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与乙针道的临床思考与感悟
——跟诊皇甫谧针灸术传承人、乙针道创始人李志锋老师
第一部分
从胃经论治鼻炎、过敏性鼻炎
我跟诊与皇甫谧针灸术传承人李志锋老师时,常见患者诉有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师常说:“哪有那么多的鼻炎,是你的胃经淤堵不畅导致的。”我初听此言,百思不得其解,查阅诸多名医验案,均未见从胃经论治鼻炎的。按照中医理论,肺开窍于鼻,治疗鼻炎、过敏性鼻炎等多从肺论治,当属正治。从胃论治,似如天马行空。
李老师临床善于针药并用,针以助药,药以助针,相互为用。恰逢有幸亲见李老师针灸治疗鼻炎一例,又亲见患者复诊诉说针灸治疗鼻炎一次见效。更是激发了我对于老师所论述从胃经治疗鼻炎、过敏性鼻炎的兴趣。观其所选择穴位,乃为双侧鼻翼处,双侧天枢(或按李志锋《甲乙针经临床治要》中记载《针灸真髓》中“卐”字形气机升降针法)、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针法以双温针为主。那么,从胃经论治鼻炎、过敏性鼻炎的理论依据又在哪里?如果按照常规的脏腑辨证,可能我们很难理解。但是如果从经络辨证,按照经络循行以及体内气机运行的规律特点来思考,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的明白。因为古人早有论述,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古人经典中的那双慧眼。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二·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载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足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脏腑,一旦受阻,气机不畅,血运受阻,鼻部症状百出,又有什么不能理解。
况且李老师在针药并用时,除针之外,特别点明中药基础方配伍之特殊药物,升麻、干姜是其画龙点睛之笔。细思其药性归经,同样符合从胃经论治鼻炎、过敏性鼻炎的经络循行理论。
正如古人所说:“言病不能治者,未得其术也。”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之我识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是《黄帝内经》第一篇,开篇一句话讲的即是黄帝先师的一生,从生而神灵至成而登天的修道成道之路。其次,便是对古今寿命长短的思考。其次是上师岐伯对于男女生命树的整体论述,女七男八是男女生命在天地影响下的生命生长客观规律,其核心的规律可以概括为生命树的生长壮老已的一个完整过程。
同样,所有的疾病也可以按照生命树的生长壮老已的节点来预判。按时不达为不足,按时过度为过耗。延伸至医者,其医当有五,治生之医,治长之医,治壮之医,治老之医,治已之医。或二三并治,或五者同治,皆是医者中之高手。其次是阴阳交合延续的问题,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交合,生命延续,这是亘古不变的,所以开篇必然的论及生命延续的岁数及生理。
至此,可以说黄帝内经的开篇上古天真论是以生长壮老已为主线,进而论述人体生命树的整个生命自始而终的过程。
第三部分
皇甫谧与乙针道的临床思考与感悟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跟随李志锋老师学习“皇甫谧与乙针道”已经一年有余。从最初的充满好奇,到如今的熟练应用于临床,回想起整个学习的过程,感慨于中华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文化的伟大,更感慨李老师在凤翔灵山脚下拍摄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宣传片《秦风万里遇见你》时(二〇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经陈仓区千河镇卫生院赵秋广院长介绍,我们相识的因缘殊胜,正如同这影片的名字一般!
