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献之遇上霸道总裁

王献之遇上霸道总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骆春琴 访问量:2028 更新时间:2023/12/4 12:25:11

王家兄弟有七人,最靠谱的是老二王凝之,最不靠谱的是老五王徽之,老七王献之则是人见人爱的佳公子,可是,有谁知道佳公子的心事,“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宋代诗人方岳写的这句诗送给王献之最好。

谢道韫谢安的侄女,有次恰逢下雪,谢安考谢家子弟,问,什么可以比作雪花?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小谢的才情让谢安大加赞赏。后来,谢安为她选老公,去王家考察,先考察名气大的老五,觉得不靠谱,再考察没名气的老二,觉得靠谱,于是作主,将小谢嫁给老二。小谢嫁过去后,发现老公果真有些凝滞,便有些不开心。她回娘家时,谢安问,老二怎样?小谢便说,“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意思很明显,就是嫌弃老二,真没想到,天底下竟有老二这种平庸之人。

确实,王凝之后来就是因为平庸而死的。他做会稽太守时,碰上孙恩作乱,别人劝他,快做准备。

他怎么弄呢?踏星步斗,拜神起乩,请鬼兵天将来帮忙。这个糊涂虫做完这些事,开始高枕无忧。完了,孙恩来了,鬼兵天将却迟迟不来,王凝之只好一死。

倒是谢道韫在乱军中从容不迫,孙恩见了钦佩,于是将她放走。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再无所求。

至于王徽之的不靠谱,也是有据可查。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便是王徽之,这哥们真是随性,谢安当然不要看他,宁可将宝贝侄女小谢嫁给老二。

王家兄弟生活的年代为东晋,那时王、谢、桓、庾四大家族实力强劲,因此,出于联姻的目的,结婚对象便在大家族中找。

王家兄弟的老爸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儿,当初郗鉴要嫁女,便派人去王家走一走,王家子弟听说郗鉴要找女婿,一个个正襟危坐,唯恐被人小瞧了去。唯有王羲之坦腹东床,满不在乎。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王羲之的做派让郗鉴大为欣赏,这人就是俺女婿了。其实,王羲之此时尚未从失恋中走出来,郗家选女婿,关他什么事。

王羲之的前女友为周莹,周顗的女儿,王羲之与她交往六年,情投意合,可惜出了变故,王敦谋反,攻进南京城时,将周顗杀了。王敦是王导的堂兄,王羲之的伯父,这样一来,王家成了周家的杀父仇人,王羲之只好与周莹黯然分手。

王羲之被郗鉴选为女婿后,心中并不乐意,从上半年拖到下半年方才完婚。不过,完婚之后,他的人生观开始改变,因为媳妇儿实在漂亮,以前的阴霾全没了。

王羲之作为一个风流雅士,自然喜欢风流雅士,有一年,他请了四十二位雅士在绍兴的兰亭聚会,众人坐在水边,酒杯里斟满酒,让它从水中缓缓漂下,停在谁面前,谁便要吟诗作对,饮不出诗的人便要罚酒,最后成诗三十七首,合在一起为《兰亭集》,这事叫做“曲水流觞”。王羲之玩酣了,在众人的要求下,一气呵成《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就此诞生。

王家兄弟有这样的爸爸,自然会遗传那点随性。王羲之爱鹅,王徽之爱竹,这父子可以在这事上一比高下。有一次,王羲之听说有位老妇养了一只好鹅,鸣声美妙,于是带着亲朋好友浩浩荡荡去看鹅,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赶紧宰鹅炖汤招待。王羲之为这事哀叹了好几天。至于王徽之,更有意思,有一阵,他寄居在人家的空屋里,第一件事也不干别的,便是叫人种上竹子。有人问,不过暂居,要这样麻烦干啥。他连连摇头,摸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邪?”

看起来,王家兄弟中,王献之才比较适合做丈夫。因为,八卦小分队努力打听,也没能记录到有啥不靠谱之事,倒是一些夸赞之词让他熠熠生辉。譬如,“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遇到火灾,王徽之咋咋呼呼逃了,王献之却是不慌不忙,不失风度。

王献之的第一位妻子是郗道茂,舅舅家的女儿,青梅竹马,长大后,便结为夫妻。只是,两人结婚后不久,双方的父亲便去世了。小两口失去了强有力的依靠,以致后来第三者插足时,毫无办法。

第三者是新安公主。新安公主原本嫁给桓温的儿子桓济,只是,桓温谋反,事败后被贬,桓济也跟着倒霉,新安公主一扭身,走了。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新安公主与桓济离婚后,思量着要找个好男人,这时,她看中了王献之,眼光倒是好眼光,可是,人家有老婆。

新安公主才不管。俺就要。

皇帝也是昏了头,新安公主的要求如此无理,他却想办法满足。怎么弄呢?找来王献之,要他离婚再娶。

王献之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同意。

可是,不听皇帝的命令这是抗旨。

王献之苦恼得要死,无奈之下,决定自残。俺要是个残疾,公主也就不稀罕俺了。于是,王献之拿燃着的艾草烫自己的双脚,这是一件多么勇敢的事啊。脚烫伤之后,王献之走路一拐一拐,可是,新安公主越看越喜欢,不把这男人搞到手,誓不罢休。

