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皇甫谧与乙针道》漫笔
早在一年之前,志锋弟就从凤翔寄来他的新作《皇甫谧与乙针道》样书,嘱我为其写一篇文章,我即欣然领命。潜心思之,故且不论自己学养几许,但是对于皇甫谧先贤和深交已久的志锋,都是十分契合自己情感与心志的。但同时又万分惶恐,日益生出负万钧而履薄临深之感,一为仰之弥高、望之弥大、功盖千秋、名播宇内、惠泽五洋四海的先贤医圣,二为远离故土、潜心探究医道、日日勤勉不辍、广济无数病患的志锋。文章如何下笔,却无比艰难了,竟在俗务与平庸里搁置了许久。
但时日的迁延,愈使焦虑累累叠叠,如磨盘一样压在心头,使人几乎夜不能寐。而志锋又催促频增,索稿日甚,竟也使关于皇甫谧和志锋及其新作的许多浅陋想法清晰起来了。
于是近三月来决然摈弃一切俗务,重温了皇甫谧本人及许多关于他的著作文章,花一周时间拜读了志锋弟的新作。不禁大为惊异,深感皇甫谧针灸仁术乃至大道精神传到如无数虔诚光大其正脉的医者一样的志锋,也颇为合适不过了。而志锋于数年躬身实践中,集发明真心参悟机要之心得所成之书,亦是立意宏阔,阐发深远,探幽析微,创言独慧,既饱含慈悲喜舍之情,又多陈心性发露之诚,体例承古而出新,实操之应对与管用性又可大益于杏林,又不由朗然一笑了。
志锋直依玄晏为宗,加之我本人乃灵台独店镇人,先贤之墓距我家不过四五里之遥,况且本人更有四年时光在其出生地朝那镇公干,骨子里从少年起至今又对其无比敬仰,故不得不先从皇甫谧先贤的事略说起。
(一)
综观皇甫谧先贤的一生,令人在万般唏嘘赞叹敬仰之余,不能不在心灵深处激起巨大的震动。
他的家世由辉煌荣光到渐次式微,他所处时代的干戈扰攘,个人际遇的丧乱流离,少年时期的浪荡耽玩,骨血中自强不息基因的潜藏,二十岁起矢志读书综览经典的宏浩,专心著述所涉领域的广博,游学授徒、广交名士、举荐贤良的嘉德懿行,在史学研究上钩沉辨微、拓延前荒的辛劳勤勉,对历代高逸之士和烈女行藏的探考辑录,在文学方面因时因事创作诗赋诔颂论难的思脉辞采,因患风痹症加之跟顺时风服用寒食散所经受的刻骨苦痛,及至由身体的磨难激发了心灵的震荡,推一人之病疼到天下苍生之疾患,发愿笃行医道精研综采前朝经典,上循天地阴阳自然化生大道,下则亲刺羸弱之躯,千回试验,万般索证,务求科学实用结论,终得中医针灸开门立户、承前启后之大成,期间又因夙志贞静、不务虚名、甘居乡野而累诏不仕,以通脱之境界作《玄守》《释劝》《笃终》三论阐发对宇宙人生的本真体认……凡此种种,无不彰显其作为千古文化名人在学养、修为、品节、格局等等方面的坚厚、高邈、奇伟与丰茂。
单以他在针灸医学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从历史的高度看,是否可以这样评价:他在人体生命科学领域从东方文化的独特维度进行了空前的拓延,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契合上提供了完整系统地解决普遍问题的措施办法,为人类世界开掘了一条解除自身病痛的通途大道,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这是任何华美的言辞都无法褒誉穷尽的,也正因为此,皇甫谧先贤心灵和精神的光辉,如日月星辰一般熠熠流灿,千秋万代照耀着这个世界。
(二)
不容置疑的是,其人一千七百多年前就真实地在华夏大地西北一隅的灵台这块热土出生,并且逝后长眠于此。而我,志锋及许许多多被其灵魂所感动的后来者又万幸成为他的同乡。
今天的灵台大地,湛蓝的天空飘着洁白的云朵,山川田野间似乎还飘散着他的气息。行走在乡村道路,你会感受到,他就像我们的父亲、师长或分别不久的任何一位亲人,迎面而来,真实地站在我们面前,容颜清瘦,须髯飘动,满眼含着温暖、慈爱,注视着我们,然后无声地离去。因为他或者手捧书卷,或者肩背药箱针具,或者还自然地拎着一柄小锄,他要去读书台读书,要去为邻村的患者治病,要到山坡上挖药……我们还可以想见,他也会在简陋的庭院中与到访的友人娓娓对谈,或是披着农人朴素的衣裳,在崖畔与邻居谈论天气、墒情和收成,交流集市上的物价,身旁是三两个垂鬓小儿正在无忧无虑地嬉戏喧闹。
