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光明日报发表:魏才秦用与魏衰秦盛

光明日报发表:魏才秦用与魏衰秦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乡姐晓霞 访问量:2957 更新时间:2023/12/7 18:27:43

魏才秦用与魏衰秦盛

公元前

225

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为秦所灭。一百多年后,司马迁来到当年魏都的遗址,实地考察水淹大梁的故实。那里的人讲述了魏国沦亡的经过后都说,“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司马迁并不赞同这样的看法,他说,天令秦国来平定四海,其功业未成,魏国即便得到伊尹那样的贤臣辅佐,又有什么用呢?太史公的这番话,同唯物史观颇为契合,用今天的话说,国家统一系历史潮流,乃大势所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是哪位高人能阻止得了的,魏国的灭亡是早晚的事。问题是,统一天下的为何是秦而不是魏?或者说早晚灭亡的为何是魏而不是秦?  我们知道,早在商鞅变法之前,春秋时的秦穆公就开始参与中原争霸,可那时的秦根本不是三晋的对手,上百年间几无胜场,只得重温秦晋之好。到了战国时期,魏文侯李悝为相搞变法,拜吴起为将拓疆土,秦之西河尽归魏国所有。秦简公秦惠公屡欲夺回失地而未果,反被吴起攻入关中。惠公起兵五十万与之决战,却败给了五万之卒的魏军。秦孝公上台后,视河西被夺为国耻,复仇之心炽烈,于是就颁布了言辞恳切、赏格诱人的求贤令:不论是外来客卿,还是本邦臣子,只要你有良策能让秦国强大起来,均可授予高官,列土封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个后来成大事被封于商的公孙鞅才来到秦国的。  公孙鞅所以弃魏投秦,是因为魏惠王既不了解他,也不看好他,更谈不上重用他,而秦孝公求贤的诚意有望让他施展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说起来,公孙鞅并非离开魏国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自武侯末,到魏国亡,期间有不少经世之才流失,如,吴起、张仪、孙膑、乐毅、范雎、尉缭、信陵君等。这些胸有大略之人,有的是用兵之良将,有的是治世之能臣,有的事魏有功,有的宏图待展,可惜魏国未能留住他们,或是被诬陷、被迫害,或是被排挤、被弃用,以致原本人才济济的强魏星光暗淡,国势日衰,终至倾颓,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正是从这样历史逻辑中,后世的学者才提出了“失才亡魏”的概略性论断。  想当年,魏国初立,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周边环境都不是很优越,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时期首位霸主,得力于魏文侯采取的一系列富国强兵方略,而这些方略的制订并能得以顺利实施,则是他礼贤下士的收益和回报。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文侯从卜子夏那里学习经艺,视段干木为贵客,经过他家门前时,没有一次不起身扶轼致敬的。秦国曾想攻打魏国。有人说,魏君礼敬贤达之士,国人都称颂他的仁德,举国上下和谐,不可妄图。文侯因此赢得了诸侯的赞誊。  魏文侯时期贤良云集,仅有名姓事迹流传的就多达20余人,钱穆将这些人合称“魏文之诸贤”。如,前面提到的卜子夏、段干木,还有田子方,都是文侯的良师益友,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他们虽不直接干政,但对文侯的儒学修为和治国理念影响很大。文侯时期建功立业的能臣良将很多,见诸典籍较多的就有翟璜、季成、吴起、李悝(李克)、乐羊西门豹等。文侯时期的法规制度和为政举措,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后来秦国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就是以魏国为蓝本的。魏文侯诚信立国、尚贤任能的事迹已成为明君治国的一个经典样本,一向为后世帝王所推崇。  战国时期最先崛起中原的魏国,对齐楚秦三强静则能制,动则能胜,其势远非其他诸侯可比,已初步具备平定天下的实力。吴起、孙膑、乐毅、张仪、范雎、公孙鞅、魏无忌这些难得的能臣良将,都曾看好魏国,有心助魏成就大业。怎奈文侯的后继者未能善待他们,致使先君创立的伟业未能持续发展,发扬光大,屹立百年的宏伟大厦终因失去柱础和栋梁而破败。论文《一统天下本非秦》的作者佳桐说,上述七人,得一人即可居安一方,用三人即可称霸天下,何况整整构成一组“北斗七星”?  从朝代更迭的历史周期律来看,导致国家兴亡的原因非止一端,但根本的要素就那么几条,而且,起决定作用的通常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发出的这声浩叹,不知警醒了古往今来多少统治者。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用贤篇中指出:“盛世常见多才,衰世常患无才。”人才流失固然不是魏国灭亡的直接原因,但人才流失使魏国的运势由盛转衰却是不争的事实。况且,魏国失去的不是檩条和砖瓦,而是栋梁和柱础。设若吴起不被排挤出走,秦在军事上很难同魏抗衡;设若公孙鞅留魏变法成功,强盛的就不是秦而是魏;设若范雎不被诬陷逃离,“远交近攻”策略就会为魏所用;设若张仪能在本籍受到重用,魏国在外交上必定稳操擅场;设若信陵君不被疑忌弃用,秦国怎敢毫无顾忌地攻打魏国……  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但是,通过这样的推导,我们至少可以看出,高端人才的关键作用。需要界定的是,所谓高端人才,是指关系国家命运大局的高层决策者:一是事关社稷兴衰的国事主宰;二是事关战争胜负的军事将领。在人力资源中,高端人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为政,能够富民强国;用兵,能够克敌制胜。秦国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凭的是什么呢?归根结底离不开人力和物力,而人力和物力的增强,仍然要靠广纳贤才。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雄厚的综合实力;范雎献策,为秦国制订了“远交近攻”的谋略。有了这两项,秦国扫平六合的大计才有可能顺利实现。  三国史学家谯周,在论及魏国灭亡的原因时说:“所谓天之亡者,有贤而不用也,如用之,何有亡哉!”魏惠王与齐威王比宝的故事,足以说明魏惠王重物轻人、“缓贤忘士”。吴起、孙膑、张仪、商鞅、乐毅、范雎、信陵君、尉缭这些响亮的名字,都曾影响过战国时局的走势,却未能得到魏国后来统治者的善待和重用,他们只好改投秦齐楚等诸侯国寻求用武之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魏国逼走他邦的高人都狠狠地教训了魏国一把。这也说明,人才的流失不是单向的加减法,其后果具有逆向迭加效应。魏才秦用,魏衰秦盛,此消彼长,终至沦亡,教训殊为深刻。

