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神秘的蒯通,他让韩信悔恨的计谋是什么?

神秘的蒯通,他让韩信悔恨的计谋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丑丑鱼游戏 访问量:220 更新时间:2023/12/7 21:15:07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是韩信的临终遗言!

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他意识到自己被萧何小人、吕后妇人所欺骗,后悔没用蒯通的计策。

蒯通给韩信什么计策?蒯通又是谁?

跟随司马迁从《史记》找一下相关记叙,让我们的一起了解一下这个神秘的人物——蒯通其人其事……

1

话说汉四年(前203年),项羽与刘邦在荥阳拉锯战持续了三年,兵疲粮竭、百姓怨望。

形势已经开始逆转,项羽逐渐处于下风。

韩信平定了齐国、赵国以及燕国,形成了对项羽的包围;而心腹大将龙且在支援齐国中又兵败丧命。既然武力不能解决,项羽又“使盱眙人武涉往说淮阴侯”。岂料,韩信竟然不听忽悠,“淮阴侯弗听”。

而刘邦被困荥阳,热切地盼望着韩信平定齐国后迅速驰援,谁知等来了一纸邀封请赏的书信,刘邦守着使者当即怒骂韩信。在张良、陈平提醒下,刘邦压抑怒火违心地封韩信为齐王,同时“征其兵击楚”。

蒯通画像。

当时,韩信受封为齐王,而燕、赵、魏三地又是他平定的。所以,韩信拥兵自重成了决定天下格局的关键。他偏向楚汉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另一方的失败。

2

武涉离去之后,“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

“仆尝受相人之术”,蒯通跟韩信说自己曾经跟人学过相术。

韩信于是好奇了,就问怎么相?“相寡人何如”?(看看我面相如何?)

“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蒯通的话简单来说是这么个意思,看韩信的面相不过封侯爵,但又蕴藏危险;而看背形,那就贵不可言了。

韩信又问这怎么讲?

蒯通从诸侯起义到楚汉分争,一直分析到当下形势,扯了很多。但关键是这句话,“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韩信现在已经成为刘邦和项羽命运的决定者。“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帮助汉则刘邦胜,加入楚则项羽赢。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也。”——《史记·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

蒯通对韩信说,假如您真能听我谋划,不如让他们双方都得利,共同存在下去,如此楚、汉与您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种形势下他们俩谁也不敢先发难。

韩信画像。

蒯通对韩信推心置腹贡献智慧,“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的确是用心良苦。再加上凭借韩信的军事才能,以齐国为根据地,依靠燕赵两国实力支撑,完全有能力调停楚汉之间的争斗。

但是,韩信不肯背叛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因为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

蒯通继续劝说韩信三思,当下时机难得。他用张耳、陈余的例子,说明“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又通过文种、范蠡的故事,表达“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然而,韩信最终不忍心背叛刘邦,只好对蒯通说对不起了。

“蒯通说不听,已佯狂为巫”,蒯通见自己的计谋不被采用,装疯冒充巫者避祸去了。

3

项羽提出楚汉以鸿沟为界划分天下,接着便撤退准备回彭城。张良、陈平建议刘邦不要放虎归山,刘邦追击项羽到固陵却遭到了项羽的反击。

龟缩在壁垒的刘邦“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张良建议刘邦采用封地的办法,召集韩信、彭越带兵包围项羽,最终几路大军会师垓下,打败项羽。

项羽画像。

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对韩信与蒯通的对话记录可谓详细,好像亲历一样。

当时,蒯通与韩信密谋要求屏退从人方可进言,“对曰:‘愿少间’”。而“信曰:‘左右去矣’”,韩信明确左右都下去了。

那么究竟是谁透露了这次谈话呢?