王献之没办法,只好与郗道茂离婚。郗道茂哭哭啼啼离开王府,由于父亲已死,她只好投奔伯父,住在伯父家,郁郁一生。

王献之成了驸马之后,官运倒是亨通,但生活难说幸福,四十一岁时,他与新安公主有了一个女儿,四十三岁时,便去世了。死时被人问有什么心愿?他长叹一声,唯忆与郗家离婚。

[王献之:公元344年-公元386年,东晋人,书法家。]

标签: 王献之

更多文章

  • 王羲之小儿子王献之 令人唏嘘不已的一段生死虐恋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王献之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各个都练书法,但最有成就者,非小儿子王献之莫属。不过王献之,让后世记住的不仅仅是其书法上的成就,他与两位女性的生死虐恋,也让今人唏嘘不已。《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王献之(子敬)在生命弥留之际,道士问他,一生中可曾犯过什么错。他回答到:没有别的事,只记得与郗家小姐离过婚。寥寥

  • 王献之:娶了新安公主后,我成了全世界最倒霉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新安公主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他出生于东晋望族琅琊王氏,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本人也是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然而,这样一个天之骄子、高富帅,却有一段无可奈何的伴随一生的锥心之痛!这一切还要从王献之临死前说起!《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

  • 王献之与妻离婚,改娶新安公主,其中隐情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新安公主

    东晋虽然偏安一隅,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昌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具有广大影响力的文人,给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便是其中的典型,他们儿子在书法领域的贡献,可以说是划时代的。由于他们出身于门阀士族琅琊王氏,因而也成为那个时代士族文人的典范。他们的一生与家族门阀的利

  • 清华大学的校名源自晋陵公主的丈夫的诗句

    历史人物编辑:创意动漫家标签:晋陵公主

    东晋的晋陵公主是孝武帝司马曜的女儿,父亲为她选择夫婿的时候,曾对“公主择婿委员会”提出要求:“为公主选婿,要像刘惔[dàn]、王献之那样儿就可以了!王敦、桓温之流(这四位都是驸马)虽然也不错,但是他们喜欢干涉帝王家事,令人讨厌!”公主择婿委员会委员长王珣[xún]回答说:“谢混虽然比不上刘惔,却不比

  • 王绪向宰相告殷仲堪黑状,殷仲堪束手无策,王珣妙计转忧为安

    历史人物编辑:川妹美食标签:殷仲堪

    晋安帝时期,王宝国和堂弟王绪一起依附于司马道之,后来得以成为宰相,执掌大权。当时殷仲堪任荆州刺史,与王绪有些矛盾,王绪因此常向堂兄王宝国告黑状,意图杀掉殷仲堪。殷仲堪束手无策,很担扰,于是向东亭侯王珣请教避难方法。王珣淡淡一笑,说,简单呀,你只要多去王绪家走动,每次去都把手下人屏退,再随便和他聊聊天

  • 他是明朝第一忠义之臣,被誉为“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王恕

    王恕,字宗贯,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授官大理寺左评事。(王恕)升任扬州知府,不等报批便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兴建了资政书院来督促读书人。天顺四年,因为他治理地方成绩最好,破格晋升为江西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结伙作乱,朝廷晋升王恕为右副都御史去安抚治理。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了大盗刘通,又征讨攻

  • 桓温要篡位,简文帝认了,王坦之不肯,谢安则使了一条妙计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王坦之

    桓温要当皇帝,可是又挺Stubborn——固执、迂腐、愚笨。非要按照“古制”来。什么古制呢?先封个公爵,再敕个王爷,然后赐个九锡,最后三请三让,才得篡个皇位夺个天下。在这之前,桓温因为北伐失利,为了挽回名望,废了一个皇帝,又立了一个皇帝。这个皇帝就是简文帝司马昱。说起司马昱,算得上是桓温的发小。所以

  • 魏国最后的猛将:比赵云还猛,大破秃发树机能,惨遭灭族,他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经典沸标签:秃发树机能

    三国后期,猛将关羽、张飞、张辽、张郃等人早已去世,名将凋零。但是曹魏后期,却有一个猛将,他非常猛,堪称曹魏最后的猛将,比赵云还生猛,七进七出曹营,大破秃发树机能,然而最后却被陷害,惨遭灭族,他是谁?他是曹魏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之子文鸯。比赵云还猛,七进七出曹营公元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黜小皇帝曹芳

  • 江统的《徙戎论》,除了能明确五胡问题外,究竟有没有实践价值?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江统

    在中国历史上,西晋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其作为终结了东汉之后乱世的政权,取代了英雄辈出的三国,重新统一了中国。但是做出如此伟业的西晋,在中央权力系统上却存在先天的不足,这让其在成立不久之后就被前赵政权所灭亡。而人们在提起西晋灭亡的时候,除了对其极为糟糕的宗族制度以及错误的皇帝人选扼腕之外,其对于民族

  • 江统的《徙戎论》很有远见,为何没有付诸实施?原因令人深思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江统

    公元280年,三分归晋,天下重新一统,但是并没有回归到汉朝的强大和盛世。东汉以来,不断有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曹魏立国后,借着战乱,他们纷纷杀官自立。进入晋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公元294年,内迁的匈奴人郝散造反,虽然很快被打败,但是2年后,其弟弟再度联合氐人、胡人叛乱,拥立齐万年为“皇帝”,占据西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