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成绩和表现很糟糕的孩子的父母说:我家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听到这些之后,作者不知道具体缘由,只会对父母感到悲哀。
作者始终坚信,上帝创造的每一个人,都是天才。有的人很幸运,小时候就能被发觉,然后通过努力,有所建树;而有的人,穷其一生都没有找到上帝给予天赋的那个领域,以至于终生默默无闻。我想,1000年前的李白,也是看透了的,否则他不会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慨来。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做父母的你,到底对他们了解多少?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一生对世界物理学的贡献无人能及。尤其是相对论,和时间空间理论,对现代物理学还有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然而,爱因斯坦小时候确实不够聪明,通过我们小时候学习的课文《三个小板凳》课文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动手能力也非常差。据文献记载,爱因斯坦小时候说话很晚,一直到了4岁才开口说话。而且好不容易开口了,也说的非常非常慢。
最后人们发现,爱因斯坦之所以这样,正是因为他在说话前,会把所有的句子都要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觉得没问题了才说出来。有记载显示,爱因斯坦直到九岁之后才不继续这么做。因此,爱因斯坦的父母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智力有问题。他的父母因此非常担心。最后,在某次吃晚饭的时候,爱因斯坦打破了沉默,他说“这汤太烫了。”这下他的父母才放心,然后问他为什么之前不说话。爱因斯坦答道:“因为到现在为止一切都很正常。”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他推算的圆周率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他编制的《大明历》中记载了岁差问题的计算方法。对于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记载也比当时的其他历法准确得多。然而,令人无法相信的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被父亲斥责为“笨蛋”“蠢牛”!
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当时是位小官员。他望子成龙心切,在祖冲之五六岁时就逼他读《四书》《五经》。可祖冲之对这东西实在不感冒,2个多月才能背诵十几行。一怒之下,祖朔之骂他“笨蛋”“没出息”。一直到了9岁,祖冲之对传统的《四书》《五经》还是没有兴趣。祖冲之的爷爷祖昌是当时主管建筑工程的最高级官员。他认为,孩子不见得只有读经书才能有出息。他主张让孩子在实践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于是,祖冲之就随爷爷到了工地上。来到工地之后,祖冲之一反常态,处处感到新鲜,问这问那。有一次,祖冲之问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是圆的?”爷爷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祖冲之越听越有兴趣,从此,他经常缠住爷爷问个不停。有一天,爷爷决定带祖冲之出去见见“世面”。他们去拜见了当时在天文学方面很有成就的官员何承天。何承天问祖冲之:“天文研究起来很费劲、很辛苦。研究它既不能发财,也不会升官,你为什么还要钻研它?”祖冲之答道:“我不求升官发财,只想弄清天地的秘密。”
就这样,祖昌因势利导,为祖冲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他从小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为祖冲之后来成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经过大量计算,祖冲之还演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值。后来还制造出了灵巧的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读懂孩子,了解每一个孩子最真切的诉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取得较大的成绩。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做父母的应注意观察分析孩子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孩子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这才是成功的家教。
读者们,你们觉得呢?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赏经典诗词,观诸类文化,请关注【古文化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