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说的是曹操胁迫皇帝命令诸侯。他为奸臣,专权乱政,反对曹操的人也指责曹操犯了这个罪。而曹操执掌皇帝,除了要面对汉奸的指责之外,他并没有让所有的军阀都听他的,而且里面还有衣带和许多叛乱。
甚至在曹操之前,董卓、李崔、郭汜也胁迫过皇帝。他们为什么要胁迫皇帝?
胁迫皇帝是好是坏?
1、当时名师荀彧建议曹操迎帝的原因:根据历史经验,晋文公和汉高祖都拥立了皇帝继位。证明迎皇可以得诸侯拥戴,得民心,得天下服,得天下人才。迎皇之计很快得到了曹操的支持,因为曹操先天弱点,出身不好,又是太监,得不到当时士大夫的支持。
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荀彧的迎皇之策绝对是一剂保命丹,也是弥补与士大夫关系的良策。而且,曹操与董卓不同。
董卓自行废帝,曹操奉命迎帝。曹操的法律政治手续齐全。
的确,曹操迎帝之后,东汉很多旧臣都来投,而且因为曹操迎帝,朝廷在他的地盘上,诸侯都得跟他周旋。比如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可以联合刘备、吕布、孙策以朝廷的名义讨伐袁术。袁绍也不得不和袁术断绝关系,所以他知道中央朝廷有一定的号召力。
2、官员的任免建安中期之前,汉献帝虽然看起来像个傀儡,但很多地方还是服从于中央的权威。
董卓虽然被认为是乱政,但抗董联盟的核心大都被董卓册封,如袁绍为渤海太守,袁术为后将军,韩馥为都督。冀州,刘岱为兖州刺史,孔泥为豫州刺史,刘表为荆州刺史。
从董卓为党员平反,册封党员为各地郡守、巡抚等高级官员,我们就知道,董卓是想拉拢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
但董卓没想到册封党员还是不拥护他,纷纷跑到关东结成连环,共同讨董。
曹操胁迫皇帝之后,也将这种权力发挥到了极致。派钟繇为司隶校尉,监察关中将领;永州刺史。不管是长安朝廷还是曹操的许都朝廷,这些任用的官员大多都不是本地人,因此能够在当地站稳脚跟,很大一部分要依赖于大臣的忠诚与配合。土豪和官员对汉皇帝。.
综合来说,前期牵制天子,对曹操还是比较有利的。
比如宛城的张绣虽然屡次造反,但投降也是因为曹操代表了皇帝。在征伐荆州期间,荆州士族蔡茂、蒯良、蒯越也以压倒性的优势支持代表朝廷的曹操,甚至连荆南四郡都追随曹操。与此同时,孙吴内部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如果不是周瑜和鲁肃孤军奋战,孙吴可能不战而倒。可见,强大的诸侯和皇帝的名号,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3、政治负担曹操后期要挟皇帝,是一个很大的政治负担。真心效忠于汉朝皇帝的人,一定要反对曹操夺权的行为。因此,建安中期以后,朝廷内部反曹之声不断。曹操不得不用铁拳杀死崔琰、孔融等名人,荀彧逐渐退居二线。而对曹操失望的人,则直接离开了许都朝廷,投奔了刘晏、刘备等诸侯。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拥立天子对曹操是有用的,但董卓、李崔因为实力不足,不能利用它来壮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如果他们在任用太守郡县的影响力还是有的。
他们有朝廷。
那么如果袁绍带着皇帝一起去会怎么样呢?笔者认为影响不会比曹操差,连官渡之战都不会发生,因为拥有天子的袁绍连出兵都不用,曹营可能陷入分裂,并且会不战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