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甘屈居的君王气魄君王人把陈平业,换得雷塘数亩田",是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更不用提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虽然自知权力受限,但没有谁愿意将社稷拱手让于他人,甘愿做屈居臣下之君。就连刘协,也是一直不停的想办法和刘备联系希望能够摆脱丞相曹操的控制。但可惜他没有足够的实力,但却有人成功的做到了。
1. 因利益临危受命
元子攸为北魏献文帝之孙,孝文帝之侄。如果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正常顺位方式,是无论如何也排不到他做皇帝的。《资治通鉴》记载"武泰元年,孝明帝联晋阳尔朱荣意欲夺权。反遭胡皇后毒害"。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因为孝明帝想要从母亲手中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却被血亲毒死。此后尔朱荣便开始一方面反对胡太后,另一方面准备选择另立新帝。那时自己便可和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魏书·孝庄帝纪》"武泰元年秋九月,戊戌于河阳汇合尔朱荣,即帝位"。当日尔朱荣便将群臣诱骗至郊外以"祸乱国家纲纪,助胡氏为为虐四方,荼毒百姓"之名将其斩杀殆尽。自此,元子攸正式登基,成为北魏的第十二位皇帝。
尔朱荣之所以选择立元子攸为帝,首先是因为他是拓跋家的嫡系子孙而且有一定的威望。为了证实这一点,他还特意命人为所有拓跋家族的人铸像结果只有元子攸的能成。这更加坚定了,立元子攸为帝的信心。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元子攸当时年少,而且在朝堂上并无根基。更加有助于自己对其的控制。
2. 被架空的武怀皇帝
可以说尔朱荣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将这个小皇帝放在自己的眼里,他依仗着自己的拥立之功嚣张跋扈肆意培植自己的党羽。《北史》"尔朱荣有意使门下入洛阳而为官,乃遣元天穆入京相劝孝武帝。此时的元子攸觉得自己虽羽翼未满,但也不肯一直受人指使。任由尔朱荣胡作非为。但尔朱荣也不是一般人物,他也动了杀心决议入京。一个是有名无权的象征性皇帝,另一个则是只手遮天的当朝丞相,二人此时变得水火不容。
3. 手刃尔朱荣,亡于尔朱兆
《北史》"孝庄帝运接交丧,招纳勤王",元子攸以皇后产子之名诱骗身为外祖的尔朱荣进宫探望。在交战之际,尔朱荣扑向元子攸结果却被其藏好的匕首径直刺入身体。从此,一代权臣最终落幕。
尽管尔朱荣死了,但他的势力却丝毫未减退。大批人马纷纷赶赴洛阳,要求为天柱复仇。尔朱兆势力最盛,起兵后一路高歌猛进将元子攸追至黄河岸边生擒。而后于晋阳的三级佛寺,将其勒死。
二、 勇武有加的祢罗突高祖高拱深视,弥历岁年,谈议儒玄,无所关预,祭则寡人,晋公不之忌也。"这是卢思道对于,周高祖宇文邕的评价。他是周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两位哥哥都曾经当过皇帝。父亲自小因其自幼知侍奉双亲且气度非凡对其宠爱有加。
1. 韬光养晦以伺机帝沉毅有智谋。初以晋公护专权,常自晦迹,人莫测其深浅。"这是周书中对宇文邕的评价。当时宇文护是宇文邕的堂兄,也算作是宇文泰留给儿孙的"顾命大臣"。他恳求其尽心辅佐皇帝,可独揽军权。周明帝宇文毓,脾气耿直率真多次在朝堂之上反驳宇文护最终遭其派人毒害。
宇文护便拥戴时年二十七岁的宇文邕为帝,因为他至少表面看起来非常听话。能够安心的做自己的傀儡。宇文邕的过人之处便在于可以从他人身上吸取教训,他上位后处处听从宇文护安排。
《周书》"武帝三年,上于庙堂云:晋国公,今诏诰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为了表示自己的尊重,宇文邕使众人避宇文护之名讳。然而在背后,宇文邕一直逐渐的削弱宇文护之势力。
2. 亲政一展宏图之志
著名的兰陵王高长恭大败宇文护,使其在朝野之上的名望极速下滑。而宇文邕暗感时机成熟便筹划夺权事宜。《资治通鉴》记载建德元年,宇文邕和宇文护一起看望太后。
