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君王,孝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地位都是不可估量的。在他的统治下,他迁移首都洛阳,推行汉化,彻底扭转了五胡乱华之后,胡汉两族纷争不断的北疆局势,同时也让北疆各民族与汉族文明相结合,为大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拓跋宏的许多事迹都是被后世所记载的,这一章就是关于他的国都迁移到洛阳的事情。其实拓跋宏的这次迁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也遭到了许多鲜卑人的王公大臣的反对,就连洛阳和邺城之间,都有过争论。拓跋宏以其勇猛果敢之才,化解了这场纷争,并使其得以实现。
从平城所处的区位来判断,其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个决定不但受到汉族各大世家的拥护,就连许多鲜卑人的王公贵族,也对此表示赞同。拓跋珪武帝立国之时,曾将国都设于今山西大同一带的平城。这里说是汉地,其实就是汉族与北方各大部落的分界线,也就是中原帝国的北部边境。这里靠近边陲的鲜卑部落,再加上北疆汉族众多,拓跋珪选择在这里建国,可以获得两个派系的支持。但是,因为平城地处北方,给北魏统治中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首先,这里太过寒冷,农业和畜牧业都被严酷的天气所束缚,以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根本无法获得太多的粮食。北魏建国之初,南面有后秦,胡夏,南燕,北面有劲旅,北面有劲旅,两面夹击,进退两难。而要与两个大国并肩作战,则必须维持庞大的军队,所以对粮食的需求也是极大的。鲜卑是一个部族,没有任何的赋税,但每到春季,还是会遇到粮食短缺,生活十分艰苦。那时已经有官员提议向南方迁移,不过因为北境尚未稳定,所以也只好先放一放。拓跋宏上台之后,这件事又被提起,让朝堂上也开始思考起了迁移都城的可能性。
其次,因地处北疆,平城经常遭受来自北疆的柔然等民族的侵扰与攻击,对北魏的长期稳定不利。而且,为了进攻刘宋,他们必须要长途跋涉,横穿关中,横穿中原,这就给他们的后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其实,无论哪一次,北魏的君王,甚至是大帝的拓跋焘,在他的两次南征中,都未能彻底消除对平城的柔然人的威胁。当南面战事正激烈之时,北魏政府为了防止柔然南下的伏击,也要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在平城以北的战线上。另外还有一条绵延近千里的运输路线,也让远征军无法放开手脚作战。这就是拓跋焘为什么会败在盱眙、建康两座城市的关键因素。
第三,拓跋珪自立国以来,一直有意将鲜卑人与汉族融合在一起,但平城并非其理想的“汉化”场所。拓跋珪下令将鲜卑人大部分都迁往平城,之后的几代帝王都是如此,直到文成帝、献文帝两位帝王的时候,才有了鼎盛的局面,但是汉化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在那里,有许多种族,他们更愿意维持自己的传统,不愿意承认汉族的统治。但要统一世界,又不能用杂乱的少数民族体制,于是汉化便成为一种必要。平城是一个汉族和其他种族混居的城市,对汉人的统治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也是拓跋宏想要将首都迁移到南方的原因。
尽管有这么多的需要,但是在鲜卑,还有其他一些古老的部族,还是不愿意迁移京师。他们不甘心,不甘心于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抗拒汉族的文化与体制,更仇视汉族世家,不肯接纳汉人的生存方式。
而汉族门阀在关中,中原,河北,山东一带都有影响,所以对此也是持赞成态度的。若将都城设在此,则可为汉族世家提供有利条件,使其在政治上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在拓跋宏上台之后,冯太后在她的统治下,大量使用汉族文官,增加了朝野对汉人文化的接受程度,降低了迁都的抵抗力量。
即便如此,如何迁移,在朝堂上也是众说纷纭,即使是汉族世家也是众说纷纭。在这一时期,关于迁都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邺城,一个是洛阳,这两个问题,各有其利弊。三国时代,邺城就是曹魏的首都,拓跋珪立国之初,就自称是曹魏的接班人,那么这里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选择。作为北方地区主要的收入来源,作为北方地区主要的收入来源,冀定二州也是北方地区。两州位于黄河之北,邺城又是黄河之北最坚固的要塞,故而有不少人赞成将国都迁往邺城。不过,邺城也不是没有缺点,因为这里地处黄河之北,太行山之东,对关中地区的控制力相对较弱。
此时的北魏,有两大主要的“经济引擎”,一是河北,二是关中,二是长安,都是主要的粮仓。不过,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从长安运来的食物往往无法抵达平城,于是,平城的食物短缺只能依靠河北来填补。若是换了都邑,虽然能从附近的河北、山东获取粮草,但还是不能彻底解决关中粮入京的难题。但因地处遥远的关中地带,又有函谷关、潇山之别,故对关中地带并不能形成绝对的统治。在当前的政治与军事形势下,不能充分掌控局势,就有可能发生暴动。鲜卑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又是依靠着北方的几个民族,才能够与汉族分庭抗礼,又岂会去削弱关中的势力?
再加上孝文帝拓跋宏野心勃勃,想要统一整个国家。他之所以对邺城不屑一顾,是因为这里是曹魏的都城,而曹魏不过是三个分裂的国家中的一个,想要推翻汉朝。与先祖对曹操的崇敬不同,冯太后抚养长大的他,却是一个极具汉化性的鲜卑君主。他继承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一个分封的帝王之位已经无法让他满意,他要做一个光明磊落,一统天下的帝王。洛阳作为东周、东汉和西晋的都城,其地理位置与其相比,具有明显的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而将国都迁往洛阳,也就意味着,北魏可以顺势而为,一统天下了。
洛阳地处中原中部,地处黄河之南,四面环水,四面环水,四面环水。它不仅是通往河北和山东的水路通道,还有两条通往关中长安的道路,一条通往潼关的道路。这里是北魏最大的粮荒之地,也是最安全的所在。洛阳可以为南方大军的入侵提供充足的物资,可以让前线的距离大大的拉近,这对拓跋宏的统一大业来说,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与北方诸族的原址相隔甚远,鲜卑与诸部落的酋长很难容忍,更不会允许他们在洛阳过着那种放荡不羁的日子。
拓跋宏和他的皇叔任城王拓跋澄,为了减轻迁移到洛阳的抵抗,他们两个人打算以南征北战之为名,在洛阳安营扎寨,然后强迫鲜卑人和北边的各族领袖答应他们的要求。拓跋宏得到汉族高官李冲等人的支援,带领30万军队顺利抵达洛阳,并上演了一场由“南征北战”演变为“迁都”的好戏。那时,鲜卑王爵一方面不愿意南征北战,一方面也不愿意迁都洛阳,最终,在两害之间,他们选择了较小的利益,于是拓跋宏决定将国都迁到洛阳。同时,洛阳的迁都,也给拓跋宏之后的汉政革新留下了一个空隙,为北魏重新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却也为日后的衰败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祸根。
“汉”变是孝文帝拓跋宏毕生所做的一件大事,而“汉”变“变”则是“变”变“变”的开端,也是“变”变“变”的关键。后人常说,两个国家在两个不同的时代相互交融,但事实上,两个国家在孝文帝拓跋宏统治下,才是两个国家真正的交融。拓跋宏的汉人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北边的胡、汉两族冲突,从根本上消除了造成北边混乱的根源,为隋朝一统天下,大唐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拓跋宏却因为自身的原因,走的是两个晋朝最受欢迎的世家大族之道,这也是北魏灭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