当我们翻阅他的《针灸甲乙经》《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年历》《帝王世纪》等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著作,指读其中的词句,一字一行之间,无不触摸到他指尖的温度。穿越历史的烟尘,可以想见,他在冬夜枯黄的油灯下,凭案而坐,手捧典籍,口中诵读有声,而或起身,在狭小的屋内背手伫立,间或来回踱步,凝神陷入深深的思考,复又拔去干结的灯花,抚平粗糙的纸张,如太极一样以右手在思考中极慢地研开冰冻的砚墨,继而用左手摘除笔尖上的贼毛,一次未竟,复又摘之,忽而文思泉涌,奋笔疾书,而身后的书架上晋武帝赐借的书卷重重叠叠……
然后他在六十八岁那年的秋天,深感大限将至,在床榻上安详地向家人交待后事,在一个平淡无奇的清晨,逝去的他被童灵、方回及亲友轻轻放入这片天宇下的黄土之中。
作为近八十亿数量之巨的人类群体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在受到针灸仁术的护佑时,对皇甫谧先贤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作为灵台子民,除却时代的迥异,敛神静思,我们确乎与这位伟大的先辈同在一片蓝天下,饮过同样的水,呼吸过同样的空气,吃过同一块土地上生长的粮食。现在想象他在这里的衣食住行、治学著述、授徒接贤、修身悟道、撰集医典、诊患医疾以及风尘仆仆往来于灵台、新安、洛阳等地的每一个细节,乃至他作为望族后裔、隐者、名士、学者、著述家、医学研究与实践者、养生家及乡间普通农人等身份合而为一的音容笑貌、一行一止,又怎不倍感亲切而怀念绵绵呢?
(三)
位于灵台西部距县城四十多公里的朝那镇,就是因东汉时期羌人屡屡入侵,虽然安定郡治所及朝那县治所几经乔置,但始终不变的朝那县属地。由紧邻镇区西端的三里村村部向西南方向前行二三里,从一处向南昂然翘首的塬头缓步下行,现已硬化的山路曲折回环,两旁绿树成荫,转过山头,但见一脉山岭如巨臂一般向西延伸开去,南向的臂湾处就是皇甫谧先贤的出生地皇甫湾。这里北依宽阔的朝那塬,南望山峦叠起,群岭逶迤,一派苍茫景象。山湾里屋舍俨然,皇甫谧故居的窑院依稀可辨,环湾卉木繁茂,山上山下梯田层层如阶,四时风光雄奇。春则熏风拂山,杂花飞香,彩蝶蹁跹,好鸟啾鸣;夏则天铺蓝锦,云幻白玉,千山堆翠,万壑涌碧;秋则红枫燃丹,黄叶绽金,藤挂高树,水漱白石;冬则山露峥嵘,风挟凛冽,雪锁峰岭,冰塞谷涧;晴则阳光明丽,麦豆在田,鸡鸣桑巅;雨则水洇墨染,竹萝傍径,如古如典;晨则烟岚出岫,飘飘缈缈,若浮仙宫;夕则红霞飞空,百鸟噪林,牛羊归栏。就是这一处西北高原的钟灵毓秀之地,孕育了一位彪炳史册的文化巨擘。千百年来,其人文元素与自然风光兼融的意蕴愈显厚重,当地群众和县乡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了保护,常有各类学者、作家、研究人员、媒体记者及医疗机构、社会团体前来考察、参观。
二〇〇二年前后,朝那镇党委、政府新拓旧址,增广前规,实施了一系列小城镇建设项目,形成了镇区街衢四纵七横新貌,大有昔日朝那县之风范。其中除重修镇中心乾坤楼外,又于镇区西端开辟了一处圆形公园——皇甫谧公园,作四方八卦形布局,正中竖立巍峨的汉白玉皇甫谧站像,手执书卷,东向而立,成为皇甫谧故里独特的历史文化标志。公园内遍栽各类花木,周遭环植雪松,如今二十多年过去,皆傲然凌霄,一片苍郁。众松粗者径大尺余,细者五六寸不等,计数刚好满百,势皆争高直指,而姿情又偶有不同,有下段横斜而上转直正者,有粗壮偃卧而虬曲不群如寿翁者,有挨挨挤挤如姊妹相依喁喁私语者,有同气连根如兄弟并孪者,有长携幼者,有胸腹以下共一杆而立分两株者。二〇〇四年至二〇〇七年,我在朝那镇政府连续供职四年,曾与干部群众一起挖坑放苗、培土浇水,奋战一月有余,进行了镇区各条街道、皇甫谧公园及皇甫湾山路的所有树木花卉栽植,又多次陪同县上撰写秦腔《皇甫谧》剧本人员及各类媒体记者、研究人士前往皇甫湾实地考察。二〇〇四年,为纪念先一年建成皇甫谧公园竖立先贤站像及举办隆重庆典事宜,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公园东面出口处竖碑勒文,遣我捉笔。我不胜惶恐,详查有关资料,几经斟酌,撰成《皇甫谧像竣立记》,旋即刊石竖立。去年旧地重游,看到数不清的雪松、侧柏、国槐、红叶李、旱柳皆从当初的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手扶粗壮的树干,凝望皇甫谧先贤站像,忆起在朝那工作的点点滴滴,我于欣喜之余,感慨万端。乡镇工作纷繁复杂,自己之所以能恪尽职守,尽心竭力,更重要的是,心底里始终有一份对皇甫谧先贤的敬慕及其出生地的热爱之情。人生忽忽,这四年时光确也无悔了。