附注

:本文发表在《光明日报》

2013

9

25

15

版/

人才版,责任编辑罗旭。

中国文明网

中工网

和讯网

凤凰网

国学网

印象河南

汉丰网

中华国学

凯风网

北大国学研修网

百度文库

北京大总裁班

中华语文网

锐的培训网

国学堂

中国网

中国视窗

凤凰网山东频道

360DOC

四川巨人文化有限公司

中华国学教育联盟

天行健学堂

新华博客

完美文库

秀美网

231

图书馆

诗词对联网

等网媒以及

人力资源报

北方牧业

转载。

原作者:风流过眼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

标签: 秦用

更多文章

  • 此人是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看了一眼书法家欧阳询,断送七年前途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欧阳询

    此人是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看了一眼书法家欧阳询,断送七年前途在唐朝的历史上,有一个人是憋屈和无奈的,不过这个人也是有名的奸臣,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唐朝的开国之初,他投奔了李渊,后来更是成为了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只可惜,这个人一直得不到重用,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因为他这个人还太嫩,人家都说喜怒不

  • 欧阳询的《九成宫》不太清楚,临摹田英章《九成宫》有效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笔记标签:欧阳询

    我是一人。如果只是想把字练好,临田英章的《九成宫》没有什么不好的。临摹是学习中国书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临摹优秀的作品,可以提高对书法的理解和技巧,同时也是一种欣赏艺术、品味文化的过程。田英章的《九成宫》在当代还是很不错的,其字体流畅、端庄,极具审美价值。那么,临摹田英章的《九成宫》的效果如何呢?首

