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庆之护送元颢北归回魏,攻城掠地,所向无敌!成就白袍战神之名

陈庆之护送元颢北归回魏,攻城掠地,所向无敌!成就白袍战神之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灵纹谈娱乐 访问量:1278 更新时间:2023/12/20 12:19:42

南北朝陈庆之,本是梁武帝萧衍的伴读书童,随身侍从,因为为人机灵忠心,深得梁武帝喜爱,登基后被不断的提拔,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陈庆之接触到了军旅,也就是这一次机会,让陈庆之就像解开了枷锁深入大海的蛟龙,从此一飞冲天,天下闻名。原本只是一个小小书童的陈庆之,转眼就成为了让天下颤栗的白袍战神,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人物,如今却成了众人仰望的存在。

说起南北朝这个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要说战神统帅是谁,也许有人会说是兰陵王高长恭,可我却认为南北朝当之无愧的战神还得是南梁的陈庆之,相比于陈庆之,高长恭虽有邙山大捷那种战绩,但是军事战役太少了,还没有全免显露才能,就被后主高玮给毒死了,简直如流星划过一般,一闪即逝,突出不了他的军事才能。

陈庆之

而陈庆之就不一样了,他的战绩辉煌无比,凡是稍微了解一点儿历史的人,应该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这句话就是对陈庆之和他带领的白袍军战力的真实写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劝古往今来的名将统帅不要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画地为牢,需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哪怕你再厉害,纵然有千军万马,遇到陈庆之和他的白袍军,你都得绕道走”,可见陈庆之的厉害,就这么一句话,可以说把自古以来所有的名师大将杰出统帅都比下去了,而陈庆之本人和其他名将不同,他本身是一介文人,不会舞刀弄枪,之所以百战百胜成为军中的神话,不败的战神,靠的就是他杰出的统帅能力和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

高长恭

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义兴郡国山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出身寒门,喜欢下棋,是梁武帝萧衍的随从书童。也是后来的南朝梁名将。

天监元年(502年),萧衍受禅登基,建立南朝梁政权。陈庆之逐渐升任为主书,期间他散去财产,招募贤能,常常考虑着为国效力,后官拜奉朝请。

陈庆之

因为忠心耿耿,为人沉稳,办事可靠,颇受梁武帝信任,步步高升。大通元年(527年),联合曹仲宗、韦放会攻打北魏涡阳,迫使涡阳城主王纬出降。

大通二年(528年),加号飙勇将军,奉命护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颢北还。

次年,击败拥兵7万、筑垒9座的魏将丘大千。在考城击败拥兵2万的魏将元晖业。五月,连拔荥阳、虎牢二城,长驱直入,护送元颢到洛阳。经历四十七战,平定三十二城,所向无前。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七千人队伍的白袍军,没有支援和补给,在陈庆之的带领下硬是一路摧枯拉朽般的正面击败了沿途所有的北魏军队精锐,累计军队人数达三十多万,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从此陈庆之名震天下。

白袍军

后来,北魏重兵回师洛阳,元颢因为占领洛阳后骄奢淫逸不理朝政,对陈庆之又多有猜忌时刻提防,不让陈庆之的军队担任防守任务,所以被对手钻了空子,导致 元颢的十万大军惨败,陈庆之的梁军也随之而败。最终,陈庆之无奈,只能只身潜返江南。

中大通二年(530年),出任司州刺史,参加悬瓠之战,击败北魏颍州刺史娄起;楚城之战,攻破东魏孙腾等人。

陈庆之

大同元年(535年),与东魏雄交战,因为上司的掣肘限制无法发挥,两次,皆失利而还。

大同二年(536年),破东魏侯景,进号仁威将军。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谥号为“武”。长子陈昭继承爵位。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弓弩,不善骑马,善抚军士,富有胆略,善于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

陈庆之

这就是战神陈庆之,他本来就只是一个书童,伺候人的存在,本没有机会学习军事技能成为杰出的军事统帅的,但是,陈庆之有一个聪慧的头脑,再加上他当书童必然识字,既然识字就会私下省时间看兵书,然后在战场上磨砺,最终把万卷书的兵书李伦和实践相结合,成为了当时杰出的军事专家,在那个中华最黑暗的时代,就如一颗璀璨的新星,从南到北,打出了汉家儿郎应有的傲气,七千人的军队就能一路平推直捣黄龙,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仅此一点,陈庆之作为一代战神就当之无愧。

陈庆之的成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人,那是致命的错误,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也许今天你看不起或者不放在眼里的小人物,明天你就得用仰望的姿态去面对,就如陈庆之一样,在一战成名之前,谁会关注这么一个小人物呢?可是事实却告诉你,就是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爆发出了你难以企及的能量,耀眼的让人晕眩。

陈庆之的成功离不开他平时默默的努力,等待的只是一个机会,也许你现在正在小看的一个人,人家私下里默默付出的汗水也是你不能想象的,或许人家多年磨一剑,也如陈庆之一样等的就是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真到了那一刻,你现在对别人的小看就是你自备的最大的绊脚石。

所以,与人为善,待人真诚尊重,是你一生都没后顾之忧的不二法门,也是一种无形中对未来无本万利的投资,何乐而不为呢?

