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武帝萧赜统治南朝的十多年是南齐少有的和平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政治局势平稳,国家经济和军事逐渐恢复,在历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尽管如此这段时间南朝还是出现了不少内乱,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巴东王萧子响谋反案和检籍政策引发的富阳唐寓之叛乱。相对于后者,萧子响谋反案更显得扑朔迷离,史料中很多疑点难以自圆其说。萧子响谋反的动机、具体行为等等都没有切实的证据。即便在面对朝廷派出征讨的军队时,萧子响也一再表示退让和祈求,可最终却被逼反抗,落得个谋反被杀的下场。
对于这样的案子,在历史文献中说法很多,后世学者们也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评估,但都没有确切的结论。从史料上来看,很多地方是无法证实的,其中萧子响、萧长懋和萧赜行为也不符合常理,所以事情充满了很多疑点。本文就这个疑案进行一些分析,看看后面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事情。
萧子响是齐武帝萧赜的第四个儿子,在案发时为巴东王,并且能够持节,都督荆湘雍梁宁南北秦七州军事,官拜镇军将军,荆州刺史。从这个职位来看,当时萧赜还是很信任萧子响的,给予的权力和地位都很高。在外放的萧赜儿子中,萧子响的军政大权是数一数二的。
让人比较意外的是,萧子响到任不久便与荆州当地的蛮族密切交往,还私下制作锦缎官袍和深红色棉袄,与当地蛮族交换兵器。这个事情被长史刘寅等联名告到萧赜处,被污蔑为谋反。萧赜派人下来查案,萧子响非常害怕,便把刘寅等人召集起来调查审问。得知真相后萧子响大怒,冲动之下便把这些告状的人都杀了。这个事情传到建康便引起了萧赜的震怒,派卫尉卿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中书舍人茹法亮率羽林军三千人抓捕萧子响。如此一来事情便闹大了,萧子响知道难以收场,便主动向胡谐之等人解释。
胡谐之等人不听,萧子响又派人送了酒肉果品等物,却又被尹略扔入了江中。然后萧子响杀牛摆酒犒劳建康来的军队,胡谐之等人却又扣留了萧子响派来的官吏。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萧子响的好意,萧子响终于按耐不住便出兵攻打胡谐之等人的军队。一战下来胡谐之等人大败,尹略被杀,胡谐之和茹法亮乘船逃回建康。然后萧赜又派遣丹阳尹萧顺之领兵讨伐萧子响,同时萧子响带三十多人乘坐小舟到建康申辩。半路上两人相遇,萧子响主动向萧顺之说明情况,萧顺之却乘机将萧子响缢杀。
从这些史料来看,这个谋反案的疑点非常多的。首先,萧子响谋反的罪名便站不住脚。萧子响作为荆州刺史,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蛮族,这是当时作为荆州官员的常用手段。说他用锦袍与蛮族换取兵器用来谋反,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蛮族的兵器有南朝的好?知道中国古代历史的人都清楚,中原在生产力的各方面力压蛮族。很多时候中原控制蛮族,就是禁止向蛮族输出兵器。什么时候蛮族的兵器还能向中原反输出了?况且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经济出了名的发达,工业能力出类拔萃。就算萧子响真要造反,也该是在江南购买。
其次,从发起这个事情的长史刘寅到最后杀死萧子响的丹阳尹萧顺之全是萧赜的亲信,可他们的行为却都违背了萧赜的命令。萧赜派胡谐之出兵荆州,原始命令是抓捕杀死刘寅等人的官吏,只要萧子响自首便可保全性命。可军队到了荆州,胡谐之等人却以谋反的罪名直接向萧子响威逼。萧子响几番分说解释,甚至承诺独自去建康请罪,但这些人都不干。萧子响在击败胡谐之后,又带着人乘船去建康请罪。半路上遇到萧顺之,本来萧子响是自首来的,可萧顺之却将其缢杀。这些人都是萧赜的心腹,却坚决的拒绝萧子响自首,这太可疑了。
