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末期,经常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因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质最终失败,不过一些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通常会对朝代的更迭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纵使如唐朝一般强盛的朝代,也会被农民起义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民阶级是一个以吃苦耐劳闻名的人群,他们能够忍受许多苛政,对统治阶级名目繁多的剥削默默隐忍接受。农民阶级奋起反抗的背后,是阶级矛盾严重恶化,农民群体对统治阶级的剥削行为实在难以忍受下去,只能奋起反抗谋求生路。
桂林八百名戍兵六年不得归家,将官治兵严苛残暴直接导致兵变
唐朝末期,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著名的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都出自这一时期。在王仙芝和黄巢之前,桂林地区戍兵兵变演变而成的农民起义——庞勋起义是后续大量农民起义的基石。
庞勋起义积累的大量经验,帮助后续农民起义更长久地进行下去,这次起义同大多数都农民起义一样,是被统治阶级“逼”出来的起义。庞勋起义早期只是一场比较普通的兵变,唐朝政府迟迟没有对这场兵变做出合理、适当的反应,这场兵变才演变为起义。
庞勋本是桂林戍兵中的一名粮料官,在军中名声不错,很受士兵们爱戴,尤其在桂林戍兵中颇得民心。桂林戍兵中,有八百名是来自徐州、泗县地区的募兵,募兵不同于传统的征兵,不具有强制性。
传统征兵的服役士兵所服兵役是强制性的兵役,属于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通常由地方政府强制执行,兵役的时间长短由政府决定。募兵招募的士兵,通常会和政府签订契约,服兵役的目的更多是想要获得酬金,属于自愿行为。
桂林戍兵原本和唐朝政府签订的契约只有三年,三年后唐朝政府会将他们调回原本的属地。契约期满后,唐朝政府却食言而肥,当地观察使找出诸多理由,要求戍兵们再服役三年才肯放人。
面对政府背信弃义的行为,起初士兵们选择忍气吞声,只是重新与唐朝政府达成了再服役三年即可归家的约定。转眼三年又过,不想唐朝政府再次失约。
当地观察使表示,既然戍兵们已经服役六年,不如再多服役一年,戍兵们对唐朝政府的两次失信十分愤慨,军中怨气载道。戍兵本就只是来源于募兵,对三年即可归家的契约抱有很大期望,唐朝政府的两次失信让他们开始丧失这种期望,戍兵必然会对唐朝政府多有怨气。
徐州、泗县地区民风彪悍,战斗力极强,这也是唐朝政府选择在当地募兵的主要原因。凡事有利亦有弊,这些募兵同时心性不佳,反叛意识很强,性情鲁莽冲动。
得知自己归家无望后,戍兵内部已经出现很多倾向于反叛的声音,大多都被短暂地镇压下去了。统领桂林戍兵的将官,大多严苛残暴,对待手下士兵手段非常残忍,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戍兵同将官常有冲突发生,内心本就积压了很多不满的戍兵愈发不服管束,不少戍兵开始密谋图反。庞勋看准时机,集结了不少戍兵,找机会杀了级别较低的几个将官,洗劫他们原本驻守的仓库,带着兵器一路准备打回家乡,起义正式爆发。
起义军迅速壮大,内部的多项政策得到民众支持,多次战胜官兵
戍兵们起义的初衷非常简单:他们想回家。基于此,起义军从不恋战,目标明确地朝家乡前进,唐朝政府收到消息时,起义军已经取得了不少胜利。
彼时唐朝政府已是强弩之末,军事实力大减,并不想因为一次农民起义消耗资源,所以唐朝政府初期的决策很明确:诱降起义军。唐朝政府当然不会真的放过起义军,只不过不想浪费兵力而已。
在唐朝政府的初期设想中,最好将起义军骗到他们的家乡徐州,进入徐州后,起义军各自归家,自然不成规模,到时一举拿下。唐朝政府的如意算盘打得响亮,起义军却不是任人拿捏的鱼肉。
自从唐朝政府派遣使者到起义军中同起义军讲和起,起义军内部有不少人看出政府居心叵测,在是否接受招降一事上犹豫不决。唐朝政府内部人心不齐,部分人认为起义军不足为惧,流露出杀敌之意,被起义军察觉,彻底激怒了起义军。
庞勋等人再无投降的想法,偷偷将原本已经遣散的一部分主力召集回来,藏在船中等待时机。被庞勋召回的士兵达到上千人,战斗力非常惊人,是庞勋的秘密武器,在之后的战斗中贡献很大。
