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穆帝登基以后,庾氏逐步失势。大驸马穆帝的姑父,东晋明帝的女婿恒温逐步执掌国政,可以说人气,才气,运气,都让恒温占全了,而且恒温此人天生领袖气质,文武兼资。属于他的时代终于拉开帷幕
大驸马恒温有灭国(成汉)之功,逐渐掌控东晋朝局,可以说,自打东晋立国,东晋皇帝就没有当过家,不过是几个权臣来回秉政而已。
公元356年,羌族首领姚襄占领许昌以后,立即发兵攻打洛阳,洛阳守军周成拼死抵抗。双方陷入交织状态。姚襄,字景国,姚戈仲第五子,身经百战,而且博学多才。素有平灭东晋的气魄。
当年七月,恒温自任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讨伐姚襄,这就是恒温而二次北伐。恒温水陆并进直抵伊水。姚襄大惊,立即撤了洛阳之围,聚集兵马阻挡恒温,姚襄把伏兵藏在伊水附近的树林里,然后亲自带兵引诱恒温出兵。恒温识破诡计,据城不战。姚襄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带领水军攻击恒温,哪里知道恒温水军出身,极善水战,大驸马亲临前线,一场鏖战,姚襄大败。逃亡平阳而去。姚襄在平阳的时候与符坚争夺关中,但不敌符坚被杀,时年27岁。其弟符苌投降符坚,后来趁淝水之战,缢死符坚,建立后秦。(这是后话,暂时不表)虽然姚襄败北,但姚襄人品不错,洛阳的百姓一路跟随,颇有当年刘玄德协民渡江的样子,而被恒温解救的洛阳百姓听说姚襄已死的传闻,无不流涕,可见姚襄却确实有些本事,也由此可见东晋朝廷的无能和不得人心。
恒温克服洛阳以后,安抚民心,祭扫皇陵。返回建康。二次北伐大获全胜,朝廷加封恒温为南郡公,其弟恒豁带兵大败来犯之敌前燕大将军慕容尘,恒温一家都是有本事的,绝非靠恒温裙带关系当官的酒囊饭袋。公元363年东晋穆帝驾崩,穆帝无子,朝臣拥立成帝(就是在苏俊叛乱时候,被囚禁捡粮食吃那个)长子琅琊王司马丕为帝。也就是东晋哀帝。哀帝登基当年,前燕趁机再次进攻洛阳,再次被恒温击败。而此时的大驸马恒温已经是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已经是加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大权在握,虽然是东晋驸马,但不臣之心已经是萌芽了,一些势力小人也鼓动恒温篡位。自己也当把开国功臣。
东晋哀帝当了三年皇帝就驾崩了,其弟司马奕登基,是为东晋废帝(西海公)。恒温总想北伐成功,舆论和朝臣肯定倒向自己,那时候登基压力会小很多,这时候,前燕大军攻克许昌,淮阳一带,直逼洛阳,洛阳守军弃城而逃,慕容垂,慕容恪(这二位日后都是皇帝,其中一位还是开国皇帝)联合攻打洛阳,只有一个叫沈劲的带领500人死守洛阳,最终为国捐躯。紧接着宛城,高平先后失陷,建康震动。
公元368年恒温领徐,兖二州刺史,领兵五万迎战前燕。恒温打仗,一律走水路。恒温的谋士郗超给恒温提出两条建议,一是现在水路难进,如果敌军断绝粮道,后果难测,我们如果直取邺城,鲜卑部必退,如果不战,就困死他,二是屯兵黄河,聚兵马,屯粮草。坚守不战,明年夏天再说。一项善于听取意见的恒温对这两条意见都否决了。谋士道,此二策不用,如果不能速战,时间一旦拖长,南人不习惯北战,天气渐渐寒冷,恐怕难以为继。