应该是蒯通自己!著书立说留下的史料。

司马迁在《田儋田横列传》最后评论中有这么个说法,“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论说)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蒯通擅长于纵横之说,从劝说韩信的内容来看,确实滴水不漏,可以想象战国纵横家“辩才”到底如何了。

至于蒯通的“论述”,他共写了八十一篇文章,集结为《隽永》,都是关于纵横家的随机应变。估计蒯通是结合了自己的事例加以论述的。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参考了很多文史材料,对蒯通的记叙估计是不加删减的原文摘录了,既可以从中窥见战国纵横家的风采,又可以领略蒯通的机变计谋。不然如此详细怎么解释呢?

4

“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司马迁还感慨蒯通的计谋实在是太厉害了,既搞乱了齐国而又骄纵坏了韩信,最终害死了田横、韩信这两个人!

关于蒯通乱齐事情发生在汉三年(前204年),“韩信用蒯通计,遂袭破齐”。

六月,刘邦从成皋(今河南荥阳氾水镇)跳出项羽的包围,“独与滕公俱”,仅由太仆夏侯婴驾车逃窜,渡过黄河奔往东北——燕赵地区。刘邦清晨自称使者,直闯了赵王张耳军营中,张耳、韩信还在被窝里睡觉就被夺了军权。

“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下令赵王张耳驻守赵国,任命韩信为赵相国,再从赵国征兵攻打齐国。

到了这年秋天,“汉三年秋,淮阴方东击齐”,韩信正准备向东进军攻打齐国。而刘邦在荥阳、成皋多次被项羽围困,因此打算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而屯兵巩(巩县)、洛(洛阳)以与楚军对抗。

郦食其画像。

刘邦身边的谋士——儒生郦食其便就此提出了两条建议:第一,坚守敖仓,此处贮藏的粮食非常多,可以供应军需;第二,劝降齐国,即使派遣数十万军队,也不可能在一年或几个月内把它打下来。

“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郦食其不仅出谋划策,而且还主请求去游说齐王,让齐国帮助刘邦而成为东边的属国。(郦食其主动请缨,因为此前给刘邦出了一个馊主意,被张良否了,导致刘邦臭骂一通。)

一方面韩信没有接到停止攻打齐国的命令,另一方面郦食其又前往齐国劝降去了。蒯通的计谋不仅搞乱了齐国,也导致郦食其被煮。

郦食其不负所望劝降了齐国,“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齐国驻历下守军放松了戒备,田广与郦食其天天喝酒玩乐。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山东平原县),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带着队伍向东进军,还没有渡过平原津,听说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国。

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史记·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

“韩信欲止”,韩信便不再想进军了。这时候蒯通出来劝说韩信了。

“作为军事将领带领数万士兵,一年多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而郦食其一介儒生动动嘴皮子,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蒯通以军功大小来激怒韩信进攻齐国,将军难道还不如一个书生小子,以此打消了韩信“欲止”的想法。

韩信听从了蒯通,“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韩信攻克齐国之后,向刘邦请求代理齐王。这应该便是司马迁所说的“骄淮阴”了吧。韩信功高震主、邀功请赏,这为其日遭刘邦忌惮埋下了祸端。

再看齐国这边,遭遇韩信大军突袭,田横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所以将其烹杀。这便是蒯通的“乱齐”。

蒯通这“乱齐”一计最终导致了韩信、田横、郦食其死于非命,所以也有一计毁三俊的说法。

5

蒯通为齐国人,为什么被又称为“范阳辩士”呢?

这应该是蒯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用时下流行词来说“出道即巅峰”。

秦二世元年八月,陈胜命武信君武臣北上攻占赵地。武臣“行收兵,得数万人”,一边行军一边招兵,有数万之众;“下十余城,余皆城守,莫肯下”,攻占了十几座城池,剩余的据城防守,不肯投降。

“乃引兵东北击范阳”,当武臣准备带兵向东北进攻范阳城,蒯通出现在范阳县令家中。“范阳令乃使蒯通见武信君”,蒯通说服了范阳令,自己做使者前往武臣军营。

“令范阳令乘朱轮华毂,使驱驰燕赵郊。燕赵郊见之,皆曰此范阳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史记·列传第二十九 张耳 陈余》

