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道教之祖-张道陵

道教之祖-张道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火花 访问量:2080 更新时间:2023/12/30 22:22:50

前言

张道陵(约公元2世纪),道教创始人之一,又称张真人、张天师。他是东汉时期末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教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张道陵的一生留下的传说非常丰富,被后人称为“神仙”。

一、张道陵的生平

张道陵的生平资料非常匮乏,几乎所有的关于他的史料都是后世编撰的传说和神话。据《正一派大全》、《太上派大全》等道家经典记载,张道陵出生于当时的京兆(今陕西西安)一户寒微之家。

他年轻时游历四方,寻访名山大川,修行成道,曾经留过长安。有一次,他在潼关的一座山洞中遇到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告诉他:“你可以回到家乡,这里不是你的地方。”张道陵便按照太上老君的指示回到了家乡。

据传说,张道陵在家乡修道时,常常能够飞升天界,他被视为神仙,并且得到了人们的信仰。当时的天子汉灵帝也听说了张道陵的事迹,非常崇拜他,但张道陵却没有接受皇帝的邀请,选择隐居在家乡的群山中,继续修行。

张道陵在一生中写有《道德经注》等著作,对道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说,张道陵于公元174年逝世,享年100岁。

二、张道陵的思想

张道陵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主要方。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最高的规律,它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现象之中。张道陵的思想深受周易哲学的影响,认为宇宙是由一切事物的相互转化和不断变化所构成的,人类的行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理性主义色彩,强调了人类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

在道教的发展史上,张道陵的思想对后来的道教很有影响。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张道陵传说中曾在洛阳任职,但其真实身份和生平并不为人所知。在道教发展史上,他被尊为“太上老君”的化身,成为道教的创始人和祖师。

根据《正史》中的记载,张道陵出现在公元4世纪初的东晋时期。据传说,他曾是东汉末年献帝的宦官,因为厌恶朝廷的腐败,而放弃宦官身份隐居在山林中修炼道法,成为一名道士。

在隐居期间,张道陵致力于研究道教的经典和修行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教思想。他主张以“无为而治”、“无欲则刚”、“柔能克刚”为核心的修炼方法,认为修道的关键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达到“神仙”的境界。

据传说,张道陵曾受到太上老君的示,被授予了“太上道祖”的称号,成为道教的祖师。在他晚年时,道教信徒逐渐增多,其教义开始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然而,张道陵的一生并没有得到历史的确证,其传说和神话成分很大,存在很多疑点。在不同的献和历史记载中,对于张道陵的生平和事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和争议。

例如,在《太上感应篇》中,对于张道陵的记载与其他史书有所出入,可能是后人对他的传说进行了夸张和改编。此外,一些历史学家也认为,张道陵可能是一个虚构人物,道教祖师的称号可能是后来的道教徒对他的推崇和尊崇所致。

尽管如此,张道陵作为道教的创始人和祖师,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其所倡导的道教思想中,融合了中华文化和哲学的精华,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观念,强调个体修炼和内在自我修养,提出了“仙道”的理念和境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据传说,张道陵还曾担任过汉光武帝的官员,但具体官职和历史上的确切时间并不确定。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张道陵的真实身份可能是一个普通的方士或道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官员。

不过,无论他在历史上的具体身份如何,张道陵作为道教之祖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著作《道德真经》和《太上感应篇》被视为道教经典之一,对道教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张道陵之后,道教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教义、组织和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对道教的贡献外,张道陵还在其他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在医学、天文学、卜筮学等领域也有深入研究和贡献。他提出的“九窍独立”和“三阴交”等医学理论,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天文论》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结尾

总的来说,张道陵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学说和理论不仅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多元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道教史》(葛兆光,张小凡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2.《中国古代哲学史》(郭象春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

3.《中国文化通史》(龚延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中国医学史》(张其成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5.《中国天文学史》(刘仲敬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

标签: 张道陵

更多文章

  • 孟光: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举案齐眉主人公,夫说“真梁鸿妻也?”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梁鸿

    我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除了古代四大美女,还有四大丑女,分别是钟无艳、嫫母、阮女和孟光。古代四大丑女虽然貌丑,却都是有德之人,比如孟光。孟光体型肥胖、皮肤偏黑,她长的不好看,但她力气大,因长的不好看,年到30尚未出嫁,好在后来嫁给了梁鸿。值得一提的是,梁鸿和孟光还是典故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郑州首映贾樟柯表白梁鸿

