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到彦之战败入狱,隔年宋文帝想重新启用他,为何却被拒绝了?

到彦之战败入狱,隔年宋文帝想重新启用他,为何却被拒绝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十一史话 访问量:4532 更新时间:2023/12/18 13:14:06

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史称东晋。

秦始皇以来,“统一中国”的魔咒,就萦绕在每个权力者的心头。

东晋一百多年来,不停地试图北伐收复失土,恢复中华。

也因此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北伐大将。

从一无所有的祖逖开始,后来每个北伐者,都必然成为东晋最大的权臣。

想驱动需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的大型战争,能不权臣吗?

看看诸葛亮吧。

最后的刘裕,不是最成功的北伐大将,但他也趁机篡夺晋室,创立了新的王朝:宋。

刘宋初立,内部即混乱不堪。

跟汉朝灭亡不一样,跟清兵入关也不一样。

没有人要匡复汉室,没有人要反清复明。

因为晋朝特别垃圾吗?

不,是因为统一的架构不一样。

一个王朝如果是依靠无数的亲王亲侯来维系地方统治,在中央垮台后,在成千上百的王侯中,总是有人会想要夺回往日荣耀。

但东晋却是靠着异姓世族所成立的政权。

更不要说刘裕在篡位之前,司马家差不多都给他赶跑了。

刘宋面对的,显然是世族势力在背后的争夺。

最终,由宋文帝与经营荆州二十年的大将胜出。

大将名叫到彦之。

不称军阀,因为从他就任荆州到宋文帝时代,到彦之都是为了刘氏一族服务,台面上看不出任何异心的。

平服政争与境内不安后,宋文帝遣到彦之发起了北伐。

就跟诸葛亮一样,北伐不能不打。

这些个半壁王朝,就像跟银行贷款盖房子一样。

盖房子当然要花钱啊,钱如流水般洒出去谁开心了?

金主看的,是房子盖好之后的收益。

但业主就未必了。

有时候,你只是得做做样子给银行看,表示你有盖房子的决心。

严格说起来,西元430年,宋文帝正式执政不到四年,并不是个适合开北伐的时间点。

根据《南史.到彦之传》的说法,宋文帝很大部分是为了增加到彦之的威信。

军阀跟皇帝的紧密合作,在一般三国论述来说,是很难想像的事情。

但其实更合理。

即使是曹操跟汉献帝,也必然有过这样的蜜月期。

“简甲卒五万,给右将军到彦之,统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舟师入河;骁骑将军段宏精骑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刘德武劲勇一万,以相掎角;后将军长沙王义欣可权假节,率见力三万,监征讨诸军事。便速备办,月内悉发。”

当时到彦之率领五万大军,从淮河水路北上接泗水进军。

水军北伐有没有用?

很不幸的是,当时碰到泗水泛滥,使得南军进展甚缓。

也给了北魏时间。

刘宋的仁义之师,出兵前就先跟北魏宣告:“河南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领土,现在我们要拿回来了,勿扰。”

北魏世祖,三代目拓跋焘大怒:“我刚出生头毛都还湿答答的时候,我妈就说河南是我们的了。先说好,不要以为你们用水军,我们就没皮条了!”

拓跋焘立刻下令造船三千,进入黄河区域准备迎战。

因为南军真的走很慢,拓跋焘还去讨伐了一下北边高车蛮族。

七月,南军终于抵达东平(山东济宁)。

就在这时,异变陡生。

原本北魏已经布署迎敌的北岸,发生了叛乱。

魏军防线溃散,宋军,进入了黄河。

北魏原本打算在这边决战,是以洛阳周遭并无重兵。

如今宋军长驱直入,拓跋焘立刻决定撤守洛阳,并且开始在后方召集镇守四方的部队。

到彦之派出三将,轻松取下洛阳虎牢一带。

他自己则带兵强渡黄河,却遭魏军击退。

自古以来,北伐要诀,不在于兵多将广。

更在乎“纵横”二字。

举凡韩信诸葛亮,姜维桓温,大家都知道,北伐最重外交谋略。

刘宋这次北伐,其实也搭配了赫连匈奴的进军。

但拓跋焘指挥若定,紧守黄河防线,西退匈奴,随即反攻洛阳。

走他们擅长的陆路回击就可以了。

十月,宋军三将兵败如山倒。

这时间很是关键:黄河,已经开始结冰。

宋军的船运补给状况变差,洛阳前线各军粮食不足,城池修复工程也尚未完成,如何能守住?