“朱轮华毂”指王侯贵族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子,此处用来比喻显贵。

刘邦画像。

这便是蒯通“传檄(传送檄文)而定千里”的计策。让武臣接受范阳令的投降,安排他乘坐豪华车在燕赵的边界驰骋炫耀。那么,燕赵边将见了都会说,这原来是范阳令,先投降而获得富贵。这样燕赵不需要战斗就可以降服。

“武信君从其计,因使蒯通赐范阳令侯印”,武臣听从了蒯通的计策,让他赐给范阳令侯印。“赵地闻之,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燕、赵之地听说此事,有三十多座城投降。

一切皆如蒯通所预料的那样。

6

如此来看,蒯通的“辩才”不亚于郦食其,其智谋不逊色于张良。

但是,这么有才能的人是受重赏,还是被重用,下文却没有交代。在《张耳陈余列传》中,蒯通离奇失踪了。再出已是五年之后,在《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平定了燕赵准备攻打齐国之前。

司马迁给蒯通最终去向算是有交代。当刘邦从平叛陈豨战场归来,听说韩信已死,刘邦“且喜且怜之”。当刘邦听说了韩信的临终遗言,“乃诏齐捕蒯通”,下令齐国逮捕了蒯通。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史记·列传第三十三 淮阴侯》

蒯通对刘邦辩解说,秦朝失去了天下,英雄豪杰都来抢夺,本领大、行动敏捷的人便会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此时,我只知道韩信,并不知道陛下。况且天下磨快刀枪、手执利刃要想像您这样干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

刘邦对蒯通教唆韩信造反,准备对其处以烹刑。蒯通再次展示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以及卓越超群的智慧,“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刘邦竟然将其无罪释放。

刘邦最终为何将蒯通释放?有才能而不留用,这完全不符合刘邦的性格。

俗话说“棋逢对手”,只有与匹配的对手博弈才会享受酣畅淋漓的快感。

一个有才能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就像张良原本打算投靠“楚假王”景驹,但是在半道上遇到了刘邦从而改变了行程,也改变了命运。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张良讲太公兵法,刘邦不仅叫好,而且经常贯彻执行。但是张良跟其他人说,都听不进去,也听不懂。所以,张良认为碰到刘邦是上天给他的机会。

有才能不被认可,再好的计谋不被采用,如同屠龙术,徒有虚名而无用武之地。

蒯通虽然才高八斗、辩才无双却没有识人之明,导致明珠暗投。这也大概是刘邦赦免释放的原因吧。

才华横溢,却无处安放。

正如蒯通的神秘,在《史记》中既没有立传,也没有介绍出场与结局,恰如流星闪现,在历史天空中只是一划而过。

如此而已!

标签: 蒯通

更多文章

  • 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董卓李傕失败,而曹操却成功了?

    历史人物编辑:房产新料标签:李傕

    《三国演义》说的是曹操胁迫皇帝命令诸侯。他为奸臣,专权乱政,反对曹操的人也指责曹操犯了这个罪。而曹操执掌皇帝,除了要面对汉奸的指责之外,他并没有让所有的军阀都听他的,而且里面还有衣带和许多叛乱。甚至在曹操之前,董卓、李崔、郭汜也胁迫过皇帝。他们为什么要胁迫皇帝?胁迫皇帝是好是坏?1、当时名师荀彧建议

  • 三国第一毒士-贾诩:献计李傕推开三国大门,痛打曹操反受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风云会标签:李傕

    贾诩一生献计无数,策无遗算,先后帮助李傕攻下长安、两次击败曹操、用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贾诩一生为人低调,一切行事的准则以自保为重,这也使得他在三国群星璀璨的谋士中,名气不是很大。但这也正是贾诩的聪明之处,凭借明哲保身的哲学和低调为人的处事风格,贾诩成了三国为数不多能寿终正寝

