌良策。
一天夜晚,月明星朗,李世民不带一兵一卒,独自下山偷窥王世充的营寨。不料,草丛中钻出一只玉兔,战马受惊,一时驾驭不住,被王世充拿获,打入囚笼,连夜解往京都。
刚出马山口,金鸡啼鸣,斜刺里冷不丁杀出一个和尚,棍伤王世充,救下李世民,并亲送李世民返回大寨。李世民感激不尽,要尉迟敬德在山口南端择一平坦地段,为和尚盖一寺院、筑一宝塔。敬德奉得此令,当即调集民工,备料建寺。
二十五天过去了,由于兵荒马乱,不但能工巧匠难觅,就是木料砖石一下子也难以筹齐。君无戏言,敬德自知无才,便到大寨负荆请罪。李世民双手将他扶起,笑道:“爱卿休要自馁,千军万马尔且不惧,何况一处寺院宝塔。限期尚余五日,何罪之有?尽力而为,到时再做定论,去吧!”
敬德请罪不成,只待破土动工。五天内连塔基都尚未砌成,急得尉迟敬德心如汤沸,彻夜难眠,只待坐等天明,再请李世民定罪。金鸡报晓,李世民亲临工地察看施工情况。
就在这时,忽听空中铃声叮当,将士们一齐抬头观看,只见一座寺院拔地而起,九楼十八层的宝塔峙立院中,风吹塔铃,琅琅作响。李世民大喜,正要庆功贺喜,却见敬德怔征地站在院中。
原来,敬德夜里心中烦闷,难以人睡,忽见一白发老人登门拜访,问何事发愁。敬德言道,为寺院宝塔而闷。白发老人笑道:“既是王命所在,老朽助你一臂之力。”说着从袖管里掏出一块泥团,用手捏捏搓搓,塑成一所寺院,只少了一座宝塔。
老人抢过敬德背上的竹节钢鞭,朝院中一插,问敬德这形状怎样。敬德连声称妙,只是不知这白毛老怪做这游戏何为。只听白发老人说声“请将军先闭上眼睛”,敬德遵言照办。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待听见风铃作响,睁开眼睛,顿时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等他回过神来,李世民已双手搭肩。尉迟敬德迎驾不及,慌忙跪拜。李世民赞赏不绝,将他扶起,说:“有功之臣,何须大礼。”当敬德述完建寺经过,李世民才恍然大悟,双膝跪地,告谢上苍。
只见空中飘下一张柬帖,上面写着:太白金星拘六甲,尉迟钢鞭化宝塔,秦王提兵安天下,感恩万民定中华。本世民看完柬帖,跪地再拜。
尉迟敬德请李世民为寺院命名。李世民捻须掂毫,笔走龙蛇,“天明寺”三字展现在众将面前。一时欢声雷动,“我主圣明”,响彻天空。“天明寺”取上天神助,黎明竣工之意。至今,还留下唐王题名、敬德造塔之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