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两朝风云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迁都洛阳彰显其野心!

两朝风云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迁都洛阳彰显其野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你好朋哥 访问量:1678 更新时间:2024/2/4 14:54:54

作为两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君王,孝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地位都是不可估量的。在他的统治下,他迁移首都洛阳,推行汉化,彻底扭转了五胡乱华之后,胡汉两族纷争不断的北疆局势,同时也让北疆各民族与汉族文明相结合,为大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拓跋宏的许多事迹都是被后世所记载的,这一章就是关于他的国都迁移到洛阳的事情。其实拓跋宏的这次迁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也遭到了许多鲜卑人的王公大臣的反对,就连洛阳和邺城之间,都有过争论。拓跋宏以其勇猛果敢之才,化解了这场纷争,并使其得以实现。

从平城所处的区位来判断,其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个决定不但受到汉族各大世家的拥护,就连许多鲜卑人的王公贵族,也对此表示赞同。拓跋珪武帝立国之时,曾将国都设于今山西大同一带的平城。这里说是汉地,其实就是汉族与北方各大部落的分界线,也就是中原帝国的北部边境。这里靠近边陲的鲜卑部落,再加上北疆汉族众多,拓跋珪选择在这里建国,可以获得两个派系的支持。但是,因为平城地处北方,给北魏统治中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首先,这里太过寒冷,农业和畜牧业都被严酷的天气所束缚,以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根本无法获得太多的粮食。北魏建国之初,南面有后秦,胡夏,南燕,北面有劲旅,北面有劲旅,两面夹击,进退两难。而要与两个大国并肩作战,则必须维持庞大的军队,所以对粮食的需求也是极大的。鲜卑是一个部族,没有任何的赋税,但每到春季,还是会遇到粮食短缺,生活十分艰苦。那时已经有官员提议向南方迁移,不过因为北境尚未稳定,所以也只好先放一放。拓跋宏上台之后,这件事又被提起,让朝堂上也开始思考起了迁移都城的可能性。

其次,因地处北疆,平城经常遭受来自北疆的柔然等民族的侵扰与攻击,对北魏的长期稳定不利。而且,为了进攻刘宋,他们必须要长途跋涉,横穿关中,横穿中原,这就给他们的后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其实,无论哪一次,北魏的君王,甚至是大帝的拓跋焘,在他的两次南征中,都未能彻底消除对平城的柔然人的威胁。当南面战事正激烈之时,北魏政府为了防止柔然南下的伏击,也要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在平城以北的战线上。另外还有一条绵延近千里的运输路线,也让远征军无法放开手脚作战。这就是拓跋焘为什么会败在盱眙、建康两座城市的关键因素。

第三,拓跋珪自立国以来,一直有意将鲜卑人与汉族融合在一起,但平城并非其理想的“汉化”场所。拓跋珪下令将鲜卑人大部分都迁往平城,之后的几代帝王都是如此,直到文成帝、献文帝两位帝王的时候,才有了鼎盛的局面,但是汉化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在那里,有许多种族,他们更愿意维持自己的传统,不愿意承认汉族的统治。但要统一世界,又不能用杂乱的少数民族体制,于是汉化便成为一种必要。平城是一个汉族和其他种族混居的城市,对汉人的统治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也是拓跋宏想要将首都迁移到南方的原因。

尽管有这么多的需要,但是在鲜卑,还有其他一些古老的部族,还是不愿意迁移京师。他们不甘心,不甘心于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抗拒汉族的文化与体制,更仇视汉族世家,不肯接纳汉人的生存方式。

而汉族门阀在关中,中原,河北,山东一带都有影响,所以对此也是持赞成态度的。若将都城设在此,则可为汉族世家提供有利条件,使其在政治上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在拓跋宏上台之后,冯太后在她的统治下,大量使用汉族文官,增加了朝野对汉人文化的接受程度,降低了迁都的抵抗力量。