不得不提一下,刘裕的战争方式,就是一边筑城一边前进,稳扎稳打,所以他比较不会碰上这种问题。

好死不死,到彦之本军爆发疫情,他自己的眼疾也发作,只能洒下沿岸守军,自行后撤。

这时,到彦之收到消息,知道魏军正在黄河北岸集结。

见势不可守,到彦之索性下令把船支都烧掉,抛下东平守军,步行撤退彭城。

虽然南北都有水军,但不可否认,南人的造船工艺与技术还是比较高明的。

这些南船一旦落入敌军手中,到彦之此次长驱直入的大门,只怕就将成为魏军南下的康庄大道。

说到底,烧船不能算错。

问题是此行损兵折将,船只尽墨,你要宋文帝怎么跟银行交代?

宋文帝连忙再派大将檀道济前往支援。

檀道济到的正是时候,不但拯救了东平守军,更往西推进,分兵夹击魏军,斩其先锋。

但在洛阳东侧被截住,魏军增援源源不绝。

二十多天后,檀道济同样只能选择撤退。

但却是“全军而返”,更救出两名大将。

高下立判。

檀道济加官晋爵,到彦之下狱,免官。

不过宋文帝也只是在给交代,隔年就再次起用到彦之,并且打算恢复他的爵位。

到彦之却推辞了。

西元433年,到彦之过世。

大致上是这样,不过我们要加看一此战的重要配角:王仲德。

仲德其实是表字,本名王懿。

他本是北朝人士,祖父是后赵大官,父亲也在前秦食二千石。

前秦苻坚败亡时,十七岁的王懿跟哥哥王睿一起带兵抵抗慕容垂的叛乱失败,辗转去到南朝。

南朝是晋室,懿是司马懿,睿是司马睿,这两兄弟的名,恰恰好跟东西晋开国君主一样,自然是不能再用了。

所以才以表字行世。

反正南朝双名者多,倒也不奇怪。

王家兄弟听说南朝人对于北方同乡特别照顾,就前往投靠同为太原出身的江州刺史王愉。

没想到王愉却不怎么把他们放在心上。

太原王氏,东晋时其实是受三吴世族控制的侨姓。

当时配合司马道子从陈郡谢家手中夺回政权,反对北伐。

仲德兄弟志在北侵,自然只能受人白眼,遂又改投荆州军阀:桓玄。

巧的是,王睿与刘裕相交,后来刘裕起兵反桓玄,王家兄弟就做为内应,却遭识破。

王睿被杀,仲德逃出生天,自此为刘裕所重,随之征讨。

伐燕之后,南方卢循乱起,刘裕本打算趁这个机会,把东晋首都北迁。

但王仲德表示反对:“你的威名是因为辅佐晋室而生,一旦逃避贼人,只怕威信全失啊。”

仲德说得没错。

东晋全靠吴地世族支撑朝廷,若是迁都北上,吴郡还会当你是皇室吗?

不仅如此,后来北伐后秦,也有一样的争议出现。

很奥妙的是,这显示出刘裕阵营对于世族力量的认知,其实是不足的。

事实上,东晋长期以来,皇室为傀儡政权,多为荆州军阀所挟。

不是全面性的观察,认为“兵马=权力”再自然也不过了。

但王仲德是北方来的。

后赵,前燕,前秦都产生过一模一样的问题--没钱,寸步难行。

北方政权如此激烈交替,在其中始终能够屹立不摇的王家,自然明白其中关窍。

当然,认知上会比较偏向:大的“民心所向”。

这是现实与理论的差距。

身在局中跟上帝视角,终究是不同。

王仲德在卢循之乱中,练得了一身水军好本领。

用来北伐,更是事半功倍。

刘裕也知道他志在北伐,最终命其留守宋国,为徐州刺史。

就这样,王仲德避过了刘宋初期的政争。

到彦之的北伐,王仲德其实是做为徐州前线军支援。

当魏军迅速撤退,宋军欢欣鼓舞之际,也只有王仲德一个人感到不妥。

更详细一点说,当时到彦之算是使用了“黄河奇袭”战术先抢下洛阳。

整个十万大军其实还没办法在洛阳会合。

一旦黄河水路被阻,洛阳守军能不能守住?