位于独店镇张鳌坡村的皇甫谧文化园,在我童年时就是心中的神圣之地。那时每每出了家门,东行前往镇上赶集时,远远隔了公路就能望见南边苍松翠柏掩映下一处由醒目的红墙围成的园子。大人告诉我,那就是皇甫谧陵园,里面有一座古墓,墓中躺着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我也曾偷偷与三两个小伙伴互约前往,顺着长长的、富有古典意味的园墙走上一圈,终于在南边发现了一处铁栅栏的园门,隔了门,我们幼小的心灵立即被眼前高大的圆丘形墓冢所吸引。二〇〇六年灵台县列项争资,在原来皇甫谧陵园的基础上扩建为占地九十六亩的皇甫谧文化园。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以皇甫谧墓为依托的专题性文化园,蓝天丽日之下,进园大道宽平如砥,两侧傲然挺立的高大雪松齐整如同列队迎宾的仪仗,大道尽头,阙门高耸,殿宇巍峨,连廊深长,墓冢苍苍。汉晋风格的整体设计,使得依次有序排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的神楼、献殿、纪念馆及陵墓愈显厚重、肃穆和历史文化的崇高感。园内外松柏苍翠,花木簇拥,每到春夏,玉兰、桅子、樱花竞相绽放,文化园于雄伟气象中更显瑰丽风神。文化园南面紧邻深谷,直通达溪河川,四时清晨,间有云雾,玉波雪浪一般,自南滚滚而来,翻岭越谷,拂向这红柱青瓦古朴庄严的建筑群,似来膜拜园中这位伟大的先贤,也成为撼人魂魄的雄奇风景。
由皇甫谧文化园东行数里,有一卓然兀立的山头,圆如麦垛,顶部平坦,上有旧碑基座,这就是皇甫谧读书台。“书台月朗”即为极富诗意的“灵台八景”之一。登上此台,极目远眺,四周空阔,南面达溪河蜿蜒东流。遥想当年三五明月之夜,皇甫谧先贤以野逸高节之风,常携书卷,或独自,或与二三挚友在此研读经典,思考人生、社会、历史和针灸医学的精奥,朗朗书声、娓娓话音在皎洁月光里与山上松风相和,令人倍生思古仰贤的幽情。
已晋升为“4A”级风景区的灵台县城北面的荆山森林公园,如今已是松柏遍植,殿阁亭台星罗。山腰处建有雄伟的三贤祠,其正中殿内供奉着皇甫谧先贤坐像,东西两殿分别是在皇甫谧之后的灵台历史文化名人隋代名臣牛弘和唐代名相牛僧孺像。此三人均以读书人出身而成就功业,唯皇甫谧以布衣之身功绩最为丰伟而享祀正中,当为不过。三贤祠的建造,集中彰显了人们尊重知识、崇尚科学、敬慕圣贤的朴素纯真情怀,常有远方各界人士和县内群众前来焚香祭拜。当青烟袅袅升起之时,我想,最基本的就是,人们应该充分感受到列位先贤刻苦治学、自强不息、心系家国的精神力量。
成立于一九八四年,后几经改扩建,又于二〇二二年七月搬迁至新城区的灵台皇甫谧中医院投资达一点三亿元,占地一百零八多亩,以其焕然一新的面貌、完善配套的设备设施、健全的医护专业队伍和集诊疗、康养、科研、体检为一体的综合功能,为全县及周边县区患者提供着一流的服务,尤其是其中医治未病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针灸康复中心和体检中心对社会的贡献,获得了各界的认可,而作为长项的心脑血管病、颈椎腰腿痛、中风后遗症、风湿类风湿病等疾病的治疗(康复)及冬病夏治等特色疗法,获得赞誉不菲。而相距不远的皇甫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灵台重要的制药企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均以皇甫谧的名字命名,多年以来,以不同的形式弘扬着皇甫谧文化,传承着皇甫谧治病救人的济世精神。
令人欣慰的是,在灵台这块热土,与皇甫谧先贤有关的遗迹、遗址、景点和以先贤名字命名的医药单位(企业)、文化团体、民间组织,均在新的时代,或得到极大力度的保护、开发,或沿着皇甫谧踏出的足迹不断前进。而全国性的针灸学术(思想)研讨和不同层次的针灸祭祖、拜师仪式、皇甫谧纪念大典以及针灸传承基地的挂牌设立等重大活动,亦在作为针灸源地、玄晏故里的灵台举办过数十次之多,而相关领导及文化医疗界名宿的题字更是厚望重重,寄意深远。在文旅融合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康养的今天,灵台也成为无数人慕名而往、拜谒皇甫谧先贤、体验神奇针灸术的必选打卡之地。
