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公认的三大功臣为汉初三杰,即萧何、张良和韩信。对于这三人之间的故事,数千年来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如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经典篇章,被改编成多种文化艺术产品,受到后来人的追捧。民间流传的这些故事有些是历史事实的改编和演绎,也有的是后人牵强附会的创作。比如张良化妆成道士潜入咸阳城招揽韩信的故事,就完全是子虚乌有的。这个故事在以《西汉演义》为首的一批西汉背景的文学作品中出现,而历史上却根本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最早向刘邦推荐韩信的也并非张良,而是夏侯婴。
之所以将张良和韩信牵扯到一起,主要原因还是两人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略上的隔空连线。张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战略家,被刘邦称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在古代的兵家中地位极高,在代表兵家的武成王庙中位列武庙十哲之首,仅在武成王姜子牙之下,被人称为"谋圣"。
而韩信的地位在古代兵家中也很高,他也位列武庙十哲中,是中国军事思想中"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人称为"兵仙"和"神帅"。在西汉的建立的过程中,韩信带领刘邦军队战胜项羽军队,立下了不朽功勋,被认为是汉初三大名将之首。韩信的战功威震海内,名闻天下,证明其萧何对其"国士无双"的最高评价。
这样杰出的两位军事家,在我国古代的民间都有很高的威望,老百姓对他们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于是后来者就创作出不少他们之间的互动场景。作为刘邦起兵与项羽正式决裂的战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这次战役也是张良和韩信的以此隔空连线,因此受到很多人推崇。他们相信这次战役是两位军事家事先安排好的合作,为后来刘邦击败三秦章邯等诸侯王,夺取关中之地设下伏笔。为了让这个伏笔更加的合情合理,于是创作出了张良化妆道士潜入咸阳,亲自替刘邦招揽韩信的故事。
实际上这个事情并不存在,因为张良离开汉中返回韩国时,他与韩信还根本不认识。在返回韩国的路上张良让人烧毁了栈道,使出疑兵之计,一方面让章邯和项羽放松警惕,另一方面也是让刘邦的军队能安心在汉中休养生息。
有的故事中描写在鸿门宴时张良和韩信就认识,实际上也是牵强附会。鸿门宴时与张良密谋救刘邦的并非韩信,而是项伯和陈平。当时的韩信只是项羽之下的郎中,这种小官根本没资格出现在鸿门宴的场景中,如何能看穿张良和范增之间的斗智,更不要说在旁边发出装逼式的冷笑?
因此烧毁栈道的事情并非张良和韩信事先商量好的,而是在不利局势下为刘邦自保而做出的策略。当这个不利局势被扭转,刘邦有了挑战项羽的资本后,作为大将的韩信自然有自己的战略布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韩信利用之前张良烧栈道的基础而设下的计谋,也是在分析了刘邦和三秦诸侯王的局势下的应对。这种应对是韩信在充分了解了刘邦军队的资源后,利用陈仓古道的地势做出的有利选择。而在韩信弃楚归汉时对汉中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他又凭什么知道陈仓古道可以利用呢?在我看来,韩信和张良的隔空连线是不谋而合。
韩信虽然出身贫寒,却并非真正的老百姓,也是六国贵族之后。他有机会学习到知识,尤其是具有完备知识体系的军事知识,可见其家族也有深厚的底蕴。他与刘邦很像,不愿意老死于田亩之间,也不愿意为追求金钱而行商,而是有着远大的志向。韩信的前半生因为不愿意务农和从商而过得很艰苦,他整日在旧贵族的群体中乞食,受尽了白眼,甚至承受了胯下之辱。然而他忍辱负重,不断的寻找机会,最终在刘邦麾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即便在刘邦麾下,韩信的崛起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有着种种的磨难。
在文学作品中,韩信在项羽门下不受重视,受到张良的推荐而投靠刘邦。在刘邦忽略韩信时,又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从此有了"国士无双"的传说。实际上韩信在刘邦麾下也是受尽了白眼,差点获罪连坐丧失了性命。若非刘邦麾下将领夏侯婴慧眼识珠,就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了。
韩信投靠项羽很早,在项梁掌控楚国兵权的时代韩信已经加入了楚国军队。可惜的是,无论项梁还是项羽都没看上韩信,只给他个小官当。在这过程中韩信也多次尝试提供各种建议,帮助军队立下战功,逐渐走上人生巅峰。可是他的建议都没被项梁和项羽采纳,只能够混混日子。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韩信的建议是非常出色的,对局势的把控之精准,展现出战略家的长远目光。对于项梁攻定陶失败,以及后来的"刘邦起兵,天下从之",他都有着先见之明。项梁不听韩信的建议,坚持己见,最终被章邯反杀。项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也被逼在垓下自刎。这样的结局虽然证明了韩信的卓越,却也反映出战略家长远的目光,难以被目光短浅之辈所理解。其实相对于项梁与项羽,刘邦的能力也强得有限。但是刘邦有着纳谏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对夏侯婴和萧何这种老乡的意见特别重视,这才有了韩信的机会。
在项羽分封诸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后,韩信就上书建议。他指出了项羽政策上的过失,并预测了刘邦下一步的动向和天下局势的变化,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他的建议并未被项羽采纳,还差点被拉出去砍了。这种情况下韩信在项羽麾下就没法呆了,于是前往汉中投奔刘邦。韩信的这个行为也是建立在他对天下大势的预测上,与他在上书项羽时的说法一致。只不过韩信投靠刘邦初期也没被礼遇,只当了个管仓库的小官。可见就战略目光而言,刘邦比项羽,项梁也强不了多少。
此后发生了两件事,韩信用他的能力打动了夏侯婴和萧何,才取得了刘邦的信任。第一件事是他获罪被连坐,由夏侯婴监斩。当时上刑场的十三个人都被杀了,而韩信着用话语打动了夏侯婴,使得自己逃过一劫。《史记》上记载只有一句话"上不欲就天下呼?何为斩壮士?"
夏侯婴与韩信交谈后认为他很不凡,便推荐给了刘邦,刘邦又给韩信派了个治粟都尉的官职。这官职也大,搞后勤的,管粮仓。实际上刘邦仍旧不觉得韩信有啥大本事,只是看在老乡夏侯婴的面子上给的官。这个官职让韩信与萧何有了深入的交往,也让萧何发现了他的才能,将其推荐给刘邦。
刘邦对萧何的推荐起初也没在意,便让韩信非常灰心,跟着逃亡的士兵北逃。接下来便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然后便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准备对付项羽。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出,刘邦在战略能力上并不出色,甚至连萧何和夏侯婴都不如,对于识人而用方面与项羽没啥区别。明清两朝的文人常说刘邦的用人之道很高明,实际上并非如此。他和当时的大多数诸侯一样都是任人唯亲的,否则又怎么会相信萧何、夏侯婴这样的老乡,对韩信的能力长期怀疑?在我看来刘邦与诸侯最大的不同是纳谏,具有虚怀若谷的心胸。正是有了这样的心胸他才能得到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投靠,这也是项羽所不具备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