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羲之小儿子王献之 令人唏嘘不已的一段生死虐恋

王羲之小儿子王献之 令人唏嘘不已的一段生死虐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研墨香 访问量:1360 更新时间:2023/12/29 14:46:12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各个都练书法,但最有成就者,非小儿子王献之莫属。不过王献之,让后世记住的不仅仅是其书法上的成就,他与两位女性的生死虐恋,也让今人唏嘘不已。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王献之(子敬)在生命弥留之际,道士问他,一生中可曾犯过什么错。他回答到:没有别的事,只记得与郗家小姐离过婚。寥寥数语,令人感慨万千。这里的郗家小姐,指王献之的原配夫人郗道茂。每个人的一生都无法十全十美,总会留下些遗憾,但能带进坟墓的,一定是刻骨铭心至死都无法释怀的事。由此可见,王献之对郗道茂用情之深。可俩人为何离异呢?还是先从王献之说起吧。首先,王献之是位高颜值的帅哥。史书上说他风流为一时之冠,只是在盛产美男的魏晋,他的帅被其他人的丰采给淹没了。其次,他的性格中有一些冷酷。其他帅哥都喜欢当众夸夸其谈,而他却少言寡语,遇事沉着冷静。对这一点,就连谢安都赞不绝口。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献之与徽之、操之去谢家。两位哥哥侃侃而谈,唯独他简单寒暄几句后便沉默。走后,别人问谢安对王家三兄弟的看法,谢安用浑浊而有魅力的鼻音说:小儿最优秀。”原因是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家里着火,哥哥子猷仓皇逃离,连鞋都来不及穿。可弟弟王献之呢,却神色淡定,从容地让侍从扶他出门。可见,王献之不急不躁,处事不惊,有大家风范,情商应该很高。最后,就是他的必杀技

-书法。虽然大家都喜欢玩书法这门艺术,但王献之的水平在全国绝对名列前茅,是艺术界的超级偶像,这是其他豪门子弟根本无法企及的。如此优秀的帅哥,又出身于魏晋四大家族之一

琅琊王氏,估计想攀附的贵族千金自然不少,但他都不为所动,偏偏喜欢上了青梅竹马的表姐郗道茂。俩人早早结为夫妇。婚后的生活甜蜜无比。在浙江会稽山,夫妻二人一起畅游山水,练字抚琴,吃穿不愁,过着诗与远方的生活,真正羡煞众人。

但有个人一直对王献之念念不忘。她就是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公主本来嫁给了西征大将军恒温的儿子恒济。恒济由于参与谋杀叔父恒冲,失败后被流放长沙。司马道福迅速与恒济划清界限,离婚回宫。公主虽然离异,但还正值青春年华,仍然怀有一颗追求幸福的心。她去求太后褚蒜子,把自己许配给王献之。

满朝文武百官的子弟中,未娶的青年才俊比比皆是,你为何偏偏喜欢上王子敬呀,他可是已经结婚了。太后面露惊异之色。

我不管那么多,我就是看上他了,非他不嫁!公主大多都刁蛮任性,司马道福也不例外。

唉,你这孩子,你是皇家公主,身份尊贵,难道嫁过去给别人做妾吗?

您以皇太后的名义,下一道圣旨,让他休了那个郗道茂,不就行了嘛。公主铁了心,要横刀夺爱。

反正,插足别人的婚姻,把正室赶跑,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对公主而言,这是值得赞扬的勇气,而不是什么道德败坏,因为她的字典里还没有小三这个词。当王献之听到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他怎能休掉自己深爱的妻子呢?但太后的旨意又不能公然违抗。新上任的皇帝年幼,所有的国家大事实际上都由太后掌管。怎么办?他陷入了痛苦当中。后来,他想了个办法,试图躲开这场突如其来的艳祸。他忍着疼痛,用艾炙把自己的双脚烧伤,走起路来一腐一拐,心想公主应该会嫌弃自己了吧。

谁知公主知道后,反而隔空送上了一段痴心的表白:

王子敬,你就是一条腿没了,变成了残疾,变成了废人,我也要嫁给你!

