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影响,不少影迷心里普遍认为,除了唐寅,其他三人都是徒有虚名,只会整日拈花惹草、虚度光阴的人。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论诗文,唐寅比不过徐祯卿,论书法与绘画,文徵明和祝枝山丝毫不在其之下。尤其是在草书一门,祝枝山更是盖过了其他三人。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吴中如徐博士昌谷(徐祯卿)诗,祝京兆希哲(祝允明)书,沈山人启南(沈周)画,足称国朝三绝。”这里面可没有提及唐寅。清代书法家王澍更是说:“余见京兆书百数,莫有同者,信有明第一手也。”所以,别再被周星驰电影“骗”了,祝枝山才华不在唐寅之下。
祝允明,字希哲,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山,嘉靖元年祝允明曾担任明朝两都城之一南京应天府通判,所以也被称为“祝京兆”,明天顺四年(1461年),祝允明生于山西太原,在其五岁时举家南归。据说他三岁时就能临帖写字,后来,他拜李应祯、沈周为师学习书画,并结识了文徵明、唐寅等人。
祝枝山书法在李应祯教导之下,直追古人,赵孟頫、黄庭坚、米芾、怀素、“二王”都是他笔法的来源。祝枝山楷、行、草皆能,而真正写出独特面貌的,当属他的草书了。明代文学家顾璘曾说祝枝山草书:“书学自《急就》以逮虞、赵,上下数千年,罔不得其结构。若羲、献真行,怀素狂草,尤臻笔妙。”
他有一卷作品《曹植诗四首》,颇能代表其草法之精。此帖完成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书写文学家曹植所作《箜篌引》《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四首诗,全卷共116行、581字,汪洋恣肆、豪迈雄强,名列“中华十大传世名帖”。
此帖尖锋入纸,行笔中侧并用,笔画恣肆,笔速迅疾,使转自然,转折处与笔画收尾时多有飞白,更添几分苍劲之感。《曹植诗四首》字字跳荡,因字赋形,时而左右开张、宽绰舒展;时而上下一笔书就,连绵瘦长,似金蛇狂舞。竖画、撇捺拉长,尤以营造险奇之象。
《曹植诗四首》章法灵活,上下密、左右疏,对比强烈,富有节奏感和视觉冲击。正如时人评价那般:“顿挫雄逸,放而不野,如鹤在鸡群,风格迥绝。然真不如行,行不如草,以豪纵者胜”这也说明,祝允明的草书是他书法成就的主要体现。
祝允明的草书能跳出宋代诸人的影响,进而直追晋唐,并最终自成一家,在这一点上是要胜过文徵明学黄庭坚而不能自拔的。
现在,我们将祝允明这卷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曹植诗四首》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极度还原原作面貌,点画、墨色笔画纤毫毕现,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