(四)
正如灵台王云先生在其文章中所言,皇甫谧先贤以羸弱之躯、乡野之身,倾其心血,在文学、史学、医学、哲学四个方面均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成长、隐居、交游、研究著述和为百姓奉献的不平凡历程中,实现了从浪荡少年到饱学名士、从朝堂遗弼到山野隐贤、从怏怏病躯到针灸鼻祖、从有限小我到无限大我的四大超越,堪为后来一切有为之士的楷模。这样的概括和对先贤人生价值的升华性总结是极为公允和中肯的。
皇甫谧先贤的卓著功绩、丰伟人格、崇高精神、留下的大量遗著、遗迹、经典故事及后世绵续不已的广泛流布、传承、研究、衍化、保护、开发、宣传,形成了以灵台为地理原点、全方位辐射、惠泽全人类的博大宏阔的皇甫谧文化。这一文化,单就内容而言,当然首推文、史、医、哲学术诸端,但更扩大到非遗传承保护、中医康养、医学教育、旅游、影视、出版、古籍整理、文学创作、药械研发生产、商标品牌命名、对外宣传、文化交流及地方产业发展等许多方面,实在是庞博之至,而且愈来愈以具体而实际的效能造福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各个领域。
行之愈远,则思之愈深,皇甫谧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窃以为,这一精髓,就是在皇甫谧先贤身上集中彰显的五大精神:一是一心为民、治病救人的奉献精神;二是不唯书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三是身病志坚、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四是不务虚名、探求真知的求真精神;五是兼容并蓄、继承创新的探索精神。皇甫谧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以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取其精华,立足实践,不断探索,总结规律,唯求真理,在继承中创造,尤其在史学、哲学研究及针灸医学的全面总结和创新发展上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称之为世界文化名人、针灸医学鼻祖和先贤古圣是当之无愧的。
这种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心系人民、甘于奉献、自强不息、尊重实践、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在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勇于探索和创造,不断前进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代续不衰的宝贵基因和历久弥新的崇高品格的典型例证,永远值得我们不断发扬光大。
对于灵台而言,弘扬皇甫谧文化,在各方面已具有相当的基础之后,首当其冲的、最能见效的、最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是什么?亦即皇甫谧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应该是皇甫谧针灸术。所幸的是,灵台在各个层面通过各种方式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之后,又持续接力,近年来推出了“针灸鼻祖故里·文化魅力灵台”这一闪亮的文化名片和一揽子建设发展规划,独店“针灸小镇”和傍依皇甫谧文化园的“皇甫谧中医针灸传承创新示范中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系列规划项目紧张有序地推进,灵台将形成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体系,从而卓立于全国(国际)针灸流派之林,针灸源地将大放异彩,皇甫谧文化将在新的契机下获得更大的发展。