即便如此,如何迁移,在朝堂上也是众说纷纭,即使是汉族世家也是众说纷纭。在这一时期,关于迁都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邺城,一个是洛阳,这两个问题,各有其利弊。三国时代,邺城就是曹魏的首都,拓跋珪立国之初,就自称是曹魏的接班人,那么这里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选择。作为北方地区主要的收入来源,作为北方地区主要的收入来源,冀定二州也是北方地区。两州位于黄河之北,邺城又是黄河之北最坚固的要塞,故而有不少人赞成将国都迁往邺城。不过,邺城也不是没有缺点,因为这里地处黄河之北,太行山之东,对关中地区的控制力相对较弱。

此时的北魏,有两大主要的“经济引擎”,一是河北,二是关中,二是长安,都是主要的粮仓。不过,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从长安运来的食物往往无法抵达平城,于是,平城的食物短缺只能依靠河北来填补。若是换了都邑,虽然能从附近的河北、山东获取粮草,但还是不能彻底解决关中粮入京的难题。但因地处遥远的关中地带,又有函谷关、潇山之别,故对关中地带并不能形成绝对的统治。在当前的政治与军事形势下,不能充分掌控局势,就有可能发生暴动。鲜卑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又是依靠着北方的几个民族,才能够与汉族分庭抗礼,又岂会去削弱关中的势力?

再加上孝文帝拓跋宏野心勃勃,想要统一整个国家。他之所以对邺城不屑一顾,是因为这里是曹魏的都城,而曹魏不过是三个分裂的国家中的一个,想要推翻汉朝。与先祖对曹操的崇敬不同,冯太后抚养长大的他,却是一个极具汉化性的鲜卑君主。他继承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一个分封的帝王之位已经无法让他满意,他要做一个光明磊落,一统天下的帝王。洛阳作为东周、东汉和西晋的都城,其地理位置与其相比,具有明显的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而将国都迁往洛阳,也就意味着,北魏可以顺势而为,一统天下了。

洛阳地处中原中部,地处黄河之南,四面环水,四面环水,四面环水。它不仅是通往河北和山东的水路通道,还有两条通往关中长安的道路,一条通往潼关的道路。这里是北魏最大的粮荒之地,也是最安全的所在。洛阳可以为南方大军的入侵提供充足的物资,可以让前线的距离大大的拉近,这对拓跋宏的统一大业来说,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与北方诸族的原址相隔甚远,鲜卑与诸部落的酋长很难容忍,更不会允许他们在洛阳过着那种放荡不羁的日子。

拓跋宏和他的皇叔任城王拓跋澄,为了减轻迁移到洛阳的抵抗,他们两个人打算以南征北战之为名,在洛阳安营扎寨,然后强迫鲜卑人和北边的各族领袖答应他们的要求。拓跋宏得到汉族高官李冲等人的支援,带领30万军队顺利抵达洛阳,并上演了一场由“南征北战”演变为“迁都”的好戏。那时,鲜卑王爵一方面不愿意南征北战,一方面也不愿意迁都洛阳,最终,在两害之间,他们选择了较小的利益,于是拓跋宏决定将国都迁到洛阳。同时,洛阳的迁都,也给拓跋宏之后的汉政革新留下了一个空隙,为北魏重新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却也为日后的衰败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祸根。

“汉”变是孝文帝拓跋宏毕生所做的一件大事,而“汉”变“变”则是“变”变“变”的开端,也是“变”变“变”的关键。后人常说,两个国家在两个不同的时代相互交融,但事实上,两个国家在孝文帝拓跋宏统治下,才是两个国家真正的交融。拓跋宏的汉人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北边的胡、汉两族冲突,从根本上消除了造成北边混乱的根源,为隋朝一统天下,大唐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拓跋宏却因为自身的原因,走的是两个晋朝最受欢迎的世家大族之道,这也是北魏灭亡的原因之一。

标签: 拓跋宏

更多文章

  • 两朝风云元恂本已被废为庶人,为何拓跋宏仍要将其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史上最为伟大的帝王,他的汉化改革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后世史学家们的广泛好评。可是他在对待儿子元恂时的残酷却让人诟病不已,引起了很大的非议。由于对汉化政策的不理解,元恂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以至于被废除皇太子之位,贬为庶人后囚禁在河阳。可一年之后,拓跋宏却不念父子之情