这番表白完全把王献之逼上了绝路。亲朋好友见此,纷纷劝道:

子敬啊,你身为男儿,不能光顾着儿女私情,要为自己的家族命运着想呀!你们兄弟几人,清高孤傲,视功名利禄为浮云,各个沉溺于书法、弹琴、喝酒、清谈,长期下去,家族在朝中的势力就会逐渐削弱,琅琊王氏的辉煌迟早会变成过眼烟云呀!

子敬啊,多少人想攀龙附凤,当驸马爷。可你呢,机会来了,却要躲开,你怎么就不开窍呢?

……

压力之下,王献之只好休了结发妻子郗道茂,娶公主进府。一向喜欢王献之的谢安,提拔他为自己的长史,加封太保后又极力推荐献之任中书令,参与国家大事。

与公主婚后的生活平淡如水,虽彼此敬重,但少了许多情趣,王献之时常怀念起郗氏:

爱一个人,不管厮守多久,心里都会觉得欢畅。想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可是命运捉弄,却将有情人分隔两端。日日夜夜地想念,什么时候才能和表姐再见面呢。这种思念的痛令人伤心欲绝啊。不知郗氏看了这封情书,作何感想?只怕是肝肠寸断,欲罢不能吧。此时她的父母早已离世,自己寄居在叔父家,郁郁寡欢,一直未改嫁。郗家上小对王献之心有怨言。这王献之偏又不改自己的孤傲性情,当大舅子郗超去世后,他们兄弟几个去吊唁。郗家请他入座,他却傲慢地说:有事,没空坐。

从此,王郗两家彻底交恶,不再往来。王献之就是想和思念的人见上一面,也变得异常艰难。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这是王献之留下的著名爱情诗《桃叶歌》。有人认为该作品是他为小妾桃叶所写。实际上,在桃叶渡,他何尝不是在等待让他牵挂不已的郗道茂呢?多年的足疾折磨,再加上为情所困,公元386年,43岁的王献之离世。

和公主的结合,的确延续了王家的荣耀。他们的女儿王神爱早早被选为太子妃,后来成了晋安帝的皇后。但不幸的是,丈夫司马德宗是历史上有名的弱智皇帝,话说不利落,连天气冷热也无法感知,还有生理上的缺陷。嫁给这样的丈夫,即使贵为皇后,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公元412年,年仅29岁的王神爱,抑郁而终。据说死前还是处女身。

王神爱,多美好的名字,受上天眷顾,出身名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但有倾城倾国貌,而且还擅长书法艺术,堪称一代才女。只是头顶皇后的桂冠,肩负着家族命运的兴衰,可谁又知她内心的苦楚与寂寞?

都说投胎是门技术活,谁都愿意生在贵族豪门,不用努力打拼就能轻易地得到普通人奋斗几辈子都无法拥有的荣华富贵。然而,继承社会地位、财富与荣耀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部分的自由,当这种自由一旦关乎婚姻爱情时,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标签: 王献之

更多文章

  • 王献之:娶了新安公主后,我成了全世界最倒霉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新安公主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他出生于东晋望族琅琊王氏,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本人也是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然而,这样一个天之骄子、高富帅,却有一段无可奈何的伴随一生的锥心之痛!这一切还要从王献之临死前说起!《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

  • 王献之与妻离婚,改娶新安公主,其中隐情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新安公主

    东晋虽然偏安一隅,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昌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具有广大影响力的文人,给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便是其中的典型,他们儿子在书法领域的贡献,可以说是划时代的。由于他们出身于门阀士族琅琊王氏,因而也成为那个时代士族文人的典范。他们的一生与家族门阀的利

  • 清华大学的校名源自晋陵公主的丈夫的诗句

    历史人物编辑:创意动漫家标签:晋陵公主

    东晋的晋陵公主是孝武帝司马曜的女儿,父亲为她选择夫婿的时候,曾对“公主择婿委员会”提出要求:“为公主选婿,要像刘惔[dàn]、王献之那样儿就可以了!王敦、桓温之流(这四位都是驸马)虽然也不错,但是他们喜欢干涉帝王家事,令人讨厌!”公主择婿委员会委员长王珣[xún]回答说:“谢混虽然比不上刘惔,却不比