(一)
作为科班毕业的我,步入临床的诊疗模式,便是按照学校教学的模式,基本上以问诊为主,然后根据患者的症状来判断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通过不断地积累总结,倒也掌握了一部分疾病的辨证治疗和疗效。
至于脉诊,古人常说:“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确实如此,这五年来,基本上在根据教材,根据医案对应性寻找脉象,得到的结果总是差强人意。
古人云:“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每当我遇到疑难杂症,或者典型脉象而出现困惑时,百思不得其解,以至于几年里积累下不少令我深思牵挂的问题,有的问题一纠结就是三五年。
直到二〇二二年七月份,第二次与李老师相遇,一顿饭的功夫,我一口气问了李老师二十多个关于脉象,临床难解的问题,李老师不紧不慢地逐个回答了我的问题,并且一针见血指出了我在临床上的不足之处,临床而不能融合与临床,思维模式固化,硬性对应书本知识,这也是我这些年自己能感受到却一直无法改变和突破的困难。之后,李老师分享了一篇文章《乙针道脉诀之道》。
读罢文章,眼前豁然。没有课本上的那种知识块,而是从十二时辰、从道心、从望、闻、切、答、从脉象的完美对应临床,进而中药处方,针灸处方五行药物属性、归经,短短一篇文章,我便深切地感受到了“乙针道脉诀”的不同凡响,乃至于主动联系了李老师,我想进一步跟诊学习的愿望。
(二)
记得第一次跟诊是七月二十八日周四的下午,在凤翔区陈村镇尹家务卫生院,一进诊室就被墙上的皇甫谧祖师画像和满墙的锦旗震撼。简单的交流后,就开始正式的诊疗。只见李老师搭脉三十秒不到,接着就快速地说完了患者的不适症状,详细准确到能指出是哪条腿疼,哪个穴位附近的不舒服,而再看患者的反应,连连点头,说是是是,对对对。
坐在旁边的我,慎重地摸完脉后,第一感觉是脑子发空,根本对应不上这是二十八脉里面的什么脉,以至于在心中默想,李老师是不是诊断疾病主要通过望诊。但是很快这个结论就被我自己否定了,在诊室李老师选择的是背门而坐,另外诊疗时除过诊脉甚至没有看患者一眼。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患者都是以这种诊疗模式处理完了。
而我的内心想法是,这种诊疗模式怎么学?怕是没有十年八年的光阴,根本掌握不了。而且还是针药并用,能够清晰地记住每位患者的针灸部位和病情,跟诊结束后李老师问我有没有什么收获和问题?我坦然诉说脉诊不清,感觉跟不上,也对应不上。李老师说:“慢慢来,需要时间。”
第一次的跟诊结束后,与我而言,是对我五年中医院校学习思维的彻底颠覆,也是对重新塑造临床思维的一个开始。之后的门诊治疗中,我便将每日就诊的患者的情况依照李老师《乙针道脉诀之道》一篇的模式记录下来。
2022年8月26日诊
袁某某,女,75岁
脉右:寸脉沉,关脉浮大有力,尺脉沉而长(向手指尖位置)。
脉左:寸脉沉,关脉沉、尺脉沉。
面色:眼神迟钝无光,面色暗、黄,语声低。
形体:形体瘦,关节僵硬,行动缓慢,骨头关节运动僵硬不灵活。左侧手不自主抖动,不受思想控制,手指抖动明显。
诉:腰痛(既往有腰椎病,腰部左侧痛感重),下肢关节痛。
饮食胃口一般,有便秘情况,舌质淡苔微黄腻。
刘某某,男,62岁
脉右:寸脉浮洪大,关脉浮大洪,尺脉洪大。
脉左:寸脉沉,关脉细短,尺脉沉。
望:形瘦,个子高,形体中等。
闻:语声敞亮。
诉:饮食胃口差,大便干。口干、口渴、多汗。
张某,女,33岁
脉右:寸脉郁结涩,关脉沉缓,尺脉沉。
脉左:寸脉缓,关脉沉,尺脉沉。
形体:形瘦、面色一般,低个子,皮肤薄,肌肉不足。
问:肺部呼吸道近期有无不适,有无咳嗽,有无慢性咽炎?
熬夜、脱发、月经量少,眼睛干涩?
