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叔慎之死,南陈最后的绝响与挽歌

陈叔慎之死,南陈最后的绝响与挽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思思音节库 访问量:3420 更新时间:2024/1/14 14:15:26

说起南北朝时期的南陈,人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那位亡囯之君陈叔宝,并将南陈的灭亡归咎于他的贪图享乐、昏庸无能。

其实,在南陈的皇室之中,并不缺乏有血性之人,比如年轻的洛阳王陈叔慎。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奋勇抗敌,希望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只可惜壮志未酬、回天无力,最终在国力强盛的隋军重兵碾压之下兵败被杀,成为南陈灭亡前最后的一抹亮色与绝响。

陈叔慎,字子敬,南陈宣帝陈顼的第十六个儿子,后主陈叔宝之弟。

陈叔慎天资聪颖(史书记载为“少聪敏”),加之自小就接受皇室精良的文化教育与艺术熏陶,因而在同龄人中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凡,如同神童一般的存在。类似的情景倒是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天聪少年,亦即曹操最倾心疼爱的小儿子曹冲。他们都是不世出的天才少年。

出生于帝王之家,也就意味着生与俱来就要享受比普通人更多更好的各类优质资源,比如生活条件、受教育程度,金钱、美女、地位、权力等。陈叔慎就是处于这种“食物链”顶层的幸运儿之一。

公元582年,陈宣帝驾崩病亡,太子陈叔宝正式继位皇帝。“转正”之后,陈叔宝“皇恩浩荡”,将他的众多兄弟都封为王爷,而十一岁的“文艺少年”陈叔慎得到了“岳阳王”的封号。四年之后(586年),十五岁的陈叔慎被拜为侍中、智武将军、丹阳尹。次年,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湘、衡、桂、武四洲诸军事,智武将军、湘州刺史。

看到没有?小小年纪的陈叔慎,已经揽获了各种名目繁多的头衔。

朝鲜将军

如果将他的每个职位都换成相应的勋章挂在胸前,估计会是常人“难以承受之重”,一定会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跟镜头里经常看到的出现在朝鲜重大节日观礼台上的那些“劳苦功高”“功勋卓越”的老将军们有得一比。

在歌舞升平的日子里,陈叔慎的官当得顺风顺水,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会会友,喝喝酒;畅谈天下大事,纵论古今英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信人间有别离。

然而就在陈叔慎十八岁那年,南陈的好日子过到尽头了。

此时南北朝的北方,隋文帝杨坚代周之后,励精图治、秣马厉兵,早在七八年前就已将整个北方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出兵灭陈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公元589年,隋军挥精锐之师南下,一举渡过长江,攻下南陈首都建康(南京),将匿藏于枯井之中的后主陈叔宝擒获。南陈文武百官群龙无首、斗志全消,或作鸟兽散,或向隋军投降。

与此同时,隋军另一路主帅杨素率水军从四川沿长江顺流东下,迫使陈朝荆州(湖北江陵)剌史陈纪、巴州(湖南岳阳)刺史毕宝不战而降。

拿下荆、巴两州之后,杨素着令别将庞晖乘胜追击、向南进发,一直打到湘州(湖南长沙)。

前文已经交代过,湘州刺史就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陈叔慎。

此时的陈叔慎虽然只有十八岁,其资历与胸怀、视野却远非寻常懵懂的青少年可比,除了满腔热血之外,还极具家国情怀与主见。

现在南陈国土已大半沦陷,连当家的带头大哥也成了阶下之囚,那些位高权重的哥哥们权衡利弊之后也纷纷放弃了抵抗,比如“识时务”的十二哥陈叔文,就主动率领巴州刺史请降,很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十二哥陈叔文是陈叔慎的前任,虽也说得上风流俊逸、颇具文采,却缺少做人的骨气。他原本是要回朝担任侍中(晋以后相当于宰相)之职的,就在履新途中,隋军已经打过了长江,他见大势已去,便劝说巴州刺史等一起率众向隋军请降。众人见王爷愿出这种不光彩的头,能活命且不说,还不用自己背责,说不定还能在新朝继续任职做官,哪有不赞成之理?