  • 《三国杀》李傕强度如此之高,却被玩家吐槽,出场率低也是缺点

    历史人物编辑:爱妃说笑了标签:李傕

    天天给大家讲一些平民武将,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只有用元宝才能购买到的武将这个武将就是李傕。可能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小伙伴不知道这个字念什么,他念李傕(jue)。这个武将是官方不定时上架,需要6666个元宝才能获得的。这是他的唯一获取途径,但是这个武将的强度说句实话,完全对得起这个价格。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武

  • 汉献帝最恨的人是谁?董卓、李傕还是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李傕

    谁也不是汉献帝肚子里的蛔虫,谁也不是汉献帝身边哪位仍活着的僵尸,这种问题基本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题主所说的问题我个人不同意,汉献帝最恨的我认为就是曹操。汉献帝恨不恨董卓真不知道,因为相比较其他人,董卓的所作所为确实对刘协个人来说:利大于弊汉献帝恨不恨董卓?确实很难说,因为董卓让汉献帝成为皇帝。在当

  • 李傕和郭汜仅校尉级别,为何在董卓被杀之后,轻易就能打进长安城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郭汜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不可一世的军阀董卓被王允、吕布所刺杀,随即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便招揽军队十万余人,他们以为董卓报仇名义率兵攻入长安。两人利用人数之多的优势打败了吕布,并杀害了王允及朝官多人。为何李傕和郭汜两人仅校尉级别,却能在董卓死后打败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并轻易拿下长安?这要从其中三点说起

  • 董卓被杀后,他手下的将领李傕、郭汜为何不投降吕布与王允?

    历史人物编辑:张哥侃文史标签:郭汜

    李傕、郭汜两人原本在董卓的西凉军中地位是比较低的,而正是因为董卓被杀,李傕、郭汜两人听从了贾诩反攻长安的计谋,最终才在历史的舞台上出了名。董卓作为西凉军的首领,他的手下有六大中郎将,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吕布。董旧就是依靠这六大中郎将来管理整支西凉军及所属军队。而当时的李傕、郭汜两人

  • 如果董卓死后,司徒王允赦免了李榷郭汜,朝廷能否继续统治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郭汜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东汉朝廷局势微妙。汉灵帝驾崩前嘱托亲信宦官蹇硕废太子刘辩,立小儿子刘协当皇帝,结果引发了外戚和宦官的争斗。那刘辩乃是何皇后生的儿子,而何皇后的哥哥又是势力强大的大将军何进。最初,在这场外戚和宦官的帝位之争中,何进暂时占了上风。结果蹇硕败北,汉少帝刘辩成功即位。然而,朝廷的危机

  • 三国第一猛将正史到底有多厉害?单挑虐郭汜、大败曹操、张飞

    历史人物编辑:曹娜说历史标签:郭汜

    因为《三国演义》和各种民间艺术的渲染,吕布一直被认为是三国第一猛将,清代毛宗岗点评三国名将,说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依旧把吕布放在第一的位置。但我们知道,小说、民间传说和历史是有出入的,今天我们以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为基础,来盘点一下历史上的吕布战斗力。先说吕布本人的武力值正史中,

  • 为什么郭汜跟李傕喝完酒以后,回家还要喝“金汁”?

    历史人物编辑:古藤枯树小桥标签:郭汜

    提起三国的故事,不得不提的有两个人。虽然看似与三国关系不大,但正是这两个人,给了曹操更大的资本,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地位。而这两个人在历史上的实力和影响力,也远远大于小说中的设定。这两个人就是李珏和郭汜。《三国演义》他们两个人的价值,最大的肯定就是他们让汉献帝陷入了绝望和尴尬,关键时刻曹操出兵救了献帝

  • 三国中有许多战役,但是李傕和郭汜的战役又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郭汜

    三国中有许多战役,但是李傕和郭汜的战役又是怎么一回事?许多人都知道三国的故事,,但是真正去了解的却没有几个,当时的刘备把吕布迎进自己的城池当中,并且请到自己的官员当时就要把徐州让给吕布,但是吕布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决定了要接手徐州,回头一看便看见了关羽和张飞的,而且张飞当时已经十分的恼怒,因此吕布拒绝了