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是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北魏著名道士。生于公元365年,死于公元448年,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出身名门,为南雍州刺吏寇的胞弟。寇谦之少年时就对学道学仙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曾学张鲁道术,经年无效。十八岁时随成公兴成公兴:一说成功兴。入中岳嵩山,修道七年。神瑞二年(415年)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并赐予《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令其“清整道教”。又授予导引、服气口诀。八年后(423年)又谓有老子玄孙李谱文授予图箓真经和劾召鬼神等法,并嘱其辅佐北方的“太平真君”。
寇谦之利用北魏太武帝对道教的崇拜,排斥佛教,改革天师道,将早期张道陵等“五斗米道”称为“三张伪法”加以取缔,特别是废除了遭到猛烈攻击的“男女合气之术”即房中术。制订乐章诵戒新法。始光元年(424年)在宰相崔浩的帮助下于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建天师道场,称新天师道。新天师道的建立对道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早期道教内容芜杂,在理论上难以与佛教相抗衡;在信仰方面,如五斗米道、李家道之类,仅以治病为中心,具有浓厚的咒术宗教色彩,难以长期维系人们的信仰。为对抗佛教并使道教生存下来,必须建构足以对抗佛教的宗教体系。寇谦之的新天师道正符合了这种要求,为道教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对于这样一位重要人物,道教徒当然要不遗余力地加以神化。他们先将寇谦之的师傅成公兴说成是一个因在天界犯了失火罪而被罚在人间流放七年的仙人,然后又将寇与老子联系起来确立其正宗地位。这样他就没有理由不成为神仙了。
有一种传说讲,寇谦之小时候遇见仙人成公兴,于是同去嵩山游历,拾仙药,后在嵩阳隐居。北魏始光年间,朝廷把他召至京诚,宰相崔浩拜他为师。某一天,寇对他的弟子说:“昨天我梦见成公兴召我回去。”说完就坐化了。只见一缕青气从他口中徐徐飘出来,过了很长时间才消散。随之身体也一点点地收缩,懂得的人知道这是尸解成仙了。后来东郡沈猷在嵩山看见寇谦之满身银光闪烁,灿烂夺目,才知道寇谦之已升为高级神仙了。
另一种传说则是这样描述寇谦之的成仙经历的:一次,成公兴外出,曾对寇谦之说:“我走之后,会有人送药给你,你只管吃,不要有顾虑。”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人送药来,寇谦之一看,这哪里是药,简直是一堆臭虫恶物,腥臭无比。寇谦之不敢吃,那人就走了。成公兴大为感叹地说:“寇谦之要是这样的话,成仙就难了。”又一天成公兴又对寇谦之说:“我明天中午就要回到天上去了,希望你能为我净身,然后一定会有人来接你。”说完就走进修炼的石室,马上就死了。寇谦之按他的话,给他沐浴。净身完毕,果然有二位童子,一个手拿法衣,另一个手持金钵、手仗相迎,寇谦之就把他们带入石室中,只见成公兴一跃而起,穿上法衣,拿起钵杖就走了。
魏明帝神瑞二年十月,太上老君乘“白马车、九龙骖马”降临嵩山山顶,对寇谦之说:“自天师张道陵去世以来,地上诚心修善之人,无师所授。嵩山道士上谷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不任规范,宜处师位。吾人来观汝,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这样就以太上老君的名义授寇谦之以天师地位。寇谦之的造化非到此为止,过了些年,又遇神人李谱文,自称老子玄孙,授给他图箓真经六十卷,于是寇谦之由尸解仙升为天仙,连升三级,羽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