  • 一樽毒酒赐死陪葬-痴情男儿拓跋宏对幽皇后冯润的最后一抹温柔

    历史人物编辑:蔡良安标签:拓跋宏

    拓跋宏这个名字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为了强化自身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打着南征齐国的旗号,率领贵族和大臣,把北魏的国都从当时还是荒蛮之地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中原的核心洛阳。在洛阳,北魏上下充分吸取中原的先进文化,国力迅速发展了

  • 两朝风云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为何不选邺城而选洛阳?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是南北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位期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改变了五胡乱华后北方因胡汉矛盾而频繁陷入内乱的局面,使得北方少数民族顺利的和汉族文化融合,为后来的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础。拓跋宏身上很多功绩都只得后人大书特书,本章节便选取了迁都洛阳一事进行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平城到洛阳,不仅是迁都这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拓跋宏

    公元490年,北魏冯太后薨,孝文帝亲政,继续推行汉化改革。四年之后,孝文帝下令由平城迁都至洛阳,改变了过去与中原遥遥相望的形势。迁都不仅有利于从中心地带对整个国家进行控制,也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鲜卑旧部保守势力在平城形成的羁绊和干扰。迁都之令虽不属于制度的改革,但却是对北魏历史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大事件。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出生到伤亡,结局如影随形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老蜗牛标签:拓跋宏

    在我国古代南北朝将近170年历史年间,最有作为的皇帝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莫属。然而这位极具雄才大略又少有污点的贤明君主,一生却充满悲情色彩。拓跋宏,汉族名字叫元宏,是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公元467年,14岁的北魏皇帝拓跋弘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也叫拓跋宏。拓跋宏刚出生,他的结局人生也正式拉开帷幕。北魏开国皇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正式亲政后推行了什么改革?

    历史人物编辑:柠重标签: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正式亲政后推行了汉化改革,也称太和改制,其中,包括官僚体制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在官僚体制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对所有官员实行俸禄制,而后改革官制,经济方面,拓跋宏推行均田制和创建三长制将土地进行了划分和管理,文化方面,他实行彻彻底底的汉化制度,其中包含讲汉语,用汉字、改姓氏和

  • 两朝风云拓跋宏改革矫枉过正,门阀制度为北魏埋下大患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非常开,被认为开启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的先河,解决了北方自五胡乱华以来的胡汉矛盾问题。因此他被认为是南北朝时代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受到后世史学家和汉学家的广泛推崇。可是从历史记载来看,这场改革也不是完美的。它虽然让北魏社会产生了巨大变革,重新走

  • 高纬想要除掉北齐大将斛律光,宰相出主意,赐给他一匹马就行了

    历史人物编辑:晓迷童标签:斛律光

    马面彪身,神爽雄杰,少言笑,工骑射。——《十七史百将传·卷八》这是《十七史百将传》中对斛律光的描写。在北齐历史中,好皇帝屈指可数,昏君暴君层出不穷。当时的人生在北齐这个时代,真是一生的悲哀,要遇到数不清的昏君暴政。斛律光这位名臣就处在这个时代,他一心想要匡扶北齐社稷,最终却被昏君奸臣害死。斛律光,高

  • 我国古代箭神排行榜!后羿斛律光榜上有名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流年标签:斛律光

    中华民族历来就善骑射,而说到我国古代的神箭手,也是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他们箭法精良,或为民除害,或建功立业。今天小编为大家盘点一下我国历史上箭法高超的几个英雄。提起后羿,人们想到的就是后羿射日,他是三皇五帝时期的人物,而且是尧帝的师父。传说那个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土地都被烤焦,导致一些怪兽猛禽在各地

  • 玉璧之战有多神乎其技?韦孝宽以数千之众,挡住了高欢的10万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韦孝宽

    东西魏之间的玉璧之战,绝对是令人亢奋的一场阻击战。时代背景:东魏大丞相高欢,带领10万大军猛攻西魏城池玉璧,几乎日夜不停。守城的韦孝宽,手里只有几千人马,实力差距太大。战争结局:韦孝宽足足抵挡了高欢50多天,消灭了对方7万多人马,甚至把高欢给搞抑郁了,不久之后便病死了,直接扭转了两魏之间的格局。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