(五)
目前在灵台,经过持续努力,皇甫谧针灸术已被正式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有数人被命名为“非遗”皇甫谧针灸术代表性传承人,其中省级一人(郝定国),市级三人(郝晓明、李志锋、姚心在),县级三人(边立兵、李永忠、杨尚霖)。这些难得的人才,或甘居乡野坐馆行医,或供职医疗单位治病救人,均在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上身体力行,与时俱进,传承着宝贵而实用的医学遗产。
而志锋作为其中一员,出于对皇甫谧先贤赤子般的天然的敬仰和热爱,近十多年来,从对《针灸甲乙经》的研习出发,一路坚毅前行,直登皇甫谧针灸术的殿堂。他倾全部心力所做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广泛搜求《针灸甲乙经》各类孤本、善本五种(最远的从日本内阁文库购得);二是深入系统学习了中医药发展史,获得了较为系统完整的中医药基础知识;三是深入研习《针灸甲乙经》,通过网络平台讲解《针灸甲乙经》(卷一)达二十六万多字,并已成书;四是数次赴平凉、宁夏、敦煌、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实地考察与皇甫谧有关的遗存、事略;五是不辞辛劳,奔走于凤翔与灵台两地,受邀深入中小学校,开展皇甫谧针灸术基础知识讲座;六是近以郝定国为师,远尊皇甫谧为宗,深考了皇甫谧针灸术师传序列,名正言顺地确定自己为皇甫谧针灸术第一百零四代传人、郝定国传承谱系第六代传人,至少在灵台大胆地建立了清晰的皇甫谧针灸术师传谱系;七是在宝鸡市凤翔区陈村镇尹家务卫生院和柳林镇中心卫生院坚持每周四、五、六出诊,近三年来治疗各类患者三万多人;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疟期间,积极贡献皇甫谧针灸术(中医)力量,经过反复临床亲身试验,组创皇甫谧清瘟化疫散(又名玄谧清瘟化疫散)中药预防方、治疗方各一个,根据他所坐诊的医院统计,面向全国各地治疗疫情患者(含后遗症)达二十九万人之多;九是在秦雍大地孜孜不倦传承皇甫谧针灸术,以乡村医生为主体,教授学生达五十多人,其中弟子一人(杨鹏医师)已独立运用皇甫谧针灸术每周接诊疑难杂症病患,几乎“一号难求”;十是系统总结自己的诊疗体会,撰成《甲乙针经临川治要》十二卷及《皇甫谧与乙针道》。
作为针灸鼻祖故里的一位热血青年,志锋是内敬于心、外笃于行的皇甫谧医道与针灸术的真实践行者和优秀传承人,他的这些不拘成规、不计名利、惟精惟诚、恒久不已、大惠于无数患者的工作,与皇甫谧先贤当年撰集《针灸甲乙经》、奔走乡野救患济世的初心完全相印无别,赓续了皇甫谧先贤伟大的精神基因。
(六)
关于志锋传承运用的皇甫谧针灸术到底疗效如何的问题,我可以通过几次亲身经历来说明。
四年前一天下午八点多钟,父亲突然从老家打来电话,万分焦急的说,母亲得了急病,非常凶险。我立时开车十多分钟就从县城赶回家中,看到母亲仰面躺在床上,双目紧闭,身体强直,摇也摇不醒,喊也不答应,只是口中不停地大声“啊啊”。父亲说,这个样子已有半个多小时了。我说那就赶紧送医院去治,可是转眼一想,这种情况,多是什么经络堵住了,如果送到医院,大夫多半会按西医和急诊的流程走,开一堆检查单,有些检查还要等到第二天再做,折腾一夜,也许还不能明确诊断。要是能找准相应穴位,立即针灸,解开郁堵之处,也许会快速有效解决问题。我便立即给志锋打电话问他可在县城?这种情况能否解决?他说正好在,可以解决。我便迅速把他接来,紧急情况下,他立即对母亲隔衣行针,从腹到胸到头面,密密麻麻扎了十几针,又配合艾灸。一会儿母亲就停止了“啊啊”的喊叫,睁开了眼睛,人也清醒了,话也说得清楚了。我不停地问她好些了吗,到底感觉怎么样?母亲很正常地说好了,好了。我指着志锋问她,能认清楚面前站着的人吗?母亲说,小伙乖得很,脸圆得像灯笼一样么。我说,就是他给你扎针治好的,母亲就忙不迭地道谢,我问,你感觉还有哪里不舒服?母亲说只是眼睛还有些困。志锋就在她眼睛周围又扎了几针,一会儿就完全舒服了。我和志锋一直守到晚上十一点多,反复观察、询问,母亲竟然完全好了。经过这次的针灸治疗,从此她再也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