事实证明不能。

当到彦之判断应该烧船撤退时,王仲德更表示:洛阳跟虎牢守不住,但滑台还行,我们应该先进兵了解局势才对。

到彦之没理他,王仲德便独断独行,先往济南确认之后,才同样撤往彭城。

注意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王仲德的想法跟报告,本来应该是会被隐没的。

但檀道济的援军前来时,首先往彭城逮捕这些败军之将。

到彦之无话可说,王仲德却手握军情。

第一时间,两个人的将军职都被拔除,但檀道济却不得不让王仲德加入援助部队。

事后报功,又怎能少了王仲德一份?

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有北伐经验的将领,也没有所谓的北伐之志。

到彦之是宋文帝最亲信的将军,且拥有荆州民心。

这场北伐,原本就是宋文帝为了整合刘宋而发起。

如果到彦之能够取得北伐实绩,宋文帝的权力跟地位都将是无可动摇的。

反过来说,如果一开始宋文帝就让有北伐经验的檀道济跟王仲德领军呢?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简单说就是这么一回事。

那为什么要扯王仲德?甘王仲德屁事?

王仲德只是作为一个代表。

事实上,竺灵秀也曾是刘裕北伐时,王仲德的下属。

段宏则是曾经陪同宋文帝二哥镇守关中,背着他逃回彭城的亲信。

檀道济后来就是带着王仲德跟段宏,去救援滑台。

没错,这个是段氏鲜卑,跟北方政权也是有仇的。

刘德武这个人不明,刘义欣则是刘义庆的哥哥。

诏令六将,刘德武跟竺灵秀的资料少。后者有北伐经验。

段宏跟王仲德则是有经验,与北方有仇怨的战将。

主帅到彦之跟殿军刘义欣,则摆明是去刷战功的。

正因为有王仲德这些“不属于檀道济派系”的战将,这一次“元嘉北伐”才得以成立。

而他们的背景,也显示出只要完成这次北伐,必能为宋文帝所用。

可惜这场背负众人“悲愿”的北伐,仍是以惨败收场。

北魏还大大嘲笑了一番宋文帝“见笑转生气”严惩诸将的行为。

北伐首重纵横。

但当政治角力凌驾于运筹帷幄之时,北伐这件事还有什么意义吗?

看看姜维,想想南朝吧。

标签: 到彦之

更多文章

  • 寻阳政权建立后,尚书左仆射邓琬与吏部尚书张悦的内部矛盾激化

    历史人物编辑:杨子豪标签:邓琬

    泰始二年前后,晋安王刘子勋与湘东王刘彧之间围绕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刘子勋虽获邓琬、张悦等江州府僚的拥戴及刘宋境内众多州郡长官的支持,但这些人员来源各异,暴乱动机也迥然不同,由此引发的内部斗争与猜忌在所难免。尤其在寻阳政权建立后,皇帝刘子勋因年龄幼小无法掌权,由尚书右仆射邓琬与吏部尚书张悦共同辅政,

  • 尔朱英娥嫁给过2位皇帝,却花落“小曹操”高欢:他才是真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聊史标签:尔朱英娥

    都说高欢是南北朝版本的曹操,主要是说他有曹操的那种枭雄之志。其实高欢在婚姻大事上,和曹操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他们好人妻!曹操好人妻,那是历史上非常有名气的,少女不是他的菜,嫁过人的女人,才对他的胃口,尤其是靠武力抢来的那种。诸如何进的儿媳妇尹夫人、秦宜禄的妻子杜夫人、包括张绣的婶娘。高欢在这方

  • 乱世皇后尔朱英娥:做过尼姑,嫁过三个帝王,死于继子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尔朱英娥