答:前期感冒,现在嗓子声音沙哑。入院诊断:急性咽炎,
其余症状均有。
我将以上脉案交由李老师点评指导,老师再一次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思维模式仍旧是套路,不是融合,要让我时时去思考学习水的思维,其次就是尽快转变诊疗模式,按照“乙针道”的“望、闻、切、答”顺序来开展诊疗。
正如同万事开头难,目前摆在我眼前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要改变已经坚持了五年有余的以“问”为主的诊疗模式,进而以“脉”为主来解答患者的诊疗模式。
起初,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是惶恐的,担忧脉症不符,在几次请教李老师后,得到的答案是“乙针道”脉诀“望、闻、切、答”,一脉定乾坤!切脉后,告诉患者的病症,如果没有说全,患者自会补充,长期如此,患者自会认可!
这其中,还有李老师的谆谆教诲:“让优秀成为我们的习惯,沉下心,放下自我,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心改变了,一切就改变了!为人民服务也是由医术转化为医道的金钥匙!”
(三)
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开始在临床上完全地接受应用“乙针道”思维。“望、闻、切、答”,脉定乾坤。也正是不断和老师交流,转换思想,让我忽然明白,院校教育的知识就如同自行车的零件一样,我们只能称之为自行车的零件,而不能称之为自行车。所谓自行车是可以骑行,具有骑行功能的才能被称之为自行车。二十八脉的难以把握和区别,是因为这些年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二十八脉也只是自行车零件,脉气的变化才是核心关键所在,这二十八脉如同二十八颗珠子一样,脉气是串连二十八脉的主线。正如同我请教李老师创立“乙针道”脉诀的基础是什么?师答创立的基础即是气机的平衡。血液游行与脉管之中,变化万千,全在于脉气的推动。正如同者自行车一样,我们可以骑出百千万种速度和频率,而变化的根本在于那唯一一点动力。
因此,我才逐渐明白李老师所说的,医患不二,所谓医患不二。医患不分离,医者就是患者的另一半。正如同上面的故事,把准脉气的变动,症状不过是如人照镜,形见影随。明白了以上的思维,才算是把“乙针道脉诀”的困难解决掉。
紧接着临床实践中,我就发现按照以上的诊疗模式,可以大致讲清楚部分患者的病症,但是精准度不够,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艰涩。带着这个困惑我开始了第二次、第三次跟诊……
每当李老师在门诊问及某某条经络的循行部位,某某条经络和某某条经络的交叉部位,某某条经络在人体的转折部位时,我的大脑又处于一片空白状态。
李老师说这正是你脉诊后诉说病症不够精确的主要原因。比脏器更神秘的是人体有两套密码:气机和经络。这个也正是西医仪器无法检查到的,而我们中医却可以分析清楚。经络的循行核心是气机。因此,针灸故有得气之说。又如同我们常说的“精、气、神”,殊不知在中医上就是“经、气、慎”,即经络,气机,慎辨。气机的强弱平衡,与经络和脏器的气机交汇到那个点是现在急需要补充的课题。如果把经络作为学习“乙针道”第二课的话,那把握气机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中的游行规律,理顺经络循行在人体各个部位的特点,进而核心把握经络之气在经络中的变化规律,是准确定位疾病所在部位的关键。
(四)
跟诊中老师特别强调,要好好看看毛主席的《心之力》原文,起初我甚是不解,中医之学习与毛主席《心之力》一文有何关系?后反复读《心之力》一文,才发现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的,是掌握了阴阳变化规律的。也正因与此,这篇文章能够一直流传于世而被大家熟知。正如文章所言,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以此为核心指导,则医者之心力,实为中医所讲正气之心力,病者之心力,实为受邪气侵袭后之病者心力,此二者为治与被治之关系,实又为阴阳辨证关系之一种。
如此,中医所用草木金石之品以疗疾,实是以至精至微之心力,凝聚草木金石药之力,以祛除受邪气侵袭后病者之心力。依此而言,则世间所有疾病,皆是心力失常之表现。有何等症状表现,就有何等失常之心力。
千百年来,扶正祛邪即是中医治病愈疾之第一要义。所谓扶正,即是以医者之心力纠病者之心力,所谓祛邪,即是以医者之心力,驾驭秉天地阴阳五行而生之草木金石之力,给邪以出路,给病之力以生门,使心之力与病之力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则病之力不能为害,即为健康人。此正如志锋老师所说:“人无病而不活,病无人而不生。”