    历史人物编辑:体育e家标签:梁鸿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聚焦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名家,以他们敞开心扉的分享与个人回忆为情感索引,进入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展现出过去70余年的中国社会变迁。“很开心带着影片来郑州首映,作为‘涝疫结合’后郑州的第一场线下活动,在河南举办首映是电影人的一点心意。”在映前交流时,贾樟柯表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白马长史公孙瓒被灭,是刘虞原因还是袁绍太强?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刘虞

    三国时代的人才多,蠢才也不少。吕布、袁术以外,算来要轮到公孙瓒了。这三个人,不是没有一技之长,而是缺乏眼光,缺乏修养,有野心而无志气。公孙瓒生长在幽州。幽州包括今日河北省的中部、北部,及辽宁省的南部、中部。当地汉人,有不少是慷慨悲歌之士,豪爽而尚武好义;也有许多人习惯于与少数民族共处,学会了匈奴与鲜

  • 刘虞的名望和能力都足够,袁绍都想要立他为帝,他为何誓死不从?

    历史人物编辑:荣耀历史标签:刘虞

    汉末三国是野心家的乐园,随着汉室威权不再,群雄并起,或承制封拜,或称王一方。汉家朝廷who care!然而最搞笑的是这些野心家们还得装出一副对汉朝忠心耿耿的模样来,不管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还是号称汉朝宗室的刘备,莫不如是。虽然奸雄挡道,但是汉朝也是有忠臣的,他就是汉朝的宗室,幽州牧刘虞。曹操曾经说过,

  • 汉末三国的刘虞:差点当上皇帝的他,为何最终命丧幽州?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刘虞

    《大戴礼记》中有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繁华世间,宛若五颜六色的大染缸。身处其中,需守底线,有能力,还要识时务,精变通。拥有前两个能力,则可做治世之能臣;拥有后两个能力,才能在乱世中生存。可东汉末年,偏偏有这样一个人。他拥有治世能臣的所有能力,却生不逢时,在乱

  • 阵前下令不要放火、不要乱杀无辜,三国好人——幽州牧刘虞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刘虞

    三国是一个尔虞我诈的年代,乱世纷争军阀混战,人人都想着抢地盘、当皇帝,这样的世界是不适合好人生存的。但幽州刺史刘虞是一个另类,刘虞不想当皇帝,做官的时候爱民如子,他甚至不会打仗……纯正的汉室宗亲刘虞,是东海恭王刘强之后,这个刘强是谁呢?他是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的儿子,而且刘强一度被立为太子,后来因

  • 汉末的刘虞和公孙瓒对待异族的态度不同,谁的看法才是对的?

    历史人物编辑:小舟说史标签:刘虞

    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包括东汉政府对待凉州羌乱时的对策,也同样出现过摇摆。凉州三明事在凉州羌乱年表中,最严重的两次是汉安帝“永初羌乱”(107-118年)和汉顺帝时期的“永和羌乱”(136年之始),持续七年左右。这两场旷日连年的战争,让东汉政府白白耗费了上百亿的资金。范书《西羌传》:(永初羌乱)自羌

  • 一生与刘虞杠上,但他俩更似一对冤家,成败得失息息相关

    历史人物编辑:小摸说历史标签:刘虞

    公孙瓒家世虽不凡,但他却不是嫡夫人所生,只是个庶子,所以从小没有受到重视,还好有相貌俊美,声音也洪亮,有清晰灵活的头脑,答辩的时候表现出自信与机智,也会受到赏识的,成为郡县里的小官员后,公孙瓒遇到了涿郡的太守,太守很待见他,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他的事业有了转折,后来还成为了中郎将。刘虞是皇室

  • 汉灵帝废史立牧是败笔吗?刘虞刘焉同为汉室宗亲,表现却截然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黄瓜标签:刘虞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中平五年,汉灵帝共进行两项影响东汉政局的重大改革,其中一项改革就是三月份开始实施的“废史立牧”,即改州刺史为州牧,向地方官放权。汉灵帝重置州牧,本意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以便集中力量对付黄巾军余众此伏彼起及边疆大规模叛乱,从而维护汉室江山的稳固。为此,汉灵帝重置州牧

  • 孔融4岁给哥哥孔褒让梨,兄弟俩长大后如何了?难怪老师不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苏小米观影标签:孔褒

    现在有个比较火的新闻,说的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一天能够写两千首诗,父亲广为宣传,称自己的女儿是真正的神童,还在那里大搞培训班,向其他的家长传授如何教导出神童的秘诀。这种事情本身就很荒诞,毕竟诗的好坏,从来都不是以速度与数量取胜的。不过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国人对于“神童”的推崇。其实这种对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