还有一次,我岳母突然得了尿结石病,也是下午紧急送到县上的华仁医院,准备碎石。当时岳母疼的人已失了态,实在叫人不忍。但要上仪器碎石,须先做B超定位,要做B超,须先喝水憋尿。但岳母十多年前做过妇科手术,加之年龄已到七十岁,胃也不好,喝点水不是立即吐了,就是不停地小便,B超实在做不成。反复折腾了两个多小时,也是无济于事。我想,这种情况肯定是病人全身紧张,相关经络滞闭,输尿管等泌尿系统处于痉挛状态,如能针灸使之松解,肯定有作用。当即联系志锋,他闻讯立马到医院,几针下去,人就慢慢不难受了。一两个小时后,岳母竟感觉完全好了,在医院住了一夜,B超也没做成,碎石机也没上,第二天就办理出院了,至今再也没有犯过。
还有一位亲戚,也是女性,五十七八岁,突然双目视物模糊,经查是眼底出血。家人陪同前往西安几个医院就诊,一家让先服用云南白药,说是既止血又活血,观察一两周再看,一家说要立马住院施行手术,花费得好几万元。亲戚踌躇不定之际,让我联系志锋诊治。志锋为其把脉开方、针灸治疗数次,亲戚双眼逐渐复明,愈后良好,对志锋非常信服感激,说是效果又好,又省了钱。
这就是我所目睹的经志锋亲自针灸开方验证的皇甫谧针灸术的神奇疗效,不为虚妄。
(七)
细读《皇甫谧与乙针道》一书,不难看出,这是志锋近年来深研、践行、细悟、求证皇甫谧医道与针灸术的印心之作。
整体而言,该书的重点内容凸显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响亮地提出了“甘肃灵台皇甫谧针灸术”这一具有“针灸源地”意义的概念,以示他的传承直依《针灸甲乙经》为典,诚奉皇甫谧为宗;二是坦诚表达了他所秉持的“医者须怀柔润如水之心、怜悯苍生疾苦之德”“上医知心”“生死皆灵、同命同根”“净空俗私、辨证博宗”“慈悲化皈依”等医患一体、灵化无我的皇甫谧医道仁心;三是阐明了“没有固定的穴位,只有阴阳的平衡”等对针灸本质的认识;四是将生命现象纳入天地宇宙生灭无二的最高维度中进行了直达真相的观照;五是从理论根基和方法措施的结合上总结了自己所初步探索创立的“乙针道”,建立了具有医者个人特色的内容丰厚的中医针灸临床理论和方法体系;六是对处于诊疗工作中的医患关系及如何化解其中的障碍从灵性层次作了深度的揭示。
凡此等等,皆寓于灵妙幽秘的章节与文字之中,若非静夜澄怀观之,难品其三味。
深入《皇甫谧与乙针道》一书的字里行间,析解其细微入处,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角度领略志锋传承皇甫谧医道与针灸术的思想及方法脉络:
首先,志锋极深地参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释、道的精要,并且在悲天悯人中加以融会贯通,上升到宇宙大道的高度来认识医者自身的使命任务,奠定了其稳固的仁心仁医任术的心灵根基。他是反复不断地契入、精进、自省、改过并前行,而不是低层次地把自己简单地归类为只凭一技之长获取报酬的普通医生。因而,他形成了自己的医者价值观。
其次,他力图从源头上纯正地理解、贯彻皇甫谧正道思想和精神旨要,传承皇甫谧针灸术的正脉,而不是断章取义、剪枝摘叶、抚其皮毛而沾沾自喜。因而,他甘愿荷担传承皇甫谧医道和针灸术的责任。
再次,《针灸甲乙经》作为集前代医典精要、又多有开创的承前启后的煌煌巨著,所阐释的针灸术必然既博大宏阔又细微精妙,同世界上一切伟大的科学一样,既有根基牢固的基本原理,又有条分缕析的具体方法。传承至今,因历代医者个人禀赋、气质、学养及所处时代、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众多不同的针灸流派,使得具体的思想方法、契入角度、对症重点、用针手法等各具特色、各领千秋。对于志锋来说,他是用自己的方法深入进去了,又从自己的角度得到了“乙针道”(当然还有更大的提升完善空间),现在坦诚地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公之于众,既策励自己不断前进,又可与同道、方家交流碰撞,这是值得赞赏的。
第四,志锋所表达的“乙针道”,是一套初步成熟的具有他自己独特性的中医针灸临床理论和方法体系,这是他潜心研习《针灸甲乙经》,在自己肌体上无数次试针、试灸,对千百名患者诊疗实践,深刻体悟、辨证思考、去粗取精、剥伪存真、穿透现象洞察真相、探索实证、系统性积累总结梳理的结果,既是心法又是手法(脉法、针法、灸法等),既有医道思想总旨,又有理论架构和实际操作的方法措施。