    中国古代对女子的要求极多,什么三从四德,守节明志。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时期,有很多女子会被命运裹挟,身不由已。这其中,包括很多出身名门或是皇族贵戚的女子。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女子,一生经历堪称传奇,嫁过三个帝王,却难掩他命运的悲惨。他就是尔朱英娥。听姓氏,会不会觉得莫名熟悉呢,没错,他的父亲尔朱荣,前几

  • 北魏皇后尔朱英娥:一生三嫁皆帝王,奈何命运多悲怆

    历史人物编辑:邹宁标签:尔朱英娥

    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女人嫁给皇帝,成为帝王后妃,享受荣华富贵,是多少女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但对今天故事的女主人公来说,这种看上去很美的生活,却无异于一个噩梦——她一生三嫁,丈夫都是帝王,虽有过短暂的安祥快乐,却如昙花一现;她身为贵妃、皇后,却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像乱世浮萍,任人摆布;她过着衣食富足的生

  • 樊叔略饱受酷刑后还能做官,看他的一步步升迁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寞其爱生活标签:樊叔略

    樊叔略陈留人,他的父亲是樊欢,东魏时期在南兖州做刺史、阿阳侯。那个时候刚好是高氏霸占朝廷的时候,而樊欢他为朝廷着想,所以想要除掉高氏,振兴恢复朝廷的纲常,但是没想到的是,还没开始行动,就惨遭了失败,而樊欢被高氏所杀害。而樊叔略当时只是一个小孩,年纪还很小,因为他父亲的缘故,他也被牵连了进去,被施以了

  • 袁宏“汉德未衰“殊异性,范晔《后汉书》“已隔两朝“后的回顾与审视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范晔

    薛莹史籍是于孙吴时期撰写,考量效力的政权系非刘氏之异姓,或许其史论还有一层交待汉末异姓崛起合理性的解读空间。行文如是激切,是否有隐涉孙吴君王孙晧的悖政,以及对孙吴即将灭亡的痛惜?就相当值得玩味了。一、政治包袱较小的范晔如何回顾汉末史因而还是需要检视"已隔两朝,可以据笔直书",政治包袱较小的范晔如何回

  • 南朝宋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范晔,最后为何如此落魄

    历史人物编辑:着迷旅行标签:范晔

    范晔是今天河南南阳浙川人,范晔是在士族家庭出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420年的时候,刘裕称帝,给范晔发了征召,而范晔也应诏出仕途,在彭城刘义康门下做了冠军奖金。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惹怒了刘义康,被贬为了宣城太守。而范晔在做宣城太守的时候,著作了《后汉书》这一书籍。440年,范晔投靠了刘骏,做了后

  • 刘宋北魏南北对峙,宋文帝捕杀叛逆,后汉书作者范晔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奇妙旅途美景标签:范晔

    东晋时代,五胡并起,中国大地先后出现了十六国,分别是二赵(前赵、后赵)、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成汉以及胡夏。到了晋亡宋兴之时,只有夏赫连氏,北燕冯氏,北凉沮渠氏三胡尚存。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连灭夏朝、北燕、北凉三国。十六国中,唯独

  • “猫科动物之友”范晔创造奇妙动物故事,让烟火与诗意同行

    历史人物编辑:蜗牛旅游标签:范晔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路艳霞刺鼠、时间熊、晕梦狐、婴河马、风铃狮子、火山兔子、玻璃猛犸、天气浴豹……“猫科动物之友”范晔在《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中创造出种种可爱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奇妙故事,“知名萌宠博主”顾湘为其绘制插画。该书近日与读者见面。《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包括《动物手册》《看

  • 夜色暗涌时:一句话的细节,戳破范云熙伪善的渣男真面目

    历史人物编辑:李继勇标签:范云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许倾悠交往十年的未婚夫范云熙在结婚前夕被她闺蜜发现出轨,当得知此事后,倾悠直截了当想要分手。然而,范云熙始终都是用意外来形容出轨之事,又数次求和,并借着双方父母的手向她施加压力。机缘巧合下,倾悠认识了莫灵泽,而范云熙也敏感地察觉了莫灵泽对倾悠有些超越同事的想法。范云熙屡次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