  • 王绪向宰相告殷仲堪黑状,殷仲堪束手无策,王珣妙计转忧为安

    历史人物编辑:川妹美食标签:殷仲堪

    晋安帝时期,王宝国和堂弟王绪一起依附于司马道之,后来得以成为宰相,执掌大权。当时殷仲堪任荆州刺史,与王绪有些矛盾,王绪因此常向堂兄王宝国告黑状,意图杀掉殷仲堪。殷仲堪束手无策,很担扰,于是向东亭侯王珣请教避难方法。王珣淡淡一笑,说,简单呀,你只要多去王绪家走动,每次去都把手下人屏退,再随便和他聊聊天

  • 他是明朝第一忠义之臣,被誉为“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王恕

    王恕,字宗贯,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授官大理寺左评事。(王恕)升任扬州知府,不等报批便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兴建了资政书院来督促读书人。天顺四年,因为他治理地方成绩最好,破格晋升为江西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结伙作乱,朝廷晋升王恕为右副都御史去安抚治理。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了大盗刘通,又征讨攻

  • 桓温要篡位,简文帝认了,王坦之不肯,谢安则使了一条妙计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王坦之

    桓温要当皇帝,可是又挺Stubborn——固执、迂腐、愚笨。非要按照“古制”来。什么古制呢?先封个公爵,再敕个王爷,然后赐个九锡,最后三请三让,才得篡个皇位夺个天下。在这之前,桓温因为北伐失利,为了挽回名望,废了一个皇帝,又立了一个皇帝。这个皇帝就是简文帝司马昱。说起司马昱,算得上是桓温的发小。所以

  • 魏国最后的猛将:比赵云还猛,大破秃发树机能,惨遭灭族,他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经典沸标签:秃发树机能

    三国后期,猛将关羽、张飞、张辽、张郃等人早已去世,名将凋零。但是曹魏后期,却有一个猛将,他非常猛,堪称曹魏最后的猛将,比赵云还生猛,七进七出曹营,大破秃发树机能,然而最后却被陷害,惨遭灭族,他是谁?他是曹魏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之子文鸯。比赵云还猛,七进七出曹营公元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黜小皇帝曹芳

  • 江统的《徙戎论》,除了能明确五胡问题外,究竟有没有实践价值?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江统

    在中国历史上,西晋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其作为终结了东汉之后乱世的政权,取代了英雄辈出的三国,重新统一了中国。但是做出如此伟业的西晋,在中央权力系统上却存在先天的不足,这让其在成立不久之后就被前赵政权所灭亡。而人们在提起西晋灭亡的时候,除了对其极为糟糕的宗族制度以及错误的皇帝人选扼腕之外,其对于民族

  • 江统的《徙戎论》很有远见,为何没有付诸实施?原因令人深思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江统

    公元280年,三分归晋,天下重新一统,但是并没有回归到汉朝的强大和盛世。东汉以来,不断有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曹魏立国后,借着战乱,他们纷纷杀官自立。进入晋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公元294年,内迁的匈奴人郝散造反,虽然很快被打败,但是2年后,其弟弟再度联合氐人、胡人叛乱,拥立齐万年为“皇帝”,占据西凉,

  • 西晋朝廷在胡人问题上的分歧,关于江统的《徙戎论》

    历史人物编辑:南南历史标签:江统

    序言:五胡内迁东汉初期,匈奴已经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依附汉朝,北匈奴则一直对汉王朝处于敌视态度,最终南匈奴在汉王朝的帮助下击败了北匈奴。而归降汉朝的南匈奴除一部分族人留在匈奴故地之外,另一部分则随匈奴日逐王南下,他们大致被安置在河套地区。东汉初期,羌人也大量迁入中原地区,东汉王朝将内迁的羌人称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