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篡位称帝没有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过于求稳和心善,实际上他当时是政治环境远远高于刘裕。桓温又是世家大族,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又是晋明帝的女婿。妥妥的头号外戚,功绩也是不浅,灭亡成汉,三次北伐,击溃姚襄。没有篡位成功也和运气差点有关系。谢安这人真没有多大的本事,最大本事就是运气好,淝水之战完全是老天爷相助,与谢安没有半毛钱关系。
刘惔说桓温做事过于畏首畏尾(刘惔是桓温的连襟!刘惔之妹是谢安夫人),没有十分的把握不会下注。篡位称帝这事本身就是一个冒险的事情。你要说桓温称帝有多强烈还真未必,恐怕没有都没有曹操强烈,完全是被手下“推”着走的。如果桓温真有很强烈的称帝的意愿,而谢安如果反对的话必死无疑。桓温其实并没有仔细地谋划过篡位的事儿。其实上人内心的想法随着年龄阅历不断变化的。桓温早年替父报仇,成为全民偶像,皇帝司马绍把嫡女南康公主司马兴男许配给他,桓温就此成为朝堂高官,而他的偶像是孤守并州数年的刘琨。后来却说王敦是个小可爱。王敦可爱,无疑就是羡慕王敦敢造反,他不敢,后来还说了句非常著名的话:“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那也要遗臭万年”。桓温不敢称帝也是怕自己落到和王敦一个下场。
桓温杀不杀谢安和谢安阻碍他称帝没有关系(谢安实际上反对),而是因为谢安当时是头牌世家大族,是名士之首,如果杀谢安引起各大门阀的反抗,桓温称帝需要他们的协助而不拆台,桓温在这一点上的认知还是很清醒的。用桓温自己那句名言解释就是,桓温他既不能流芳百世,也做不到遗臭万年。人家刘裕功业达标自然就水到渠成。桓温还是功业不够,不足以让世家投靠。既然不能稳扎稳打。只能是剑走偏锋。桓温还不敢这么干。
还有一个问题在于,桓温想造反,还想要脸,不想学司马懿。哪有这样的好事啊,就是因为干不出来所以才羡慕人家司马懿和王敦。至于说,谢安与桓温,二人都是世家大族,私交非常之好,桓温比谢安大8岁。谢安之所以反对桓温称帝,不是谢安忠于司马家,世家根本就不会忠于皇家,而是桓温势力还不够大,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如果桓温的实力达到了后来刘裕的地步,第一个给桓温写“劝进表”的就是谢安。当时各大门阀彼此制衡已经根深蒂固,不能允许一家独大,这也是为何最后不是世家篡位,而是刘裕这个泥腿子篡位成功。桓温实际缺乏一代霸主的魄力,也没有一代枭雄的刚狠。这和杀不杀谢安关系不大。
桓温能力出色,能让他欣赏喜欢的人不多,谢安算是少数那几个之一,桓温在北伐失败后已经失去了篡位的能力,应该所,桓温在最后一次北伐之前势力是最强时期,连京口兵都夺了。所以北伐失败后,桓温彻底就没戏了,只是将自己绑上简文帝的战车而已,从而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目的。最后一次北伐要是赢了,改朝换代顺理成章,但是输了,主动权就拱手让给司马昱了,结果是司马昱病危,是准备传位桓温的,结果谢安等人阻止了,并且在司马昱死后赶紧扶立新帝上位,先把君臣名分定下来。桓温得知消息,立即带兵入建康,但身体没有熬过去就死了。运气真的差了一些。实际上桓温篡位的心思大家都知道了,但只要没有付诸实践,东晋朝廷也不会把他怎样,他继续还是大司马。所以说,后来如果没有桓玄强行篡位的话,桓温的名声大概会好上不少。
桓温与谢安有旧交。谢安刚出道就是桓温小弟。桓温称帝不称帝与杀不杀谢安的关系不大。谢安更应该是桓温的统战对象不是阶级敌人。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