国家危亡时刻,出现这种急着向敌人纳“投名状”的大家贼,南陈不灭才怪!

陈叔慎气得咬牙切齿,暗暗下定决心:无论隋军多么强大,也无论哥哥们怎么选择,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一定要拼尽全力与隋军血战到底!

陈叔慎虽然刚勇,却也并非鲁莽之夫,在悲观失败、国破家亡的战争阴云笼罩下,他得先摸摸手下人的底,看看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自己去拼命,又当如何迎战势头正盛的隋军?

有道是:军不愤不战。“愤”能激发人们超常的勇气,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的行为动力。而懂得此理的将帅,利用“哀兵”心理而放手一搏,往往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陈叔慎特意置办了一桌酒席,招待他身边最重要的几位文武属官。席间,陈叔慎潸然泪下,无限感伤地对众人说:也许过不了几天,我们也要跟着投降了。到时候只要城门一开,此城便将易主而归属他人,我们的关系与情分也就从此断绝了。

见陈叔慎如此说,众人都很伤感,有人甚至失声痛哭。难道过去的美好时光真的就一去不复返了吗?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可恶的隋军入侵所致。

此时,湘州助防遂兴侯陈正理站起来大声说:诸位难道不是陈朝的臣子吗?岂不闻主辱而臣死的道理?如今正是国家存亡之秋,我们为什么不能为国尽忠而作最后一搏?哪怕是不成功,起码也能够显示出我们的气节来,大家应当机立断,不要再犹豫了,有反对者斩!

陈正理义正言辞的一番话,激发了众人的斗志,纷纷表示要与隋军决战到底。陈叔慎见状转悲为喜,当即趁热打铁,命人杀猪宰羊,与众人设坛盟誓,决定全力抵抗隋军。

陈叔慎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纳众人的意见,制定了一个假投降的诱敌之策。他派人给隋将庞晖送信,约定好日期献城投降。庞晖并不生疑,觉得南陈连皇帝都被俘投降了,余者已没有反抗的必要。

到了约定的日期,庞晖果然大大咧咧地领军前来采撷不战而获的“胜利果实”。他让随行的几百名军卒屯于城门之外,自己只带着几十个亲兵护卫入城受降。待到进入州府大厅之后,数百名伏兵突然杀出,将庞晖等人悉数斩杀殆尽。

小试牛刀、初战告捷之后,陈叔慎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几天时间就新招募了五千士卒,准备跟隋兵打大仗死磕到底。他的举动也得到了衡阳太守及武州刺史的支持与响应,决定共襄大计,共同抗敌。

此时,隋朝派遣的新的湘州刺史薛胄率兵赶到,得知庞晖孤军犯险、已轻敌身亡后,请求增派兵力,并与行军总管刘仁恩一起进攻湘州。经过两天的殊死血战,仓促成军的湘州兵大败,陈叔慎及手下陈正理、邬居业等被俘。他们被押往秦王杨俊处,在汉口一同被杀。

陈叔慎满腔热血、一心报国,岂料到头来会败得这么惨,因而他至死都不甘心。

其实,一开始他是可以选择继续活下去的,就像他的十二哥陈叔文那样活着。

陈叔文主动投降后,秦王杨俊很是看重这位王爷的份量与影响力,希望以他为榜样来招降更多的人。而陈叔文更是深知这一点,因而才在背叛国家的道路上一骑绝尘而去。

到达隋都大兴(唐朝才改为长安)后,陈叔文跟随难兄难弟陈叔宝一同进见隋文帝。杨坚拉下脸,老实不客气地数落了一顿这对丧家犬般的兄弟俩,责备他们君臣不能相弼,以至丧亡。陈叔宝好歹还有些廉耻之心,趴在地上不敢抬头。而陈叔文则显得心安理得,满不在乎,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

更有甚者,陈叔文后来上表,要求到巴州去。理由竟然是:他属于阵前起义,理应享受比俘虏更好的待遇。隋文帝杨坚虽然打心底看不上这种人,可为了安抚刚归顺的江南百姓,最后作了妥协,宣厚脸皮的陈叔文同学为宜州刺史。

陈叔慎被杀时只有十八岁,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漆黑的夜晚,将历史的天空短暂地照亮。

在他之后,南陈几乎不再有像样的抵抗。谁都知道,鸡蛋碰不过石头,何必要做无谓的牺牲?再者来说,朝廷不就是皇帝自家的吗?连他们自己都不把国家当回事了,别人又何必自作多情?如今已是树倒猢狲散,还忠什么君?爱哪个国?