初入临床时,以为治病就是治病本身,跟师后才发现这种思维是狭隘的,是以点带面的。所谓看病,是看患者之灵魂,是看患者的心之力,是看患者心之力失常程度的轻重。但凡心里明白,心神专一的患者,稍用药纠正就疗效明显,甚至覆杯而愈。而心神摇曳,晦暗不明的患者,往往治病乏效。每每想到此处,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老师所讲治病要先破相,不要着相的深意。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治病必求与本”。
(五)
伴随着跟诊次数的增多和考虑问题的深入,加之在临床的不断实践,对于治病的认识相较于以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最初的看病,到逐渐地看人,再到逐渐地看人背后的气机变化。从最初跟诊到现在,李老师一直在强调《针灸甲乙经》卷一第十六《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起初读起来晦涩难懂,翻阅各个注解的版本,也是硬性对应。
直到有一次看到吹糖人的老手艺后,霎时明白了《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此篇的内涵。所谓阴阳二十五人,即是按照阴阳二气的多少将人体类型大体分为二十五种类型。那口气便是造物主之力,又如同中国神话中的女娲娘娘手中的那条鞭子,人形的不同,在于使力的大小,在于那口气的大小轻重。所谓阴阳二十五人形,即是芸芸众生的外形所在,而之所以大众形体的各不相同,完全是因为阴阳二气的变化所致。如果抛开脉诊来说,《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此篇可谓是《针灸甲乙经》中“望诊”的开篇之作。
《难经》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又有扁鹊得上池之水而有隔墙见人,透视人体五脏之能。今日感慨,“上池之水”已不可得,而“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之法宝伸手可得。
至此,我才更加明白李老师所创“乙针道”的用心良苦和立意深远,“望、闻、切、答”。正如李老师反问我的问题。你要想清楚,问诊,问患者,问什么,问到了什么?
回想起眼下大多数中医大夫的看病模式。“你好,哪里不舒服?头痛吗?口渴吗?胃口好吗?”大家可能都能明白,这是大夫在看病,在问诊。按照常理而言,让病人把症状描述清楚,医者把该考虑的考虑进去,我们就能把病弄清楚,就能明确诊断,精准治疗。
但是,当很多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去临床的时候,就会反映出一个共性问题,几乎大多数生病的患者都不是按照书上描述的情况来生病,而是千奇百怪。抓症状,问病史,进而辨证论治,有时候问来问去,就被患者的各种不舒服带进死胡同,再到辨证论治时,已经懵圈了。这对中医药文化本就不自信的青年中医,就成成了致命的打击,中医模棱两可,中医效果不行,中医很难学,到最后就是改弦更张,去搞西医,或者中西医大结合,不伦不类。
(六)
如果单从中医四诊的“问”来深入。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问谁?这个问谁既是对医者的当头一问,也是对问的深层根源的追究。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人类思维意识的存在。那么,人类就是造物主的意识存在。如果我们家里的冰箱、洗衣机坏了,我们可以照着说明书自己维修,也可以送到修理店去维修。当我们去修理店修理时,修理师傅绝对不会问你冰箱、洗衣机是那个配件坏了?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自己都知道哪里坏了,还需要修理师干嘛?修理工在修理之前,内心早已熟悉物件的原理以及构造。
人如果生病了,那么当我们去找医生时,其实是想找那个精通于人体生命原理以及构造的“高级生命技术维修员”。正如先圣所言:“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而这种人需要有无限接近与造物主一样的智慧。
所以,古人常说医非神圣者不能。换言之,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体生命原理以及构造,那么治病就是一件非常轻而易举的事情。
如果按照以上的思维去考虑,那么问是问谁?如果是问患者,那就成了笑话。试问那个患者又能比医者更明白人体生命的原理和构造?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可见先圣早已预见未来的诊治会沦落至省疾问病,务在口给。而忽视了最重要的透析人体生命原理以及构造的九候、明堂阙庭等高超技术。
所以,根据医圣的指引,问绝对不是去简单地问患者,一问了之。而是望闻之后医者的自问。
那么,医者又当如何去自问?