  • 字有多好看,人就有多丑!颜值和书法成绝对反比的书圣欧阳询

    历史人物编辑:张哥侃文史标签:欧阳询

    现在有了手机电脑等方便的办公用品,咱们用笔的时光可能就仅限于读书时代了。已经工作的各位在拿笔写字时会不会有一丝生疏感?咱们肯定都听过一句老话:字如其人。这句话当然颇多偏颇,不少俊男美女长得是玉树临风美丽动人,一下笔这字如同蚂蚁爬树一样歪歪扭扭。不过这话反过来,在咱们的印象中,字写得好的人,一般都有气

  • 增一分则太肥,减之则太瘦,欧阳询的字险劲刚健,于平正中见险绝

    历史人物编辑:寓书喻画标签:欧阳询

    导语:欧阳询是初唐时期的书法大家,所作楷书,在融通二王的基础上掺以北碑的朴茂峻整,从而创造了出了自身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用笔从古隶中出,方圆互参,凝重沉着;结体紧结,方正浑穆,险正相生,停匀合度,世称“欧体”,是历代楷法典范。 唐代书法中兴,书家辈出,而作为“初唐四家”之一的欧阳询更是首当其冲,开唐

  • 田英章的书法跟欧阳询差在哪里,看了这些你就懂了!

    历史人物编辑:小伟生活标签:欧阳询

    田英章的楷书是当今普及最广的书法,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只因其书风,飘逸妩媚,结体端庄,更易于让普通人接受!然而,众所周知,欧体乃是欧阳询楷书,田英章脱胎于欧楷与赵孟而自成一路,俗称“田楷”!那么田英章的楷书跟欧阳询比差在哪里呢?以日本的端方本为例:黄自元临九成宫卢中南临九成宫田英章临九成宫下面是

  • 欧阳询 《九成宫碑》临帖,该怎样还原碑刻中残泐的字迹∣观其移山

    历史人物编辑:晋公子标签:欧阳询

    一、观 从欧阳询的结构技法来说,欧楷痩硬挺拔的视觉效果往往是在对比当中被凸显出来的。我们对比一下今天要写的这个“观”字与从前写过的“贞观六年”的“观”字:从这张对比图上看,右边一个“观”字,它的声符“雚”,圈出的一撇一竖都要明显长于左边一字。只有把左竖右移,把“隹”字形的结构收得更窄,才能突出长撇的

  • 9岁小朋友临摹欧阳询,专家:这只是复印机而已,并不算艺术

    历史人物编辑:叶银强标签:欧阳询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书法艺术一直都被称之为艺术瑰宝,尤其是毛笔字,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格,草书,行书,隶书等等。相信大家小学的时候,学校一定一定也有让大家学习过毛笔字,但是好像现在的学校并没有这门课程了,现在的业余课程大多成为了唱歌跳舞之类的。记得前几天一位朋友准备结婚,想要找人帮忙写一副对联,都找不到一

  • 欧阳询楷书4大用笔要领,句句实话,那层窗户纸,就这样被捅破了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欧阳询

    古人说:用笔千古不易。我们在进行书法学习时,为了表现出笔画的形态和质感,首先要掌握用笔的技巧,这是基础也是关键。关于用笔技巧方面的介绍,前人阐述的比较难懂一些。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高手总结的欧阳询楷书4大用笔要领,简单明了,那层窗户纸,就这样被捅破了。欧阳询的楷书之所以备受大家推崇,最重要

  •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其影响之大,可以说仅次于《兰亭序》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欧阳询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晚年的代表作品,刻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原石在陕西麟游,由于它受到历代学书者的喜爱,被捶拓的次数太多,所以原石被磨损得非常严重,已经面目全非了。这一碑石的拓本流传下来的有不少,其中以明代李琪所藏的宋拓本

  • 《书法问集》1374、自学欧阳询一年多,进步怎么就这么慢呢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笔记标签:欧阳询

    如果你自学欧阳询一年多,但觉得进步很慢,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来加速进步:深入学习欧阳询的作品:除了练习欧阳询的字体,还需要深入学习欧阳询的作品,了解他的书法风格和特点。通过分析和研究欧阳询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笔法、结构和艺术表现,进而在书写中更好地体现出欧阳询的风格。找准问题并针对性练习: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