仅从这点上看,陈叔慎拼死抵抗、以身殉国就显得尤为可贵。在站着死和跪着生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这种精神与气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永远的脊梁!

由陈叔慎的不服就干、生死看淡,让我想到了另一位极具血性与骨气的年轻人。他就是三国后期蜀主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

蜀国连年征战,国家实力早已被掏空,刘禅深感力不从心,再也硬挺不下去了,准备向魏将邓艾献玉玺投降。刘谌闻讯后极力劝阻,要求与魏军决一死战。但他的一番慷慨陈词,除了招至乃父的无情喝斥外,并没能让刘禅改变主意:后主不纳,遂送玺绶。

就在刘禅率太子、诸王及众臣出降时,深感回天无力的刘谌跑到昭烈庙中痛哭拜祭了刘备一番,随后将自己的妻儿老小杀死,自己也自杀身亡。

刘谌自杀殉国后,蜀中百姓钦佩他誓死不降的气节,便将其雕像也放入昭烈庙中,与刘备、诸葛亮一起受人祭祀,成了人们心目中永远的英雄。

不知何故,我一直对有些亡国之君痛恨不起来,甚至还会掬一把同情之泪。比如刘禅,比如陈叔宝,比如李煜,比如朱由检……他们真的昏庸无能吗?试问:哪个君王不恋色?又有几个皇帝不贪图享乐?是人都会有私欲,更何况皇帝乎?

我的观点是:有些皇帝的确是把国家给搞乱了,遭了报应也是活该。但有的皇帝只是生逢末世,时运不济而已。或许他们多多少少都有自身的缺点与毛病,但成了亡国之君却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有多差,而只是他们的敌手太强大!

就拿现代来说,萨达姆,卡扎菲强不强?他们可都是著名的铁腕人物。偏偏他们遇上了一超独霸的江湖大流氓美国,结果怎么样?

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自身不够强大,在超强的外敌面前,即使偶尔出现陈叔慎、刘谌这样的义勇之士,结果又能好得了多少?

尽管如此,那些英雄的名字仍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标签: 陈叔慎

更多文章

  • 贺若敦临终前刺破儿子的舌头,他告诫儿子:不因口舌之争招致祸患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贺若敦

    公元565年,大将贺若敦被北周权臣宇文护赐死。临刑前,他用锥子刺破儿子的贺若弼的舌头,他叮嘱儿子:“为父因为口舌之争,招致杀身之祸,你要引以为戒!”说完就拔刀自刎,贺若弼抱着父亲的尸体大哭。贺若弼是隋朝初期的名将,他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他有一个绝技,纵马疾驰中还能左右开弓,并且都能百发百中。父亲临终

  • 《火影忍者》中同为色系传奇英雄,旗木朔茂的成就为何逊于水门?

    历史人物编辑:感叹娱乐的伟大标签:何逊

    (文/冲哥说动漫)前言:提起《火影忍者》不得不说一下木叶八色传奇忍者,其中名气最盛的为旗木朔茂和波风水门,二人都是震慑各国的传奇人物,旗木朔茂是八色之中的木叶白牙,朔茂七岁时就晋升为中忍,十三岁成为上忍,并参加了第二次忍界大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号称“金色闪光”的波风水门也是不逞多让的角色,作为三忍”

  • 《锦绣南歌》刘义宣喜欢上骊歌,没想到她要成为自己的四嫂了!