恒温不听谋士建议,继续北上三战三胜,活捉前燕宗室慕容忠,恒温五月出兵,八月就打到了枋头。(比起庾亮强百倍)前燕皇帝慕容韦大惧,吓的面无人色,这时候宗室吴王慕容垂(后燕开国皇帝)自告奋勇,愿意领兵与恒温决一死战。慕容韦当机加封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领兵五万以距恒温,又派外交人员前往前秦求缘援。前秦经过讨论,皇帝符坚采纳大政治家王猛的意见。提兵两万救援前燕。
而恒温初胜骄傲,进军缓慢导致耽误时机,运动粮食的军船由于水位下降,无法按时运输,前燕大将军又派兵掐断恒温陆路粮道。胜利的太平倒向前燕。此时慕容垂已经抵达前线,恒温率军迎敌,可惜,两次皆败与慕容垂之手,粮道又断,恒温只好从陆路枋头退兵。慕容垂兵法大家,亲自带领8千骑兵徐徐跟随,跟随5天以后,突然下令全力攻击恒温的大军,恒温猝不及防,败退七百余里而回。退守山阳,这场北伐失败,导致恒温威望大跌,这时候自己的妻子南康公主病逝,恒温痛哭不不已。
这次北伐失败,自然要追究责任,可以说最大的责任自然是恒温的。但谁也不敢说,恒温把罪责推卸给运送军粮的寿春太守袁真,袁真自然不服,上表抗辩。朝廷自然不许,袁真一怒之下投奔前燕。恒温大怒,亲自带兵又把寿春给夺了回来,诛杀袁真全家。恒温私下问郗超,如何扭转局面以洗枋头之败。郗超直言道,明公年余六十,可以行大事,作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一定可以震懾天下。
恒温点头同意,为了转移目标,和自己日后登基做准备,只有废掉司马奕以谢天下。活该司马奕倒霉(虽然和老祖宗同名,但本事差太多)公元371年,恒温以皇帝虽然无过失,但却是同性恋,三个儿子都不是他的,有违天和。然后,恒温入宫见褚太后要废掉司马奕,立东晋元帝,会稽王司马昱为帝,褚太后深知现在是恒温当家,让自己授权签字,已经是给皇室面子,如果给脸不要脸,后果不堪设想。褚太后明白人当机签字盖章。公元371年,恒温以太后名义废司马奕,立司马昱继承皇位,是为简文帝。司马奕后来被囚与于地方严家看管。司马奕深知厉害,终日饮酒,不见任何人,自己的嫔妃生下孩子,立即淹死。总算得以善终。
恒温废掉司马奕以后,立司马昱为帝。将忠于皇室的殷浩全族,庾亮全族一律诛杀,政治的黑暗可见一斑。杀人果然可以立威,有一次,侍中谢安(淝水之战的男主角现在还是小青年)看见恒温下跪拜之礼,完全当皇帝来拜。新皇帝司马昱,字道万,东晋元帝小儿子。智商也不高,司马家族的智商都不高,谢安也说,简文帝的水平和晋惠帝差不多。
也许因为心里压力过大,简文帝当了一年多皇帝就病危了,简文帝立下遗诏:家国大事一禀告大司马处分,写毕遗诏,简文帝驾崩,时年53岁。由于恒温当时不在朝廷,大臣不敢让太子登基,尚书左仆射王彪道,父死子继。天经地义,无需再经太尉之手。第二天,司马昌明即位。恒温得知简文帝驾崩,急忙回京,准备行周公事,篡位为皇帝。但恒温身体已经不行了。回到建康不过16就去世了。恒温刚死,家族就为了恒温的职务发生内斗,恒温让自己弟弟恒冲接自己的班,但恒温两个儿子不服,想诛杀自己的叔叔,但被恒冲识破,恒冲囚禁了两个不懂事的侄子,恒冲上表朝廷要立恒温幼子六岁的恒玄继任南郡公。恒温六个儿子前五个儿子都不咋地,不是早死,就是傻子,两个儿子死于内斗。只有最小的儿子恒玄不错。但由于恒温没有称帝,被晋书列入正史传。恒温的小儿子恒玄篡位当皇帝的时候,追封恒温为宣武皇帝。但仅仅二载,恒温家族就被族灭,比起曹操,司马懿,高欢等人还能在地下做开国皇帝,恒温的运气太差了些。
恒温少年英才,豪气冲天,功绩彪炳,但晚年有不臣之心,但伟业未成,最终还是以晋臣入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