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三国演义》流传以来,三国故事深入人心,老百姓总喜欢将一些当时的名人附会为三国人物。民国时期,四川大大小小军阀无数,彼此之间打过无数次仗,川人也将不少军阀将领附会为了三国人物,比如杨森外号就叫做“川中吕布”。按照三国来看,刘湘无疑是符合“刘皇叔”形象的人选,他手下有一位将领,论军事能力原本应该是赵云才对,结果因为争风吃醋却成了“魏延”,这个将领就是王陵基。
川系军人里面,王陵基算得上是资历非常老的,他早年毕业于武备学堂,与刘存厚等人还是同学,后面又跑到日本学习军事,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以后,王陵基便进入了四川陆军军官速成学堂任教。当时速成学堂还只是一个新办不久的新学堂,谁也没想到这里面日后会走出一个川军中赫赫有名的速成系,出身于速成学堂的人中包括了刘湘、杨森、潘文华等许多川军将领。
辛亥革命以后,王陵基因为是武备学堂出身,很快就得到了武备系的领袖胡景伊的重用,并被他派到了北京充当四川军政府的代表。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王陵基便成了川中坚定的北洋派。后来陈宦担任四川督军时,他为了讨好陈宦,甚至还专门学了一口北京官话,结果果然因此被任命为第一师第五旅旅长。
好景不长,护国运动爆发以后,四川作为北洋系的附庸自然成了护国军的头号打击目标。陈宦下台以后,王陵基在四川也混不下去了,只好跑到北京,混了个烟台镇守使的职务。虽然看似职务不错,但手底下却没了军队,王陵基倒是颇能自我解嘲,他逢人便说:“一个师长只能带一万多人,一个军长也只能带四五万人,还是县长带的人多,随随便便都是几十万几百万,比带兵强多了。”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王陵基自己对做这种地方官没有一点兴趣,混了一段时间只好灰溜溜回了四川。到外面晃荡一圈之后,四川的格局早已经发生了变化,速成系的刘湘、杨森等人逐渐发展起来,王陵基只好投入刘湘手下,成了昔日学生的部下。刘湘对这位以前的老师还是颇为尊敬的,不但予以重用,还经常称呼他为“王老师”,一来二去之下刘湘手下很多将领也都跟着叫起了“王老师”。王陵基因此越来越觉得自己身份与众不同,越来越自高自傲,当时很多人觉得他跟道观里灵官的形象很像,再加上“陵”和“灵”谐音,就送了他一个“王灵官”的外号。
王灵官虽然为人骄傲自负,但确实有几分本事,军事指挥能力非常出色。下川东之战中,正是王陵基抓住机会对罗泽洲、李家钰、杨森等人各个击破,最终才取得了大胜,杀得昔日的学生杨森狼狈逃窜。也正因为有不少军功,王陵基对一个人非常不服,这个人就是刘湘的军师刘从云。
刘从云虽然名义上是军师,实际上却是个神棍,只不过因为他在四川有众多的信徒,影响力非常大,刘湘为了借助他的影响力,便主动拜了他做老师。既然刘湘都认了老师,其他将领自然也就跟着拜了刘神仙,只有王陵基不服气,他认为自己也是刘湘的老师,应该与刘从云平起平坐,根本不应该拜他。到了后来,刘从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王陵基也害怕起来了,他怕被刘从云阴了,只好也跟着磕头拜师,还得了一个叫玉豹的法号。
虽然被迫拜了师,但王陵基心里依然对刘从云非常不服气,他甚至还跑到万县找了一个姓王的神棍供奉在自己家里。有了王神仙后,王陵基就不买刘神仙的账了。刘从云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他索性跳到刘湘面前,声称王陵基脑后长有反骨,是活脱脱的当代魏延。刘湘当然不信王老师会造反,但心头总是埋下了一根刺。
1933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逼得刘湘不得不组织六路联军围剿红军,王陵基便是其中第五路总指挥。王陵基打仗确实有一套,虽然在红军面前吃过亏,但也获得了不少胜利。当时正好刘存厚吃了败仗,王陵基就收了刘存厚的残部,然后向蒋介石告了刘存厚的黑状。结果刘存厚被免了职,王陵基却因此被升任为第二十三军军长。
这一下可把刘湘等人吓坏了,王陵基可是他的部下,居然把自己捣鼓成了军长,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怕魏延要造反了。再加上刘从云一番撺掇,刘湘就将刘从云派到前线指挥作战,以担负起监视王陵基的责任。刘从云做神棍还凑合,打仗纯粹就是门外汉了,他制订的军事方案全都是闭门造车搞出来的,根本没一点实际用途。王陵基这种久经沙场的人自然看不下去这种方案,他对此一概不予执行。
因为这个事,王陵基彻底惹怒了刘湘,他立刻就被免去了一切职务,只得跑到上海去做了寓公。王陵基一走,揭露“魏延”的刘从云走马上任,很快就迎来叛乱一场又一场的惨败。因为一时猜忌弄得损兵折将,刘湘只怕也得悔青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