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才秦用与魏衰秦盛
公元前
225
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为秦所灭。一百多年后,司马迁来到当年魏都的遗址,实地考察水淹大梁的故实。那里的人讲述了魏国沦亡的经过后都说,“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司马迁并不赞同这样的看法,他说,天令秦国来平定四海,其功业未成,魏国即便得到伊尹那样的贤臣辅佐,又有什么用呢?太史公的这番话,同唯物史观颇为契合,用今天的话说,国家统一系历史潮流,乃大势所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是哪位高人能阻止得了的,魏国的灭亡是早晚的事。问题是,统一天下的为何是秦而不是魏?或者说早晚灭亡的为何是魏而不是秦? 我们知道,早在商鞅变法之前,春秋时的秦穆公就开始参与中原争霸,可那时的秦根本不是三晋的对手,上百年间几无胜场,只得重温秦晋之好。到了战国时期,魏文侯以李悝为相搞变法,拜吴起为将拓疆土,秦之西河尽归魏国所有。秦简公、秦惠公屡欲夺回失地而未果,反被吴起攻入关中。惠公起兵五十万与之决战,却败给了五万之卒的魏军。秦孝公上台后,视河西被夺为国耻,复仇之心炽烈,于是就颁布了言辞恳切、赏格诱人的求贤令:不论是外来客卿,还是本邦臣子,只要你有良策能让秦国强大起来,均可授予高官,列土封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个后来成大事被封于商的公孙鞅才来到秦国的。 公孙鞅所以弃魏投秦,是因为魏惠王既不了解他,也不看好他,更谈不上重用他,而秦孝公求贤的诚意有望让他施展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说起来,公孙鞅并非离开魏国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自武侯末,到魏国亡,期间有不少经世之才流失,如,吴起、张仪、孙膑、乐毅、范雎、尉缭、信陵君等。这些胸有大略之人,有的是用兵之良将,有的是治世之能臣,有的事魏有功,有的宏图待展,可惜魏国未能留住他们,或是被诬陷、被迫害,或是被排挤、被弃用,以致原本人才济济的强魏星光暗淡,国势日衰,终至倾颓,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正是从这样历史逻辑中,后世的学者才提出了“失才亡魏”的概略性论断。 想当年,魏国初立,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周边环境都不是很优越,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时期首位霸主,得力于魏文侯采取的一系列富国强兵方略,而这些方略的制订并能得以顺利实施,则是他礼贤下士的收益和回报。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文侯从卜子夏那里学习经艺,视段干木为贵客,经过他家门前时,没有一次不起身扶轼致敬的。秦国曾想攻打魏国。有人说,魏君礼敬贤达之士,国人都称颂他的仁德,举国上下和谐,不可妄图。文侯因此赢得了诸侯的赞誊。 魏文侯时期贤良云集,仅有名姓事迹流传的就多达20余人,钱穆将这些人合称“魏文之诸贤”。如,前面提到的卜子夏、段干木,还有田子方,都是文侯的良师益友,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他们虽不直接干政,但对文侯的儒学修为和治国理念影响很大。文侯时期建功立业的能臣良将很多,见诸典籍较多的就有翟璜、季成、吴起、李悝(李克)、乐羊、西门豹等。文侯时期的法规制度和为政举措,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后来秦国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就是以魏国为蓝本的。魏文侯诚信立国、尚贤任能的事迹已成为明君治国的一个经典样本,一向为后世帝王所推崇。 战国时期最先崛起中原的魏国,对齐楚秦三强静则能制,动则能胜,其势远非其他诸侯可比,已初步具备平定天下的实力。吴起、孙膑、乐毅、张仪、范雎、公孙鞅、魏无忌这些难得的能臣良将,都曾看好魏国,有心助魏成就大业。怎奈文侯的后继者未能善待他们,致使先君创立的伟业未能持续发展,发扬光大,屹立百年的宏伟大厦终因失去柱础和栋梁而破败。论文《一统天下本非秦》的作者佳桐说,上述七人,得一人即可居安一方,用三人即可称霸天下,何况整整构成一组“北斗七星”? 从朝代更迭的历史周期律来看,导致国家兴亡的原因非止一端,但根本的要素就那么几条,而且,起决定作用的通常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发出的这声浩叹,不知警醒了古往今来多少统治者。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用贤篇中指出:“盛世常见多才,衰世常患无才。”人才流失固然不是魏国灭亡的直接原因,但人才流失使魏国的运势由盛转衰却是不争的事实。况且,魏国失去的不是檩条和砖瓦,而是栋梁和柱础。设若吴起不被排挤出走,秦在军事上很难同魏抗衡;设若公孙鞅留魏变法成功,强盛的就不是秦而是魏;设若范雎不被诬陷逃离,“远交近攻”策略就会为魏所用;设若张仪能在本籍受到重用,魏国在外交上必定稳操擅场;设若信陵君不被疑忌弃用,秦国怎敢毫无顾忌地攻打魏国…… 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但是,通过这样的推导,我们至少可以看出,高端人才的关键作用。需要界定的是,所谓高端人才,是指关系国家命运大局的高层决策者:一是事关社稷兴衰的国事主宰;二是事关战争胜负的军事将领。在人力资源中,高端人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为政,能够富民强国;用兵,能够克敌制胜。秦国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凭的是什么呢?归根结底离不开人力和物力,而人力和物力的增强,仍然要靠广纳贤才。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雄厚的综合实力;范雎献策,为秦国制订了“远交近攻”的谋略。有了这两项,秦国扫平六合的大计才有可能顺利实现。 三国史学家谯周,在论及魏国灭亡的原因时说:“所谓天之亡者,有贤而不用也,如用之,何有亡哉!”魏惠王与齐威王比宝的故事,足以说明魏惠王重物轻人、“缓贤忘士”。吴起、孙膑、张仪、商鞅、乐毅、范雎、信陵君、尉缭这些响亮的名字,都曾影响过战国时局的走势,却未能得到魏国后来统治者的善待和重用,他们只好改投秦齐楚等诸侯国寻求用武之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魏国逼走他邦的高人都狠狠地教训了魏国一把。这也说明,人才的流失不是单向的加减法,其后果具有逆向迭加效应。魏才秦用,魏衰秦盛,此消彼长,终至沦亡,教训殊为深刻。
附注
:本文发表在《光明日报》
2013
年
9
月
25
日
15
版/
人才版,责任编辑罗旭。
中国文明网
、
中工网
、
和讯网
、
凤凰网
、
国学网
、
印象河南
、
汉丰网
、
中华国学
、
凯风网
、
北大国学研修网
、
百度文库
、
北京大总裁班
、
中华语文网
、
锐的培训网
、
国学堂
、
中国网
中国视窗
、
凤凰网山东频道
、
360DOC
、
四川巨人文化有限公司
、
中华国学教育联盟
、
天行健学堂
、
新华博客
、
完美文库
、
秀美网
、
好
231
图书馆
、
诗词对联网
等网媒以及
人力资源报
、
北方牧业
转载。
原作者:风流过眼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