进入徐州城后,庞勋向全体戍兵说明原委,告诉大家若就地解散,必定会被唐朝政府报复,不如拒不投降,搏一把富贵。庞勋在军中颇有威望,他的话有很多将士信服,起义军内部很快达成了一致。
重整旗鼓的庞勋再次向唐朝政府表明自己的态度:政府必须严惩当初曾虐待士兵的将官们,至少要将他们革职,并要求政府将起义军单独编制,避免起义军四散。唐朝政府派出的使者看出起义军并不想投降,决定趁着起义军尚未成型将其击散。
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起义军不仅没有被唐朝政府镇压,反而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唐朝政府真正的祸患。多次战胜官兵的起义军,不再是一支单纯想要归乡的普通队伍,逐渐成长为更贴近一个政权雏形的存在。
起义军内部开始颁布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名头,只是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其属于法律范畴。因为起义军仍然是一支军队,大部分的政策都和军队直接相关。
庞勋下令,不许士兵侵扰民众,不论是大城市的居民,还是乡野村民,都受军令保护;攻下城池后,斩杀将领,但不会伤及士兵,对普通降兵采取怀柔政策……
一系列的政策让起义军深受百姓支持,不少民众甚至主动为起义军提供便利,帮助起义军进行军事活动。民众的支持是起义军兵源的重要助力,源源不断的百姓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中,将庞勋起义推至高潮。
取得一定成就的起义军逐渐骄暴,内部出现问题,起义最终失败
大多数农民起义最终的结果都是失败,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注定了他们的反抗并不会成为彻底、根本的反抗。庞勋起义在短暂的高潮之后很快开始回落,起义军内部问题频出,同政府官兵间的战争也不再常胜。
农民阶级在吃苦耐劳方面非常突出,在战略眼光方面却非常欠缺,很多农民起义最终失败,都是被自身的短浅目光所累。取得短暂胜利后,起义军内部开始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政府官兵也不过如此。
前期起义军的胜利,并不完全是因为起义军自身实力强劲,政府官兵也并不如起义军所想象的那般软弱可欺。前期唐朝政府本就不愿投入太多兵力和资源,对起义军多有纵容,且起义军攻占城池容易,守住城池却很难,正是因为政府官兵的援军来得太过及时。
纵使唐朝政府已经走上末路,他们仍然拥有全国范围内最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资源倾斜。起义军虽然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但相比之下,更像是一群乌合之众,整支队伍的战斗力可能要打很大折扣。
过于骄傲自满的起义军开始放纵自己,走上几乎所有农民起义的老路:成为自己原本想要推翻的那类人。起义军内部的高级将领开始沉迷于声色犬马,胜利带来的喜悦冲昏了他们的头脑,有些将领渐渐生出二心。
起义军同政府官兵作战的过程中,部分将领认为自己已经拥有自成一家的能力,起义军内部出现离心危机。庞勋本人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但他并没有有效的手段能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和恶化。
早期庞勋定下的绝不扰民的军令,在多次胜利的冲击下变得摇摇欲坠,就连庞勋本人,也开始流连于酒桌之间,对军事几乎不怎么过问。起义军内部的问题如此严重,唐朝政府一方也开始施压。
早前唐朝政府对起义军采取怀柔政策,可惜失败。唐朝政府当然不可能就此放过起义军,统治者很快纠集政府官兵讨伐起义军,给了起义军致命一击。
庞勋起义后,表面上曾攻占多地,实际上并没有培养出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大本营”,即使是徐州这个早期对起义军而言最为重要的城市,也没有为起义军提供太多的助力和资源。起义军多地征战,一直靠着攻占城池后的“奖励”维持,这种体系显然非常不利于发展。
庞勋起义共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如此大规模、长期的起义,将农民阶级的问题暴露出很多,为之后的农民起义提供了很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