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僧虔与皇帝比试书法
王僧虔,字简穆,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王洽之孙,王羲之四世族孙。历仕宋、齐二朝。宋孝武帝时,为武陵太守,中书郎,迁太子中庶子;顺帝时,为尚书令。齐初,转侍中,丹阳尹。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
《南齐书》本传载:王僧虔善隶书,宋文帝刘义隆见其书素扇,叹日:“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宋孝武帝刘骏也喜欢二王书法,“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以免招致横祸,因而在孝武帝大明年间,王僧虔常用拙笔书写,以示书法在孝武帝之下,以此见容。
齐高帝萧道成曾与王僧虔赌书(即比试书法水平之高下),王僧虔从容上阵,慷慨挥毫。书写完毕,齐高帝问他:“谁为第一?”王僧虔答道:“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高帝笑道:“卿可谓善自谋矣。”
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说:“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可见王僧虔的书法重视神采,重视用书法抒写性情,这是他的书法高于羊欣的地方。传世书迹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
二、萧子云30幅字润笔百万金
萧子云,字景乔,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而立之年,起家为秘书郎,到梁武帝时,官至侍中、国子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人称“萧祭酒”。萧子云善草隶,为当时楷法,众人倾慕,他自己常说“喜效钟元常、王逸少,而微变字体”。又说“昔不能拔赏,随时所贵,规摹子敬,多历年所”。
萧子云一方面学习钟王,一方面规摹子敬,在继承传统中加以创新,微变字体。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把他的书法比喻为“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
相传,萧子云出任东阳太守时,刚巧百济国派人来求书迹,听说他上任的船即将出发,使者眼看失却良机,便急忙赶赴码头,在离船30步远处,开始拜行向前。萧子云查问何事,对方答道:“侍中尺牍之美,远流海外,今日所求,惟在名迹”。萧子云于是停船三日,书写了30幅字交给对方,因此得到酬金数百万,这在书法史上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