我的老师,华夏皇甫谧针灸学推广者与乙针道创始人李志锋老师做了非常深刻的总结。不敢私藏,摘录于下,愿与同道共参。
第一个,问自心,即医者医病先医己心,医者应该从内心深
处通过“望、闻”患者,得出患者病症的脏腑归属等情况。
第二个,问上师,即上古有真人,医道有宗师,从心里结合
上师的医学典籍,来判断患者的病机框架,从而为下一步给患者
切脉打下牢固的基础,以此来判断自己的“望、闻”二诊是否准
确,更进一步的诊断患者的病情。
当这个“问”的结果在医者心里完成后,那就开始给患者切
脉,切脉确定病机后,医者告诉患者病机的根源与发端以及表现
的现象,患者认可后,方可进入治疗。如果患者觉得还缺少一些,
自会补充。这样基本上,患者的病机在医者的心里已经一目了然,
那么,诊治的结果也会是事半功倍。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尊古传承,能够按照先师指引的方向去追求医道,如果能够按照李老师所提出的问自心、问上师循序渐进,时时勤修,对于一名中医人来说,就会不断地螺旋式上升,医术、医道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提升、精进。舍此,必然会如同开篇所讲,被患者的各种千奇百怪的症状带进死胡同,以至于医者灰心,患者寒心。
(七)
如果说单纯的医学跟诊是比较枯燥的话,我想中医绝对有人性化的一面。记得在跟诊之余,李老师分享了他制作的一段视频,配乐《蒹葭》节选自《诗经》,也是自己作曲、制作的。当我听完古朴而悠然的音乐时,李老师从音乐层面讲述了关于听声音而判断病症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的声音是非常的高亢,那么这个人多半有心脏方面的疾患。如果这个人的声音低沉而发颤,那么这个人的中气是下陷的。
总而言之,其实四诊的信息都是互相贯通而又可以独立辨证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都包含了人体的全部信息。一直以来,只是缺少了读懂这些信息的慧眼。直至学习“皇甫谧与乙针道”。加上时间的积累,逐渐地融会贯通了四诊的真实意义。
在跟诊中实践,在实践中跟诊。这或许是一个中医人成长的最佳模式。
我非常庆幸在院校学习结束后成为了李老师的学生,带领我由术而至道,乃至在医学建立自己的医学思维体系。每一次的深夜交谈,每一次的慎重回答,都是“皇甫谧与乙针道”思维的累积和磨炼。
皇甫谧与乙针道,与我而言,我仍旧在学习的路上,仍旧是一名中医学徒。粗略计算,自从跟诊李老师门诊八次四个半天以来,我在千河镇卫生院的门诊患者从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四十人。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因为工作变动,我从陈仓区千河镇卫生院调至渭滨区八鱼镇卫生院工作,每周六个半天门诊,限号四十人次,接诊人次在六十人次。门诊日诊最多已经突破八十余人次。这些门诊数字的变化,是患者对“华夏皇甫谧针灸学”的认可,也是对我学习“乙针道”思想成绩的认可。
幸得老师大作《皇甫谧与乙针道》一书出版在即,我有幸能够将自己的跟诊心得记录整理,分享与有志于医道,有志于“皇甫谧与乙针道”传承的同道朋友。
同时,也感谢宝鸡市凤翔区柳林镇中心卫生院刘海欧院长、陈村镇尹家务卫生院卢亚强院长提供的学习平台以及长期以来支持我中医学习进步的同道师友。
杨鹏
二〇二三年三月十五日于宝鸡
李志锋《皇甫谧与乙针道》
皇甫谧针灸传承人李志锋给杨鹏医师讲解《黄帝外经》与《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针灸传承人李志锋给杨鹏医师讲解《玄隐逸密》与《针灸甲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