第五,志锋把生命现象置于宇宙天地化生不息的动态平衡大环境中去看待,把每一个活生生的病患做为无法孤立于内外场能的整体系统去考察,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宇宙生命观。因而他在诊疗中能以正见思维去处理医者、患者、疾病、机缘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当然,《针灸甲乙经》是一部开放的经典,皇甫谧针灸术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后世历代医家一直孜孜不倦地结合临床实证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丰富、探索、发展。因而,从负责任的角度来看,《皇甫谧与乙针道》也不能说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现在,单从文字方面来看,结构上还有需要调整之处,语言表达也有不够精准之嫌,至于学术层面,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亦肯定有许多待商榷的地方。重要的是志锋勇于把自己的心得坦诚地陈露出来,从根本上讲,也是从为了更好地弘扬皇甫谧医道精神、传承光大针灸术、造福广大病患的心愿出发的,他不会拒绝任何同道和方家的批评、建言和激烈碰撞性的探讨交流。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此书能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则志锋一定是诚挚欢迎的,这也是该书的价值所在了。
(八)
成住坏空、变动不居是这个宇宙示显给我们的普遍规律,作为渺小如尘、栖居在此星球的人类,我们经过无数代的努力,目前所达到的对宇宙的认知也是极其有限和脆弱的。这一认知体系当中,当然包含如何呵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内容,因而我们有了可以最大程度地解决问题的医学和相关生命科学。但在应对越来越不确定的战争、瘟疫、癌症、核危机、生态破坏、资源消耗、极端天气等突发自然灾害威胁时,我们似乎更加茫然无措。在我们试图突破自身局限探求更高层面的解决方案而尚无实质性结果的时候,我们发现,古圣先贤早已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许多目前看来尚未过时的思想方法,比如东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衷共济”等。
尤其是当我们在解决自身健康问题上踌躇不前或走投无路时,所幸还有中医药这个不错的自选项。这门以浑原传统文化为支撑的伟大学问在今天越来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我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及应对今春大规模流行甲流侵扰中,中医药方案却屡屡奏效,不能不说是一个明证。
难以想象,当还有什么其他名称的疫情再次考验我们的勇气、智慧和耐力时,我们会怎样应对?显而易见,我们肯定不会忘记中医药这个老祖先留下的法宝。
因此,大力弘扬伟大的皇甫谧文化,倾全力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皇甫谧针灸术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心愿。
自己由衷的希望,各方面力量和各界有识之士都能为发展壮大皇甫谧文化尽一份力,“针灸鼻祖故里·文化魅力灵台”这一名片的底色能擦得更亮,也诚恳地寄语于志锋,大道之行,不言阻长,笃心不息,自励弗怠,无我为真,利益大众。
彭永锋
二〇二三年四月十一日于灵台
李志锋《皇甫谧与乙针道》
皇甫谧针灸术传承人李志锋与甘肃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彭永锋在凤翔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