史料中有一段文字特别有意思,皇太子萧长懋与萧子响不和,不想让萧子响到建康自首,便暗中命令萧顺之除掉萧子响。于是有的学者把这个案子归于萧子响和萧长懋的矛盾,认为是萧长懋暗中布置了这个针对萧子响的杀局。从表面证据上看,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于萧子响和萧长懋不合,他所处的位置可能受到萧长懋的猜忌。萧长懋是皇太子,早晚要登基称帝的。而萧子响是荆州刺史,同龄长江上游的所有兵马。自魏晋以来,荆州兵便是建康的最大威胁。史上多次叛乱,都是由荆州兵顺流而下发动的进攻。所以萧长懋怕萧子响反叛,趁他羽翼未丰时除掉。
可是这些人都是皇帝萧赜的心腹,萧长懋设计暗害萧子响,他就一点都不知情么?如果这些心腹都瞒着他帮萧长懋做事,那他这个皇位还坐得稳?实际上以萧赜控制朝廷的手段看,不大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即便萧长懋是皇太子,这些萧赜的心腹们也不可能毫无原则的帮他杀人,更何况杀的是萧赜的第四个儿子。没有萧赜的暗中授意,这些心腹们敢违背公开的诏令,暗中就把萧子响给处决了?从这些疑问来看,很大程度上萧赜对于情况是非常了解的。尤其是胡谐之兵败之后,他又派出了萧顺之,显然不可能完全被萧长懋所蒙蔽。
第三,萧子响在萧赜的儿子中地位非常特殊,他有两个爹。除了亲生父亲萧赜意外,萧子响还有个过继的父亲萧嶷。萧嶷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儿子,萧赜的弟弟。萧嶷早年没有儿子,萧赜便把萧子响过继给萧嶷。当时萧嶷的爵位是豫章王,所以萧子响还当过豫章王世子。萧赜即位后才让萧子响回归本家,改封为巴东王。萧嶷在萧道成时期非常受宠,萧道成晚年一度想改立他为太子。因此萧嶷在朝廷中位高权重,掌握着建康的兵权,担当太尉的职务。可以说在萧赜执政的大部分时间内,萧嶷是朝廷中声望和影响力最大的领袖。
可是在萧子响被杀的过程中,萧嶷出奇的安静,居然没有发出任何反对的声音。最有意思的是,萧嶷在萧道成时期的官职是都督荆、湘、雍、益、梁、甯、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南蛮校尉,荆、湘二州刺史,持节、侍中、将军、开府如故。这个官职看起来虽很大,但实权和萧子响在荆州相仿,只是地位更高而已。这对不是父子的父子,干了同样的职位,拥有相似的兵权,这就让人不得不产生猜疑了。如果真的是萧子响在荆州谋反,那作为朝廷领袖的萧嶷不应该保持沉默。如果是萧长懋构陷萧子响,那萧嶷更应该出来为儿子申冤。
从上述种种不合情理的史料记载可以看出,这个案子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而是有着很深层次的矛盾。从史料记述来看,当时的朝廷背景正是萧嶷放权隐退,和萧赜收回朝政大权的关键时刻。在这个使其作为萧嶷义子的萧子响以谋反罪被杀,又没有真实谋反的行为,显然这里面是有政治斗争因素存在的。而萧嶷在此之中保持沉默,可见他在朝廷斗争中已经落于下风了。结合部分稗官野史的说法,萧嶷之死是萧长懋暗害的。如此看来这场斗争就是在萧赜父子和萧嶷父子之间展开的,而最终失败的是萧嶷父子。
从这个逻辑倒推,设计构陷并处死萧子响的并不是萧长懋,而是萧子响的父亲萧赜。因为萧子响掌握上游荆州的兵权,能够和萧嶷内外呼应,这直接威胁到他的皇帝位。虽然萧子响是萧赜的亲生儿子,但曾经过继给萧嶷,长到十几岁才回归,还当过豫章王世子,自然不可不防。后来萧赜从萧子响的王妃那里拿到了萧子响表明心迹的遗书,才感到后悔莫及,失声痛哭。这个史实也从侧面证明了,萧赜之前对萧子响是有很大误会的。如果萧子响是在萧赜不知情的前提下被处死,那他不该是痛哭,而是勃然大怒,并找萧顺之麻烦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