趁宇文护诵读《酒诰》之际,宇文邕将狠狠的砸在了宇文护的头上。自此,周武帝终于可以独揽朝政大权。此后,他便开始了一系列的为政举措。建德元年,宇文邕继续推行均田制,打压士族势力,减轻赋税徭役。建德六年宇文邕率军攻入邺城,大败北齐,一统北方。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评价道"周高祖可谓善处胜矣!他人胜则益奢,高祖胜而愈俭。"他摧毁了父兄筑起的富丽堂皇的大殿,销毁了金银器皿。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他的节俭可见一斑,而也正因此他看不惯佛教中的奢靡,便有了著名的"北周武帝灭佛"。
三、 傀儡皇帝结局大不同
元子攸和宇文邕都是靠着权臣拥立上位,况且宇文邕与权臣还有着弑兄之仇。可二人竟一个凄惨收场,遭缢而亡;另一个却可以顺利的继承大统,成为一代明君。其实二者相较而言,除了都做过傀儡皇帝外几乎无其他相似之处。
1. 性格决定命运
宇文邕自幼聪颖慧达,心性凛然而元子攸却并无宇文邕之才能。观察二者继位后的表现便可得知。在一开始,二人在各自的朝中都没有自己的势力。元子攸选择的是针锋相对,孤注一掷。但宇文邕却还是韬光养晦,伺机而动。
尔朱荣和宇文护都喜欢在朝堂上培植自己的党羽,魏孝庄帝虽自知自己是傀儡但不愿做傀儡。他急于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他选择的是示强。而又拥立之功且手握重军的尔朱荣不可能忍受如此行径。
相反,北周武帝对于堂兄的种种行为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欲示强,则先示弱。他不仅尊重宇文护,也非常尊重其母亲。三天两头的派人前去探望,使得宇文护放弃了对自己的防备之心。
2. 与出身息息相关
元子攸是献文帝之孙,他的父亲并不是皇帝。所以,他们一家早就离开了权力中心。所以,一开始在朝堂上其实除了尔朱荣并无人支持他。这也是为什么,尔朱荣死后他在城头恸哭的原因
宇文邕则不同,其父兄都是皇帝。自幼在宫中长大,他继位可以说也是得到了除宇文护之外其他大臣的支持。周武帝得位,可谓是名正言顺。其天生为政治而存在,灭掉宇文护时并未涉及任何军事行动。
3. 权臣的势力不同
尔朱荣最开始便是晋阳的将军,掌握着军权。而后凭借拥立之功,名正言顺的接管了全国的军队的指挥权。而后发动"河阴之变",将可以与自己抗衡的势力全部一网打尽。
一时之间,庙堂之上风声鹤唳而他也成为了魏国唯一的权臣。而后平葛荣、讨关陇、逐元颢;尔朱荣的威望一时之间无人可出其右。这时,他才是北魏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坐在龙椅上的,不过仅仅是一个标志罢了。
宇文护的威望完全来自于宇文泰,也就是宇文邕的父亲。是其亲自将军权转移到自己的侄子手中,寄希望于他可以殚精竭虑的辅佐自己的儿子。所以宇文邕上位后,虽然表面上屈服于其,宇文护却并未掀起波澜。
相较于尔朱荣,宇文护毫无军功可言。不过是个"投机主义者",用他伪善的面孔蒙蔽了宇文泰才使他走向了权力的巅峰。被高长恭大败之后,其人气可谓是低到了极点。
许多大臣对他平日的行径敢怒不敢言,此时便可以恣意的落井下石。正所谓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
4. 国家正统之略最是无情帝王家",千百年来为了争夺王位发生了多少血雨腥风。说到底,二位权臣拥立傀儡皇帝不过是为了堵住他人的口舌。如果直接自己登基,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就像袁术率先称帝,结果遭到了其他诸侯的歼灭。
尔朱氏和拓跋氏,说到底并不是一家人。不过是因为利益,才使得二人捆绑在了一起。元子攸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与皇位遥隔十万八千里的他正是因为尔朱荣才能登基;悲情的是操之过急的他只顾追求帝王颜面。
宇文护和宇文邕,二人是堂兄弟关系。宇文护如果毒害明帝后自立,必然不会受人拥戴。他自己算盘是辅佐堂弟,对其颐指气使。但宇文邕是宇文氏的嫡系,不论其有无作为,但就这一点就高出宇文护一大截。
结语:
古往今来,为了争夺大宝无数人纷纷赴死。元子攸不过是这其中的沧海一粟罢了,况且其本人的能力是远远不足以执政的。就像在商议尔朱荣进京诛杀事宜时,他总是左顾右,拿捏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