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正式亲政后推行了汉化改革,也称太和改制,其中,包括官僚体制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在官僚体制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对所有官员实行俸禄制,而后改革官制,经济方面,拓跋宏推行均田制和创建三长制将土地进行了划分和管理,文化方面,他实行彻彻底底的汉化制度,其中包含讲汉语,用汉字、改姓氏和移风易俗,当然这一系列改革能够彻底推行下去,全赖于拓跋宏力排众议将都城迁到洛阳。
官僚体制改革——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和改革官制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亲政开始,为了更好对国家官僚机构进行管理,更好的巩固北魏拓跋家族的统治地位,他率先开始整顿吏治,以政绩作为当时官员升迁的考核标准,在当时就算官员才刚刚继任,只要没有政绩,管理不善,都会受到处罚,甚至降级,此外,对于官员贪赃枉法,孝文帝也是丝毫不姑息,除俸禄以外官员只要贪污满一匹绢布,便会被处死,如此的严刑峻法,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北魏官员清明。
在改革官制上面,拓跋宏议定百官的品级,将所有官职一共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其中从品制更是北魏首创,九品制的颁布大大方便其对北魏官员的管理。
经济改革——推行均田制,创建三长制
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在经济方面他推行均田制,对于当时成年百姓和奴婢,能分多少亩田,能拥有多少头耕牛制定了非常详尽的规定。此外,他还将授田分为露田和桑田,规定露田必须种植谷物,并且还不能进行买卖,此举,既抑制了当时土地兼并剧烈的趋势,又使谷物的种植得到保障。
三长制,是以取代北魏以前的宗主督户制而出现,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邻、里、党乡官组织进行监督,抑制了当时地方土豪圈占户口,囤积人口。
文化改革——讲汉语、用汉字、改姓氏和大力推行移风易俗
在孝文帝实行的文化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禁胡语,讲汉语。作为当时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北魏帝国出行一律使用的是胡语,官员上朝也是如此,若单是在他们自己的地盘还可以,但北魏作为当时的一个大朝代,自然免不了有许多汉族官员,一味的说汉语,严重阻碍了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于是孝文帝直接颁布法令,学习汉语,禁止使用胡语。
除了会说之外,他还要求所有文书必须使用汉字,就连鲜卑的复姓他也让改成单姓,对于汉族的文化他也极为重视,这里主要表现在孝文帝尊重孔子上面,在他迁都洛阳之后,立即下令修建孔庙进行祭祀,这一系列举措都扩大了北魏在汉族群体中的统治基础。
当然,孝文帝所有的汉化改革得以推行都离不开他做的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迁都洛阳,因为他非常清楚的知道,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之所以不稳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居无定所,不断迁徙,所以只有安定下都城,政权才能稳固。
总之,孝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明君,他敢于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北魏政权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