    历史人物编辑:时尚一定真标签:刘义宣

    《锦绣南歌》中,谷嘉诚饰演的刘义宣一出场就备受关注,因为他实在太惨了,还没露面两分钟,就为四哥刘义康挡箭昏迷不醒,而他所喜欢的骊歌还要和刘义康联姻。刘义宣第一次见骊歌时就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当时骊歌孤身一人刺杀陆远,却没能成功,深受重伤的她昏倒在路边,恰好刘义宣的马车经过,便将她救了回来。随后陆远带

  • 《锦绣南歌》:刘义宣好可怜!陆远好助攻!唯有沈乐清不值得同情

    历史人物编辑:孙剑楠标签:刘义宣

    这部剧的主要剧情内容是讲述了侠女骊歌与监政刘义康在经历重重磨难后终成眷属,携手保卫国家,共同开创盛世昌荣的故事。在笔者观看到的剧情里,沈骊歌又打脸了一番沈乐清,这一段剧情堪称是大快人心!为什么用上又这个字眼呢?当然是沈骊歌不止一次打脸沈乐清了,从女主踏入沈府的那一刻,沈乐清对沈骊歌的斗争就开始了!贪

  • 锦绣南歌刘义宣和谁在一起了 刘义宣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抹茶奶油卷标签:刘义宣

    《锦绣南歌》中,刘义宣是刘义康的六弟,两人都想扳倒陆远,但用的方法不同,刘义康一直隐瞒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刘义宣对他产生误会,兄弟俩也渐生隔阂,但在四哥遇到危险时,刘义宣依旧会挺身而出。在孙太妃寿宴上,刘义康突遭刺杀,刘义宣奋不顾身抵挡,帮助兄长躲过杀身之祸,自己却受伤昏迷不醒,又苏又暖的护哥属性让

  • 书法史上美谈二则:王僧虔与帝王比试书法,萧子云百万金润笔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王僧虔

    一、王僧虔与皇帝比试书法王僧虔,字简穆,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王洽之孙,王羲之四世族孙。历仕宋、齐二朝。宋孝武帝时,为武陵太守,中书郎,迁太子中庶子;顺帝时,为尚书令。齐初,转侍中,丹阳尹。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南齐书》本传载:王僧虔善隶书,宋文帝刘义隆见其书素扇,叹日:“非惟迹逾子敬,方

  • 王峻:善溺者毙于水,一代权相缘何败得无声无息?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王峻

    今天笔者要来剖析一下,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王朝里,一场君王与丞相之间的权力游戏。这场权力游戏的主角,就是后周王朝的开国皇帝郭威跟他的丞相王峻。众所周知,后周王朝是郭威通过空手套白狼的奇谋妙计,建立起来的。当年后周王朝建立的时候,为了稳住后汉王朝的宗室刘崇,郭威暗中操控皇帝选举,推举了刘崇的儿子刘赟做皇帝

  • “亲先于君,孝先于忠”: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忠孝观念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于忠

    《世说新语》是由魏晋时期记录当时士人言行举行、魏晋风流的一本书,由临川王刘义庆组织当时的士大夫去编写。本身的大体轮廓分类按照“孔门四科”来进行,其中《德行》这个章节士其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章节。顾名思义,该章主要记录了魏晋时期的士人关于德行方面的事件并且表达本书编写者的道德取向。而最重要的却不是这些,而

  • 南朝时期的陈叔陵之乱,给陈后主的继位,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中林长科技标签:陈叔陵

    陈宣帝倒台后,始兴王陈叔陵想效仿陈文帝和陈宣帝的故事,杀掉太子陈叔宝争夺皇位。刺杀未遂后,他立即造反。这就是陈叔陵叛乱。陈叔陵的反叛只持续了几天。最终,陈叔陵战败被杀,宣帝长子陈叔宝继位。在陈朝的宗族重用政策下,宗室势力得到加强,陈备、陈绪得以从宗室登基。然而,作为宗朝的国王,陈叔陵在皇位争夺战中败

  • 盗冢成癖—南朝皇子陈叔陵的变态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陈叔陵

    俗话说得好,“花开两朵,各表一支”,今天咱们接着来聊聊魏晋南北朝的那些事。太建十四年初春(公元582年),天气还比较寒冷,南北朝陈朝陈宣帝刚刚驾崩没多久,流经京师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长江上漂来一艘官船。牢头老李指挥手下狱卒将两具无头的尸体和两颗圆溜溜的脑袋丢进长江江心后,便调转船头顺着原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