标签: 元颢

更多文章

  • 元子攸这个傀儡不敬业啊,面对咄咄逼人的尔朱荣,他居然差点翻盘

    历史人物编辑:苏小米观影标签:元子攸

    号称迷信小王子的尔朱荣,得知19岁的北魏孝明帝元诩,被自己的生母胡充华太后给毒杀了。二话不说就带兵进军洛阳,打算灭了胡太后。可是出师有名是前提,为此尔朱荣打算立一个皇帝。但是该立谁呢?这事儿尔朱荣一时拿不定主意,因为老元家的宗室成员实在是太多了。于是他将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了上天。老规矩,立铜像定天

  • 同样是傀儡皇帝,为何元子攸会被余众反杀,而宇文邕却能全身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圈瓜王标签:元子攸

    一、 不甘屈居的君王气魄君王人把陈平业,换得雷塘数亩田",是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更不用提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虽然自知权力受限,但没有谁愿意将社稷拱手让于他人,甘愿做屈居臣下之君。就连刘协,也是一直不停的想办法和刘备联系希望能够摆脱丞相曹操的控制。但可惜他没有足够的实力,但却有人成功的做到了。1. 因

  • 两朝风云尔朱荣明知元子攸要刺杀他,为何没能先下手为强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元子攸

    北魏权臣尔朱荣是南北朝史上最野心勃勃的人物之一,后人甚至把他和东汉末年的曹操相比较,称其为北魏力挽狂澜的人物。然而他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的操作并没有成功,还没来得及篡夺皇位,便被孝庄帝元子攸和北魏大臣联手刺杀了。实际上在刺杀事件发生前,洛阳城中就流传着不少谣言。尔朱荣的弟弟尔朱世隆也上报元

  • 宣帝陈顼为什么做人质?北伐失败,宣帝竟被气死一命呜呼?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陈顼

    陈顼年少时就被作为人质送到江陵,被梁元帝软禁,后来江陵被北周攻破,陈顼又被北周作为人质拘押。直到公元562年,陈蒨以鲁山郡作为交换,陈顼才回到陈蒨身边。陈蒨对这个儿子很是愧疚,于是多次封官,逐渐让他掌握了南陈的朝政大权。陈伯宗即位后,陈顼在心腹毛喜等人的协助下,先杀掉刘师知等辅佐大臣,然后派兵平定了

  • “容貌美丽,状似妇人”的韩子高,真的被陈蒨立为“男皇后”吗?

    历史人物编辑:汉江忆史标签:陈蒨

    如果历史有颜色,那么它一定是黄色,明明是一对君臣相和的故事,偏偏因为一部杂剧,让他们以另外一幅姿态流传千古。容貌美丽,状似妇人韩子高,浙江绍兴人,南北朝时期陈国人,也是网络上中国历史十大美男之首。史书记载,“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但凡见者,无不侧目而立”。中国史书一般讲究精简,不会在不重要的地方过多的

  • 陈霸先为何立自己的侄子陈蒨为帝?既有客观状况,也有主观意图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陈蒨

    既有客观状况,也有主观意图。1、客观状况谁不想立自己的儿子?那也得有啊!陈武帝陈霸先儿子其实不算太少:长子陈克,为其原配昭皇后钱氏所生,早夭,谥为孝怀太子;次子豫章献王陈立,早夭;三子长沙思王陈权,早夭;四子、五子不知其名,估计也是早夭;六子衡阳献王陈昌,乃宣皇后之子。这么说来,陈昌还是陈霸先的嫡子

  • 两朝风云陈霸先政令不出建康,为何急于废除萧方智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萧方智

    南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在历史上是充满了争议的。有的人认为他偷袭战友王僧辩,靠军事强权夺取萧梁的政权,是不忠的枭雄。也有人认为他建立了陈朝,为汉族政权保留了最后的一滴血脉,是南朝的英雄。这样的两种说法在后世的历史学者中争论不休,形成了不少众说纷纭的历史文章。现在的网络论坛中也有不少历

  • 昭明太子死后,萧衍为何不立次子萧综,而立三子萧纲为储?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萧纲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萧衍经过几年的苦战,终于攻入建康,此前皇帝萧宝卷也被士兵砍下头邀功。萧衍让宣德太后摄政,他自己掌握了所有的兵权。此时萧衍手下都建议萧衍称帝,萧衍还在犹豫。手下劝告他,现在南齐失了民心,正好是自立的时机。如果等到天下稳定了君臣一心再商议这

  • 侯景是谁?他为什么要和萧正德一起掀起“侯景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萧正德

    说到侯景,就不得不提著名的“侯景之乱”。侯景本是五胡乱华中最为凶残,最无人性的羯胡在中国所残余的最后一支力量。羯胡本是匈奴的奴隶,翻身造反建立政权后变本加厉,视汉人为“两脚羊”,肆意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给中原汉人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伤害。侯景经武悼天王冉闵杀胡令后,羯胡基本上被灭族。所残余的羯胡投靠了鲜

  • 两朝风云侯景为何不守诺拥立萧正德,而是继续尊萧衍为帝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萧正德

    在侯景之乱中南梁由盛转衰,南朝国力也就此走上了下坡路。在这场波及整个南朝国土的动乱之中,几乎所有的南梁萧氏宗族和门阀士族都被牵扯其中。他们为了争权夺利,展开了各种政治和军事斗争,使得南梁国力大损,达到了濒临崩溃的程度。尤其是侯景攻入建康皇城之后,更是控制了整个南梁朝廷,兵力也高达十万之众,成为了南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